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两点思考

2012-08-15龙江县杏山中学黎冶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柳先生陶渊明庄子

✿龙江县杏山中学 黎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笑望长空云卷云舒。”面对成败得失,面对名利浮沉,古往今来,几人可以如此泰然处之?似乎寥寥无几。李太白在失意时直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多少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嫌疑;杜子美流落蜀地,听说官军收复失地时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而当浣花溪畔的茅屋被秋风所掠时就悲叹“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见一代“诗圣”并未超脱世事之外,而是世事沧桑,总敲打着他敏感的神经……

忧国忧民的文人不胜枚举,所以他们活得并不潇洒,真正把玩生活于股掌之间,游刃有余的似乎只有庄子与陶渊明。两位都是一代巨匠,庄子其人我们熟悉,但《庄子》却不太好懂,我们暂且不谈。而陶渊明的许多诗文都脍炙人口,他的许多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所以一谈起“淡泊名利”,我们第一个会想起陶潜。他的《饮酒》《归园田居》诉说了他远离污浊官场,醉心清幽田园的情结。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似乎使人联想到,陶渊明就像一位长者,在板起面孔斥责那些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的某些现代人。于是,陶渊明成了淡泊名利的代言人,成了我们凡夫俗子心中不可逾越的标杆。而他的《五柳先生传》就成了他昭告天下的宣言。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论地位既赶不上同单元模山范水的《与朱元思书》,谆谆告诫的《送东阳马生序》,也赶不上陶渊明自己的《桃花源记》,但因为它借五柳先生之口说出了陶渊明自己胸中块垒,所以历来为人重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针对《五柳先生传》的课文说明中说:“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上述说法我基本赞同,但在多年教学本文的实践中,我还是存有一些异议,生成一些思考。

一、并非“实录”,而是乱世中的做人理想

《五柳先生传》并非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而是以概括性的语句,大量的否定句式,不追形似但求神似的笔法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五柳先生形象,使读者隐隐感到这就是陶渊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如果说是对陶渊明的“实录”,我认为失之偏颇。

文中说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似乎是说陶渊明在生活中应该是从容淡定、少言寡语的样子。陶渊明的生活领域无外乎两处:一是他视之如弊帚的官场;一是他视之如乐土的田园。他在官场的生活细节无从查考,但从他弃桓玄门下,拒檀道济举荐,愤然辞官不做等行为来看,性情耿介的陶渊明在官场即使不是“少言”,也多是愤世嫉俗之语,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后,陶渊明还是习惯缄默吗?他和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沉默是给“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看的,面对朋友,他还是柔情似水,热情如火的。

《五柳先生传》中说:“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似乎是说生活中的陶渊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对尘世间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已超然物外,他真的能够不食人间烟火吗?我们先追溯陶渊明的生活轨迹来寻找答案。陶渊明并非出身贫贱,相传他的曾祖父是晋代威名赫赫的陶侃。只是到了他这一辈儿,家道衰落。他自幼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饱览群书,不仅有《老子》《庄子》,还有儒家《六经》、文史及神话之类异书,所以在陶渊明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有两种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潮纠缠不休:道家主张乐天知命、清静无为;儒家倡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者在陶渊明的思想中一直是此消彼长、相生相伴,所以在他的思想中,一直有两种志趣,“猛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5年),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陶渊明自然抑郁不得志。后来投在桓玄门下,但对桓玄代晋为楚十分不满。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刘宋王朝,更是令他悲痛不已,陶渊明曾用《述酒》一诗以比喻手法记录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曾经不待见他的晋王朝的覆灭还是流露出了无限哀婉之情。由此可见,陶渊明并没有真正超脱世事,羽化而登仙,而是门阀制度森严的官场,动荡持续不断的时局给了陶渊明太多的伤心,他才决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面对政治,冷酷到底。无论陶渊明怎样个性迥然、才华卓越,他只能是时代的局中人,而终究不是旁观者,所以他面对晚年的衣食无着落,面对孩子的忍饥挨饿,面对自己的壮志未酬,心中还是十分悲苦的。他在50岁时写的《杂诗》中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见,面对贫寒的生活,他是无法一味“晏如”的。所以才留下了“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样令人叹惋的细节描写。但陶渊明归隐之后未再仕。公元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来访,劝陶渊明出仕。陶渊明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拒之,就连檀送的粱肉也一并拒绝,这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骨气还是令人敬佩的。但如果说陶渊明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就有失公允。如果他真的独立于红尘之外,他又怎会描述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桃花源”那呢?对理想的极度憧憬就是对现实的极度不满。归根结底,还是陶渊明对这个千疮百孔的现实社会耿耿于怀,所以我认为,如果说《五柳先生传》再现了陶渊明的精神风貌,我完全赞同,但如果说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或者说陶渊明从来都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五柳先生传》表达了陶渊明的做人理想,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陶渊明是托五柳先生之言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和道德底线。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慨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吟咏“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都是表白自己的人生理想。宦海几度沉浮,世事终究无常,只有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才会在乱世中保有弥足珍贵的快乐。

二、文本只是提供一种性格,不必随声附和赞美

教材中,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为“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的性格,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道思辨性很强的问题。问题指向对文本的解读,指向社会大气候对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的影响。问题处理得当,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二者相得益彰。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草率对待,五柳先生的性格是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这3个词语均是褒义词。文章本意也是讴歌五柳先生的志趣高洁,所以教师有意无意地就把倾向性放在了喜欢、肯定、褒扬五柳先生的性格上,而对学生的不同声音,往往忽略不计。教师的越俎代庖扼杀了学生独立思想的形成。性格不是品质,孰优孰劣无法立竿见影,而且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偏爱什么性格,理由绝对是异彩纷呈,所以教师只应给学生提供选择项,答案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教师并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导性。这份主导权在本文的体现就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五柳先生闲静少言是因为不慕荣利,即“安贫”,而这一切皆因“乐道”,“道”即自己的信仰。陶渊明深受道家、儒家思想熏陶,安贫乐道思想得来不足为怪。《庄子·山木》中记载: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由此可见安贫乐道即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二家于此契合。乐道是灵魂,安贫是表现,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安贫,亦乐于道”岂不更好。我们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让自己丰衣足食,既为自己提高了生活质量,又为国家的GDP贡献一份力量,何乐而不为?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人云“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在今天这样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虽有名利相随,但这种“入世”的想法毕竟是积极的,也是可取的。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性文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字里行间,一股可爱气息扑面而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这既表现了陶渊明的“真”,也影射出了许多人的“假”。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这是一个时代的大师对另一个时代的巨匠的顶礼膜拜,也昭示我们做人以真为贵。唯有真性情做人,真面孔示人,才会胸怀坦荡、步履从容、目光澄澈、心生愉悦。在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成人世界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不必涉及,所以更应引导他们勇敢地做一个真实的人。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是“隐逸之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是田园诗鼻祖;“世外桃源”是中国的乌托邦,陶渊明的希冀为中华民族的梦想打开了另一扇窗。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历史是前人行走的足迹,亦步亦趋不应是我们的选择,以批判的眼光面对文化遗产,用质疑的心态去阅读经典文章,你一定别有一番收获。

猜你喜欢

柳先生陶渊明庄子
你好,陶渊明
柳先生和小黑
柳先生的正骨膏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捷先生的红宝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