APP下载

黄钢报告文学思想研究

2012-08-15易雯

关键词:报告文学工作者

易雯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黄钢报告文学思想研究

易雯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黄钢同志长期坚持报告文学写作并有着广泛的影响,是我党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用一篇篇的报告文学,记录了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捕捉到时代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永久性画面。其对报告文学的主题、艺术表现手段及优秀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这三方面的理念,对于当前新闻工作者的业务开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黄钢;报告文学;主题;电影化;

黄钢是我党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和剧作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报告文学家。他1917年生于武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烈士黄负生的遗孤。幼年时期他曾受到恽代英、陈潭秋、任弼时等同志的热情关怀和教导。1938年他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鲁艺文艺研究室秘书、解放日报社记者兼采访科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央电影局艺术处副处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特约记者,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常务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理事长等职务。此外,他与人合作出版过三部国际政论集《这就是美国的缩影》、《在美国的会见》和《美国总统输了》,与人合作的电影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成播映后,也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众多的文学创作中,他最擅长的还是报告文学,他的报告文学在我国现代报告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我看见了八路军》等,都曾引起社会轰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发表的 《雨——陈赓的兵团是怎样作战的》(之二),还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抗美援朝时期,他随军在前线采访写了《最后胜利的报告》、《在杨根思牺牲的地方》、《朝鲜,晨曦闪亮的国家》等系列报告文学,也深受国内读者与朝鲜人民的好评,朝鲜的国家主席金日成也曾多次对黄钢的这些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黄钢同志曾在答复朱子南和胡苏娅的回信中,提到了他创作报告文学的一些经验总结,成为后人研究其报告文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对其条分缕析,可概括出黄钢对报告文学的主题、艺术表现手段及优秀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这三方面的理念。

一、报告文学的主题选择

生活向艺术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缤纷繁杂的课题与材料供作家去选择、去创作。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是每一位文学创作者也是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考虑和斟酌的事情。用黄钢的话来说,就是作家在写作作品前要知道这篇文章的“打击方向”是什么。细言之,就是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主题,打算把读者引向何处去的问题,即作品的思想方向的问题。黄钢说,“这个方向问题——也就是每篇作品所选择的思想主题倾向的问题;作者的主观意图究竟如何的问题——对我个人来说,在每篇落笔之前,在考虑与酝酿的过程中,始终是占据第一位的。”[1]通过对黄钢报告文学作品的研究,发现其对主题的选择大致有以下倾向:

(一)歌颂光明、鞭挞黑暗。黄钢同志认为,促进新生事物从质到量的发展,促成一切革命、进步、健康的事物,从质的优秀到达量的优势是革命文学家与生俱来的职责。如他在《两个除夕》中通过对新旧世界的剖析与解读,一方面表现出对旧世界的摒弃与厌恶,另一方面显示出对新世界中共产党人高贵情操、崇高精神生活的赞扬与喜爱。他认为,报告文学家应该在先进的世界观指导下,对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规律有着清晰的认识与理解,站在时代的前列。

(二)出于生活、高于生活。优秀的作家不仅能在作品中静态地反映生活,还能在作品中预示生活的发展,甚至揭示生活发展的规律。毛主席就曾称赞过黄钢所写的《雨——陈赓的兵团是怎样作战的》(之二),这篇文章不仅及时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斗争,还提出了在抗日战争中应该正确处理内外矛盾的问题。他的这篇文章既反映了事实又超越了事实。在《东北战场上的一盘棋局》中,他不仅预示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更提出了依仗权力与武器优势并不能长久统治天下的真理,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这在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三)写群众之所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党所遵循的群众路线在黄钢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38年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成了头号汉奸。当汪精卫的卖国行径被媒体披露报道出来后,人们不仅疑问,这个国民党高官为什么选择叛国投敌?他的举止行为为什么与他之前所发表的演讲有着天壤之别?他为什么可以瞒天过海,现在才被揭露出来?等等。黄钢的《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正好比较完满地回答了人们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作者用汪精卫在重庆政府阶段内不同场合中的表演,揭露出他懦弱、自私、虚伪、贪婪、奸诈的本质,揭露了他叛国前一面说抗日一面想投降的反革命面目。这篇文章之所以有着长久地生命力,就在于作品内在的思想逻辑的强大力量,在于它用丰富的艺术形象,回答了具有历史深度的问题,在群众心中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

