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湖南新型工业化的难题及其破解

2012-08-15陈志平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化湖南工业

★ 陈志平

新型工业化以最高的科技含量、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少的环境污染,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集约型经济的典型特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从而从根本上摆脱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两型社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湖南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一、湖南新型工业化的阶段特征

(一)主趋势:快速发展。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全部工业、规模工业增加值两个总量指标分别以年均18.7%、21.3%的高速增长,这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11年,全规模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主营业收入、规模工业利润分别达到了8122亿元、25395亿元、1252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8倍、4.2倍、4.5倍。二是主导作用显著增强。2011年与2006年比,四个主要结构指标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41.5提升到2011年47.5;工业化率(水平)由2006年的35.6%提高到2011年41.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49.3%提升到2011年的56.1%;城镇化率由 2006年的38.7%提高到2011年的45.1%。这说明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主要表现为工业集群集聚发展态势强劲。2011年,78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的比重由2006年的23.3%、6.3%提高到2011年的38.8%、16.0%。目前已有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8个千亿产业,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等3个千亿园区,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等2个千亿集群。

(二)主基调:转型升级。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素质提升,这是工业化中期的普遍规律,尤其表现为工业结构重化工业化、高级化。“十一五”以来,湖南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化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迅速壮大,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型产业产值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长。2011年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为2739.6亿元,增长28.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 429.85亿元,增长 32.4%,分别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8.7个和12.3个百分点。这说明湖南工业结构正加速向高加工度、向高新化、高端化转型,工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三)主动力:创新驱动。实践证明,工业化中期,随着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升级,工业发展加快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十一五”以来,湖南加大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011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4812.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1%,投资额为2006年的4.8倍,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77%。随着技术改造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改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比200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四)主目标:惠及民生。新型工业化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强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以尽更多的人为主体,满足尽可能多的人需求的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我省就业结构来看,2009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3:22.8:34.2,二、三产业从业比重在不断上升。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新型工业化仍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仍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主来源。

二、湖南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工业发展不够“两型”

一是资源不够节约。从国家统计局、能源局、发改委联合发布的2009年全国各省市综合能耗来看,综合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 GDP的能耗为1.202吨标煤,高于全国1.077吨标煤的平均水平。湖南与经济发达省市的能耗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湖南单位GDP能耗1.202吨标煤明显高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0.6-0.7吨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57吨标煤,也明显高于这些发达省份。在中部六省中,湖南的单位GDP能耗都比较高,排名一直比较靠后,2005-2009年均在一吨标煤以上,每年均排在中部第四位,排在江西、安徽、河南之后。二是环境不够友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大,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自洁能力。湖区生态退化、大气环境恶化,特别是湘江流域七大重点区域的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使得湖南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二)工业结构不够优

一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2011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3.9∶47.5∶38.36,第二产业比重较低,不到50%,远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发达省份。其中工业化率只有41.2%,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只为广东、江苏、山东的33.7%、33.6%、32.9%,占比三分之一左右。二是骨干企业规模不大。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千亿企业仅有一家,过800亿只有4家,过100亿16家,过10亿企业202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1.38万家。三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自主品牌、知名品牌不多,许多企业至今仍处在“有品无牌”境地,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四是工业区域布局不活。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大湘西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91.8%、21.8%、10.3%。相应加大了地区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从GDP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大湘西GDP分别占全省的78.9%、20.6%、12.8%。

(三)创新能力不够强

一是创新资源分散。政府、企业创新资源分散,尚未建立良好的统筹协调机制,造成平台重复建设、资金投入分散、资源不能共享、信息沟通不畅等突出问题,创新效率不高,不能形成拳头,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二是创新政策不实。政府鼓励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供应等一系列政策的优惠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企业的实惠。三是创新氛围不浓。创新的人文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学校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培养不够;企业缺乏激励创新的人文制度、奖励制度建设;社会尊重个性、恪守诚信、激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还未形成。

(四)工业化成果的普惠面不够广

近几年来的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把湖南发展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但就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民生问题仍然突出。2011年,全省14个市州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长沙达到了5619.33亿元,最低的张家界只有298.04亿元,高低相差 18.8倍,比2005年扩大了6.1倍。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长沙达到了405.87亿元,最低张家界18.35亿元,相差2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城乡绝对差距过万元。

三、湖南新型工业化难题的破解之道

(一)突出绿色发展,引领工业发展“两型”化

一是强化节能减排。在已超额完成“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坚决淘汰浪费资源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坚决关闭污染环境严重的工业企业。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建立“两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强化资源集约。重点抓好节地、节水、节材。抓好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化解土地供应矛盾,妥善解决工业用地问题。集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资源有序、有偿开发利用。集约用水,推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三是强化环境保护。重点抓好“江湖”治理,“江湖”治理事关“绿色湖南”、“绿色发展”的成败。在巩固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及洞庭湖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还原“遥看洞庭山水翠”、“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宜人美景。以保护饮用水安全为主要目标,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湘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突出抓好七大工矿区污染治理,还原“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生态盛景。

(二)突出转型发展,优化工业结构

一是调优调大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广泛采用国际国内高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提升产品和工艺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化、高端化发展。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化,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同类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本集中、经济集约。推动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等优势产业迈向千亿集群。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创新引领、企业带动和基地支撑,推动湖南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使之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调优调强企业。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整合产业资源,使之成为能够影响、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和乘数扩张效应。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及产业集聚方向发展,以小而精、小而专的优势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二元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强、小企业活,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调优调名产品。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湘派产品”。加大品牌设计、传播和保护力度,充分利用湖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一批自主、知名、强势的“湘派品牌”。鼓励企业参与产业、行业标准制定,抢占制高点,掌握话语权,推动“湘派标准”的国家化、国际化。四是调优调活区域。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进而迸发区域发展活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环长株潭城市群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基地、产业园区和创新资源多的优势,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实现优先发展。湘南地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成为低消耗、轻污染、高效益的新型资源型产业带。大湘西地区要根据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以农林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精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带。

(三)突出创新发展,提升工业创新能力

一是整合创新资源。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信息等重点领域,高效整合政府、企业的创新资源,加快建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涵盖高校、院所的重点科研成果研发基地,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瞄准新型工业化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二是完善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的整套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加大财政对科技成果中试环节的投入。三是营造创新氛围。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和培训,企业建设创新制度和文化,社会形成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把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勇气及“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的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推动知识的技术化、技术的产业化。

(四)突出人本发展,让尽可能多的人享有工业化成果

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应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为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挖掘工业吸纳就业的空间和潜力,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注重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区域,如各类城市、城市带和产业聚集区等;注重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的适用技术和中性技术;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或就业的岗位。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形成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加强就业服务,健全再就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的或就业的机会。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劳动年龄人员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训等等,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或就业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全民福利保障制度等等,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或就业的愿望和动力。

猜你喜欢

工业化湖南工业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