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露珠” 批评要“绿色”
2012-08-15哈尔滨市第三十五秋实中学李玉秋
✿哈尔滨市第三十五(秋实)中学 李玉秋
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十分可爱,却也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就像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师是否应该有一种露珠情结,是否应该时刻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灵呢?尤其是当学生犯了错,必须接受批评的时候,教师能否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注心灵的环保,实施“绿色批评”呢?
没有学生不犯错的,也没有教师不批评学生的。教师批评学生往往有一个心理误区:我批评学生,那是为学生好,所以我说什么学生都得接受,而且学生的态度要好。当学生不服或顶撞教师的时候,教师首先容易想到的是,这个学生不服管教、难教育,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差异。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我正准备下班,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就发现门上贴着一张纸条。我取下纸条一看,上面的字体显然被故意掩盖了,依稀能看清“你说我”“不服气”字样,往下一看,有一行英文“Iam going to die(我准备去死)”,后面还画了两个骷髅。
这是谁啊?是在向我求救还是在恐吓我?他(她)为什么要写这张纸条?那一晚我都没合眼,苦苦思索也没找到答案。第二天,我找了几个平时比较懂事的学生帮我调查这件事。他们给我提供了线索:昨天看见张×同学放学后往我办公室的方向走了。我找到张×,他马上就承认了这件事。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老师,你昨天批评我,我心里很难受,就写了这张纸条。”
我批评他了?我的脑子快速旋转。哦,对了,昨天上课时张×在后面说话,我瞪了他一眼,狠狠地说:“你别说了!”我都忘了。没想到这一句被我忽略的批评竟在他心里产生了这么大影响。
他说:“老师,我觉得在同学面前很丢面子,你是不是看不起我?”
“我是关心你才批评你的,难道你不明白吗?”
“其实,我写完纸条以后也很后悔,可我心里就是难受。”
“我不怪你,如果你以后少犯错,老师就不批评你了。”
张×走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不可能不犯错,教师到底该怎样批评学生,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没有换位思考?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
古人说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时代在发展,这句话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像许多药品都添加了水果口味,既好吃又治病一样,教师能不能让批评变成“忠言顺耳利于行”?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灵环保,研究和实践“绿色批评”。
“绿色批评”的关键是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使批评既得当又有效。还是上面那件事,后来我了解到,张×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好动、管不住自己,但是他的自尊心极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平时特别注意关心他,经常鼓励他。比如,我知道他很有思想,开学初刚学了如何写议论文,我便在他的作文本上写到:“你的时代就要到来,努力吧!”没过几天,他对我说:“老师,我真觉得我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他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我真为他高兴。
有一次,在闲谈中我谈到了他贴纸条那件事,我说:“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而不是把怨恨埋在心里,说明你是一个坦诚的人,也说明你很在乎老师的批评。”听我这么说,他显然吃了一惊,目光里充满了不安和感激。他说:“老师,你这么宽宏大量,也没在班级公开这件事,真的谢谢你!老师,我觉得对不起你!”
敞开心扉的话语就像一座桥,让我们实现了理解和沟通。但他毕竟是个孩子,还是会经常犯错。每次他犯了错,我在批评他时都会考虑他的内心感受,运用“绿色批评”。比如,一次作文课,他边听同学读作文边写作业。我悄悄地走到他身边俯在他耳边说:“一心可以二用吗?”他上课溜号,我就采取“目光暗示法”。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俯耳细说式的批评和无言的批评让他体会到了老师对他自尊心的尊重和保护。渐渐地,他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有什么难事都向我倾诉,还经常到我办公室问问题,帮我打扫卫生……我们的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
一张嘴改变不了学生,一颗心却可以感化学生。“绿色批评”缘于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又深化了这种关系。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师爱的最高境界。
“绿色批评”要改变过去以不变应万变的批评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智慧。比如我的学生刘×,写出的字像在狂奔一样。有一次批作业时,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狠狠地写了一个“差”。写完后,我觉得不太好,就在下面加了一行字:“你离最好就差一点,期待你的进步。”第二天,不出我所料,他的作业有了极大的变化。还有一次,一个爱丢三落四的学生又忘了带书,同学们都大声嘲笑他。我就说:“我猜你是想尝试一下不带书光听讲的效果吧?下课后把你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好不好?”点到为止的一句话,让他找回了自尊,从那以后,他忘带书的次数少了。
在科研实践中,我们研究了许多“绿色批评”的方法,包括“心理暗示式”批评、“俯耳细说式”批评、“风趣幽默式”批评、“激励启迪式”批评等。
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教师可以略停一下,用目光示意。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法对自尊心强的学生很管用。
在某学生精神溜号或说闲话时,教师可以大声点他的名字,结合讲课的内容说:“某某(被点名的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常常见解独到,他在昨天的作业中是这么写的……”该学生开始会吓一跳,然后长舒一口气,在心里告诉自己:有惊无险,要注意了。这是“讲评结合式”批评。
学生在应该安静的时候,却小声说话。教师可以说:“这么冷的天儿,苍蝇、蚊子怎么没冻死呢?”学生都愣住了,马上又都笑了,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师生的感情也拉近了。这是“风趣幽默式”批评。
还有“昵称式”批评。比如:“我们的‘小数学家’还犯这种错误?”
其实所有这些都属于“关心爱护式”批评,都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都缘于教师无法摆脱的“露珠情结”。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这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
心理专家:李梅。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文章中提到的问题是目前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既典型又普遍的问题。在教学实践和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发现,师生关系不良是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甚至出现品行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青少年学生的“晕轮效应”非常明显,即不喜欢某位教师就不喜欢该教师教授的课程;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该教师教授的这门课程。于是,对教师的热爱成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批评”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动机与行为的不一致。动机是好的,行为是“恶”的。小学和中学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达不到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区分动机和行为,更不能做到深入地择取动机来评价他人的行为。其实很多成人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所以教师的批评必须做到动机与行为一致,即批评的动机要好,批评的外显行为更要好。
“绿色批评”的外显行为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尤其适用于青少年学生。每个个体到了青少年时期,思维都会变得非常活跃、膨胀。所以青少年都喜欢智慧的、灵性的、创造性的和复杂的事物,喜欢幽默的、不拘一格的、间接的和新奇的思维和语言,不能接受“压抑”。“绿色批评”中的各种批评方法,如“心理暗示式”批评、“俯耳细说式”批评、“风趣幽默式”批评、“激励启迪式”批评等,都包含了肯定、鼓励、智慧、非敌对、非对抗或新奇、复杂等成分,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甚至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进而演变成他们学习的内隐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