(四)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黄钢同志善于从生活的某一个侧面,某个看来似乎比较平淡的事件去揭示出重大的主题。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不平凡意义,这是需要别具慧眼的。从平凡的题材中反映出不平凡的思想,也是需要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的。例如在黄钢所写的《两个除夕》中,他用自己先后两个除夕夜的亲身经历,涉及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问题,并通过除夕夜的活动安排,赞颂了人民领袖和人民群众、人民革命事业三者和谐统一的面貌。在《雨——陈赓的兵团是怎样作战的》(之二)一文中,作者通过陈赓同志对企图开小差的战士和地主贾芸生恰当得处理,表现出在对日抗战这一斗争主线的贯串下,地主贾芸生对待我们抗战军民的阶级矛盾,在坚决抗战的八路军中先进与落后的内部矛盾等问题。黄钢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觉悟、敏锐的洞察力和巧妙地艺术表现手法,在这个作品中穿插了多重矛盾,通过反映抗日斗争生活中的一个侧面,提出了有关抗日路线政策的一个重大问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真实、全面地表现生活。黄钢同志的很多报告文学作品在经历了历史岁月的磨砺后,依然有着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善于解放思想,不用固定的思维套路锁住生活画面,而是勇于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本质。在《我看见了八路军》一文中,作者把朱总司令打篮球老排不上号的场景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虽然朱总司令在军事上是最高指挥员,但在生活上只被当作是一个普通战士,揭示了共产党内无特权的政治面貌。在这篇文章中还特意写了一个开小差的团长临终前的忏悔和遗书。尽管我们党是先进的代名词,但这也不代表着我们党就是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点和问题的。文中一方面写出我们队伍中也有逃亡的人,一方面也展示了这位团长的忏悔。他从自己的错误中悟出了严重的教训:离开了党和人民军队不仅一事无成,而且没有活路。这一悲剧其实也告诫了党的队伍中意志不坚定或怀有个人野心的人,提醒着党务工作者要重视这一类事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作者通过揭露革命队伍的消极面,用正反两面说理的手法达到了一种积极的传播效果。

二、报告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段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由“报告”和“文学”两个词构成。“报告”是针对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则是针对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所以报告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故而,其特点有三:1.记录真人真事。报告文学强调内容的真实,不论是人物还是细节都不能失真,而要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报告对象。2.塑造艺术形象。报告文学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塑造报道对象。报告文学中不仅有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也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绘和鲜明的人物或事件的特点展示。3.报道及时性。报告文学作为以往新闻报道体裁中的一种,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社会生活中刚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增强它独特的新闻价值。

黄钢同志曾说:“报告文学这么一种独特的样式,有很大的可能性把很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它的文学表现之中……报告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段,当然是广阔的和丰富的”;“报告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本身,对于溶化与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去反映它的特意的真人真事的内容,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很强的可塑性的因素,就存在着极其宽阔的途径。”[2]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不仅可以将文章结构和叙述上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最适当的组织与排列,而且可以综合运用叙事、议论、抒情等各种手段最精巧地将主题表达出来,营造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阅读氛围。黄钢同志有着深厚的电影知识修养和丰富的摄影实践活动经验,他善于选择与捕捉镜头,再别具匠心地予以组接,因而形成了他的报告文学的一个显著特色——电影化。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形象为主、时空兼备、声画结合的综合艺术。表演、摄影、背景、美术、道具、对白、音乐、音响等电影元素在黄钢的报告文学中自然生动地流露出来。他说,“也可能在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中,电影这一种综合艺术的样式,对我(至少在一个不短的时间内)曾经是十分亲切的缘故吧,我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报告文学作品中,采用了电影化的表现手法。”[3]1939年,他发表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两个除夕》就带有非常浓郁的“电影味”。之后,他用电影手法写作的文章《开麦拉前的汪精卫》更使他名扬四海。下面就以这篇文章为例具体分析一下,电影化在黄钢报告文学中的具体运用。

