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012-08-15华,孙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政治思想

闫 华,孙 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a.人文社科部;b.团委,沈阳 110136)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如果我们笼统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来理解,我们可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效果;二是促使受教育者转化成行为的效果。这导致我们更多地从教育的视角关注教育者及教育内容的研究。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其它教育因素的影响下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与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紧密相连。通常情况下,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并不是全部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情感、认知特点等有所选择地接受,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单纯是教育者传递了多少信息,更在于接受主体接受了多少信息。因此,从接受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

1.1 对理论课教学的接受现状

综合相关调查结果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度较高,但大部分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林楠(2012)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35.7%的学生表示能够积极接受老师所授知识”[2]。张世洲(2012)的调查中显示“有60.9%的理工科学生逃课很少或从不逃课,文科的这一比例高达84.5%”[3]。大学生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并没有从理论课教学中得到满足。方涛(2004)的调查统计,“有91.2%的学生认为所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不大”[4]。林楠(2012)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很多同学因为考勤、考试等原因按时到课,但持有厌烦、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强记式被动接受等消极态度的占到了64.3%。

现阶段理论课教材在大学生中的接纳度并不高。方涛的调查显示44.6%的学生认为政治课本教条、空洞、讲大道理;林楠的调查中,有28.7%的大学生认为较好或很好,50.3%的调查对象认为教材一般,但认为教材需重新编写的仅占1%。可见,因为“两课”的性质所致,学生对教材并没有给予太高的期盼。但是,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很多学生表示出不满意。方涛的调查中,58.3%的学生认为老师是照本宣科式的上课;从张世洲的调查可知,有51.2%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所讲述的内容与社会中的实际现象不相符;其他的调查也显示出一致的统计结果。

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初衷非常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廖曰文(2011)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非常支持加强实践环节,但对目前实践教学现状的不满意比例也非常高,54.1%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人参与,50.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上交的报告是抄袭的,老师持默认态度”[5]。廖曰文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老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确存在一些苦衷,如学生安全责任问题、经费问题、教师工作量问题。实践教学仍然有待继续探索和改进。

1.2 提高理论课教学可接受性的策略

正视接受主体的现实境遇。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生从多种渠道接受纷繁复杂信息的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理论中的基本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解读更应是与时俱进的。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迎接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们更需要在多元中比较,呈现理论的强大说服力,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

把握接受主体的思想动态。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这一群体的成长、发展与我国的社会转型基本同步,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面临着多种选择,思想信念不稳,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这一群体最需要给予思想澄清和行为引导,只有从接受主体的现实和潜在需要出发进行的理论教育才能真正具备可接受性,否则只是隔靴搔痒。

选择接受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如今的大学生主动参与性、思想独立性都有所增强,因此,学生最难以接受的就是教师遵循既定的步骤,灌输教材上既定的内容。林楠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多媒体,使用音像资料教学;其次是情景模拟、课堂讨论等互动,最不受欢迎的是传统的课堂提问教学模式。只有促进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有效接受。

2 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外,高校的党团组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2.1 接受现状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始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方涛的调查统计显示,几乎所有参加党校培训的学生都回答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进一步了解有关党的知识”、“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认识到“党面临着许多挑战”,只是党校培训的覆盖面有限。团支部组织的团会的作用如何?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所在的团支部能按要求开团会的比例只有51.8%,有30.7%的学生回答“开得很少”,有7%回答“从来不开”。但是,参加团会的学生中,80.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为同学之间交流提供平台”,75.4%的人认为“可以坦诚交流,有助于增加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发展”,68.3%的人认为能“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理论”。

如今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非常端正,迫切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廖曰文的调查中,有83.2%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全员化非常必要或必要;有91%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觉得有收获,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了解社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社会经验、锻炼综合能力等。但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远未实现全员化,并且参与的人员缺乏深入和持久性。

校园文化通常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中,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等校园活动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方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开阔学生思路,85.1%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学习知识、拓展兴趣、扩大交友面。李凤威(2012)的调查中,“93.13%的学生表示自己同时参加1~3个社团,显示出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高度热情和积极参与,尤其是大一学生最为突出。在形式多样的社团中,文化艺术类最受欢迎,其次为志愿服务类、社会公益类,最不受欢迎的社团为理论学习类。在相关调查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一些社团名存实亡,没有开展实际活动,流于形式”[6]。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现状,相关调查的一些结论比较一致。随着学生对心理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渐重视,接近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帮助,非常有必要开设,最想掌握的内容是关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自我意识与压力应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实现心态的调节和心理品质的优化。刘海燕(2010)的调查显示,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学生更倾向于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咨询这两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7]。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强烈,但方涛的调查中有48.6%的学生认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太好,刘海燕的调查中依然有43.1%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2.2 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策略