《开麦拉前的汪精卫》一文是根据作者所见到的汪精卫在重庆的行踪分为八个小片段,其中“试片室里”是侧写,“尾语”是直接发表议论的。如果用电影术语来说就是分成了八章或八本。我们知道,电影的基本语言是画面,借鉴电影手法的文学作品往往和电影文学剧本那样可以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写出清晰可见的画面。在第一个片段“汪精卫先生到重庆”的开头即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扬子江与嘉陵江的汇流处,缓缓向重庆驶近的兵舰——远景。水与天分割线是在画面3/5与2/5的位置:永绥兵舰由画面的右方走进。阳光照耀着船身,明显了它那曲凸的外廓。船头甲板上舰长和水手依次而立;那最前的一名穿着浅色的西服,正在向岸上挥摇他的帽子。

这是一幅由远及近的动态无声开幕式,整个画面的描绘就似一部电影的开头,画面中人物景观位置明确、镜头最后锁定电影的主角——站在船头甲板最前面的穿着浅色西服的向人们挥摇帽子的人。

声音在文学中的分量很轻,但黄钢借用电影的声音描摹技巧,往往用声音表达一些特别的东西。在第二个片段“汪先生在欢迎大会上”上有段这样的描绘:

他演讲。声音通过了无线电机磁石的线路,由扩音机里传达出来,如被敲击的铜质物件,发着巨响。

这巨响播展,抨击听觉,波行会场。湖沼中惹起感应的涟漪。

鼓掌,暴雨也似的。群众拥护真理。

这段描绘用三段比喻生动地将演讲现场的各种声响效果真实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旁白在电影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不仅可以揭示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事件内容、事物性质、人物感情、思想波动、情绪转换等内容,还起到揭示文章主题、补充内容、升华思想等作用。而报告文学中的内心独白就似旁白一样,起着相似的作用。下面以各个片段中对于汪精卫演讲后作者的内心独白为例,具体分析黄钢对电影旁白的文学运用。

第一个片段“汪先生在欢迎大会上”,汪说“林主席也到江边来了,真是不敢当。天气这么热,麻烦他们了。”旁白:汪先生的说话象他的仪态,若说那些是全盘的做作,这形容是过分的夸大;但认为那些全是真情的流露,也就不大正确。

第四个片段 “建国政策与外交问题在汪先生口里的解释”。独白1“这是多么激烈、动情的话。使大家被蛊惑了。同情的潮水放肆地打汪精卫先生的唇边泼出,淹没了全场”;独白2“是这样吗?独裁国家的施政成绩的影片在我脑里掠过,和汪先生自信的口吻拥抱着。汪先生的相貌在我面前模糊起来,英雄希特勒演讲时的照片瞬息地从我眼中出现”;独白3“我很伤心,这些秘密话撕破了汪先生历次送给我们的丸药的糖衣,使我感到它的苦涩”。

第五个片段“落着雨的会场上”,旁白“我将开卖拉从台下的风景摇摄到台上的人物。台上没有淋着雨的汪先生讲着负责替青年学生解除精神上的痛苦。台下,学生铁一样的身体,全被雨水冲湿了”。

通过这几个连续的旁白或独白,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者一步步看到汪精卫话语后的本质的过程,这里它们起到了为读者指点迷津、揭露真相、引导舆论的作用。将汪精卫伪善、狡猾、虚伪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优秀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通览黄钢同志的报告文学作品后,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已经屹立在眼前。结合其言论,可将黄钢同志对优秀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看法概括为三点:

(一)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办和领导的新闻事业,在新闻活动中体现党的思想意识、思想方法、政治主张、组织原则的行为准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影响世界,处理新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党性原则“不但是中国共产党而且是整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一个光荣的传统。”[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闻理论和实践问题,应当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逐步妥善地加以解决。