加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透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工作的准备阶段,思想政治课老师要结合理论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问题思考点,确定实践地点和实践方式;在实践考察过程中,如实详细地记录考察过程,记录真实的社会现象,侧重发现使学生思想产生困惑的问题;在实践工作总结阶段,要集中问题,组织学生探讨,老师把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进行正确引导。

优化接受环境,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都非常大,同时也直接制约着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但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优化远非高校努力所能改变,因此,高校重点是放在校园环境的优化上,良好的物质环境有利于学生修身立德、积极求索;积极的制度文化对显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教育起巩固和内化作用;优秀的精神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育德”功能。通过教育环境的熏陶、影响,通过寓教于无形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功能。“心理问题的处理是进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点和切入点”[8]。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补充,思想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可以增强感召力和亲和力[9];思想教育中借鉴团体心理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获得新的成长契机;心理健康教育可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3.1 接受现状

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程度比较高。易鹏(2012)调查中,27.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49.2%选择了需要,21.1%选择了比较需要,只有2.1%选择不需要[10]。

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建立相对容易,但偏低的点击率折射出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被动和低效的总体状态。邓希泉(2006)调查发现,仅有4.5%的大学生“经常浏览”思想教育类网站,有36.3%表示“有时去看”,有接近60%的学生从没有浏览过[11]。郗芙蓉等(2010)的调查显示,不知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数占了调查总人数的62%;对于红色网站,登陆过的仅占6%,而完全没听说过的占了71%,而且对红色网站信息的认同度只有3.4%[12]。张菁燕(2011)的一项针对教师和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8.33%的师生经常浏览红色网站,但68.67%的师生表示从不浏览[13]。

大学生喜欢何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郗芙蓉等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63%的学生认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专门网站,另有19%的同学选择了QQ即时通讯,学生并不看好通过BBS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易鹏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手机彩信,其次是网络社区、辅导员博客、QQ,排在最后两位的是主题网站和 BBS。可见,新型载体的出现以其更丰富便利的功能吸引着大学生群体,而现有主题网站理论性偏强,更新缓慢,互动性不强,造成大学生的接受程度降低;而BBS由于内容过于肤浅、讨论环境过于浮躁,弱化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很难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2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策略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工作重心。从学生的接受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工作的重点不在于建立,而是网站建立之后内容的及时更新、对网站的广泛宣传和有效利用。邓希泉调查显示,50%~60%的大学生更愿意接触的网络内容是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和在线思想交流。郗芙蓉等的调查显示,71.4%的学生希望在网上得到价值观教育,期望获得与国家发展、个人成长关系密切,能紧紧联系现实的学习内容,排名最末的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易鹏的调查结论也与此一致,反映出大学生把课堂教学作为接受理论知识的主渠道,并且通过系统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对理论教育接受的需求降低,这点在安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

充分发挥即时通讯工具的互动优势。就QQ而言,郗芙蓉等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99%的学生已经拥有QQ。姚锦云(2011)在调查中了解到,有51.7%的大学生经常使用QQ,有30.7%的人较多使用,聊天的对象通常是同学、朋友和家人[14]。张菁燕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普遍感觉师生之间交流不多,但大学生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思想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的博客、微博、QQ空间等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个人的思想状态;可以通过QQ群、互动社区等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及时进行心理沟通,或针对网上的错误言论及时澄清和批驳。

利用网络娱乐进行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上是进行娱乐和放松的空间。郗芙蓉等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聊天,其次是查找资料、关注新闻事件等;张菁燕在面向师生的调查中,对于如何加大红色网站的吸引力一项,学生除了选择信息的丰富、互动便利之外,都提到了要有休闲娱乐功能。思想教育是件严肃的事情,但思想教育不是只有依靠严肃的载体才能实现,动漫画里可以体现思想的内涵,网络游戏中也可以包含思想的启迪,流行音乐中也透露出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娱乐休闲中挖掘思想教育的元素或许是与90后大学生缩小距离,走进他们思想与内心的有效途径。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林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41 -142.

[3]张世洲,王鑫.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4):55-56.

[4]方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青年研究,2004(12):28-34.

[5]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115.

[6]李凤威.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3):102 -105.

[7]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8]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25-27.

[9]闫华,孙生波.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6):19 -21.

[10]易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00-103.

[11]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67 -72.

[12]郗芙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人才,2010(11):125-126.

[13]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41-43.

[14]姚锦云.QQ人际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5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