黄钢在谈及《巴黎,让我们仔细看看你!》的写作时说,恩格斯的《从巴黎到伯尔尼》一文,“从思想上所给予我的雷鸣和点击,激励了我在报道巴黎这个论题时,曾经设想到应该力求自己能够紧紧地站在中国当代作家和新闻记者的党性立场,把法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密切地交融在一起。”[5]黄钢同志是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作家和党报记者去写巴黎的,因而他通过对20年代起周恩来等同志在法国的革命活动的具体描述,突出反映了当代中法两国人民之间深厚友谊的政治基础,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纵深感。坚持党性原则,加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新闻工作者才能敏锐地把握生活,把握事物本质,敏锐地感受生活发展的进程,从最新鲜、合适的角度展现作品的风采。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尽管有多种类型,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性语言,其本身是客观的,然而由于使用语言的主体的介入,并服务于特定阶层,新闻报道必然会带有个人或集团对被报道事实所持有的主观倾向或态度。新闻工作者在搜集材料、运用材料、提炼观点、表达观点中无不贯串了他对生活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新闻工作者要迅速及时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对时代前进的脉搏做出它的灵敏的反应与忠实的记录,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而这种新闻敏感就来自对生活的洞察力和党性立场的坚定性。只有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新闻工作者才能正确地反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杰出的作家都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的创作个性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雨果曾说:“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福楼拜也说过:“一部写得很好的作品从来不会使人感到厌倦,风格就是生命。正确引导舆论,写出具有深度与穿透力的文章来。这是思想本身的血液。”[6]这些话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依然有着重要意义。福楼拜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确认了风格就是生活的真实,就是生活在艺术作品中完美的体现。同样,对于新闻工作者,从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立场出发确认了风格就是现实的真实反映,就是生活在新闻作品中个性鲜明地呈现与展示。

黄钢同志在四十年的报告文学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一种稳定的带有某些特性的风格。他在答复朱子南的提问时说,“我喜欢用客观的、冷静的叙述来控制自己的热情。我喜欢用简明而强烈的对照来体现我的爱憎。我愿意通过新鲜事物微小的萌芽来表达我的预见。我愿意用朴素无华的词句来宣告我的信念和信仰。”[7]这就是他对自己报告文学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完整表述。也正是因为他拥有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才使他的报告文学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是否拥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必然会影响你的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与号召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会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与语法构成,在新闻作品中,将自己对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体会与领悟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当然,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发挥,而不是作者个人主观性的肆意张扬,它是以客观真实的内容为基础,不能偏离现实的轨道。

(三)追求逼真的现场真实感

在黄钢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他十分擅长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场,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他在回忆写作《挽歌唱起来吧!》时就运用了加强现场气氛描写的手法。黄钢回忆说,他在接到通知去采写何彬烈士追悼会的稿件时,在这天踏过延安那初夏时节冰凉的流水“走向会场去的路上,由李锐同志告诉我,何彬烈士牺牲之始末。这天,《解放日报》的通讯采访部和评论部,一共去了好几名同志。我记得,李锐同志这一天穿的是八路军在敌后缴获的日本侵华军队士兵所穿的高腰翻毛黄皮鞋……这种皮鞋,在踏着石块过河时是不怕河水沾湿脚面的。但是,对于我们穿草鞋或布鞋的其他人来说,跳过石块时,就得当心一些才是了。”[8]看来似乎是琐碎的细节和平淡无奇的日常景物,但读者通过这个现场情景的细节描绘增强了对这篇文章的信任感,使文章更加地真实,同时也增强了生活气息。

一篇新闻报道如果缺乏现场感,缺乏高瞻远瞩的历史角度,那就很难感染读者。高尔基也曾认为,用情景——场所、时间、人物的叙述来开始,而把读者立刻引入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较好的方法。[9]也就是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报道,逼真生动的现场真实感往往是构成作品吸引力和说服力的重要因素。

[1][2][3][5][6][7][8][9]朱子南,苏姬.时代的脉搏在跳动[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556,565,569,565,27,22,23,38,39,37.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工作者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记者,还可以成为创意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