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白石山水画的童真美
2012-08-15蒋红雨
蒋红雨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动漫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论齐白石山水画的童真美
蒋红雨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动漫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国画大师。他用一生的勤劳和追求,把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齐白石的山水画在其整个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童心、童趣是其绘画的精神特色之一。人们常说齐白石的作品是“雅俗共赏”,究其原因就是在他的作品中大家都能感受到老人的童真之心与童真之美。细研之,一是“简”。寥寥几笔,充满童趣。二是“拙”。笔稚墨拙,率意天真。三是“新”。无拘无束,富有新意。由于童真之心伴随老人一生,所以老人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情趣盎然、充满艺术家率真童心的作品。把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放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考察,他的山水画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变革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他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变革的开拓者之一。
齐白石;山水;画;童真;美
齐白石(1864~1957),幼名纯之,字渭清,后更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早年做木工,后结交当地文人,学习绘画、篆刻、书法、诗文等。以鬻画治印为生。早年多次出游南北等地,1917年定居北京,开始起职业卖画刻印生涯。建国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5年荣获国际和平奖,1963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1]
齐白石学山水画是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的,二十七岁跟谭溥学习山水画。学的是王石谷一路的画法,齐白石的山水画,最早脱胎于《芥子园画谱》和“四王”,所以他早期的山水,都是依照画谱程式,缺乏生气。
1902年以后,他“五出五归”。历时八年,通过写生寻求新的构图、新的意境、新的画法,此时的山水画,虽有些幼稚之处,但充满了生气和创意。
1910年,他把游历过程中所绘山水画稿重新画了一遍,编写《借山图卷》,一套共五十二幅。之后,应友人之请,创作了《石门二十四景图》,每图一景,在技法、意境上皆巧运匠心。1915年陈师曾看到齐白石的《借山图》册,写诗赞赏:“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并支持他走自己的路,画自家山水。[2]
1917年齐白石定居北京。他的画受到了冷落。无奈,他发奋变法,探索十年,创作了很多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意境、笔墨、色彩进行了大胆改造。但人们仍不理解、不喜欢他的山水画。1925年,他题《雨后山村》说“十年种树成林易,画树成林一辈难。”1931年,齐白石再次提及此事:“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绝笔”当然不可能,但没有特别之请,齐白石一般都不画,可是每画必是精心着力之作。齐白石此时的山水画是在传统写意山水与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跃动着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同时也跃动着老人的一颗童真之心。此时齐白石的山水画画出了新意,同时也画出了童真。齐白石山水画的童真美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概括:
一是“简”。齐白石的山水画,似儿童画,寥寥几笔,宁少勿多,单纯简洁,省略琐碎,主题鲜明,点到为止,他很少画重楼复殿、林木华滋、重峦叠嶂。他不仅笔墨简少,物象也少。大多是简括粗放的勾染,几乎不要复杂的皴法,物象主题突出,充满童趣。正如齐白石自叹“咫尺天涯几涂笔”。
首先,是用笔用墨简。齐白石用笔用墨,十分简练,独具风格,很有新意,他用花鸟画的大写意笔法来画山水画,大笔挥洒,见笔见墨,笔笔可数,一气呵成,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也不皴染复加,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山水画表现形式的笔墨语言的规范和作画程序,即形成了皴擦点染近乎完备的简练的笔墨语言体系和程式。但齐白石的大写意又不同于画法简单的文人墨戏,他临摹过《芥子园画谱》,还注意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因此他笔下的山水画,都是笔精墨简,富有情趣,其内心深处的童心、童趣都得到了自然流露。如在《中流砥柱》中,齐白石采用创造性地手法表现“中流砥柱”,在惊涛骇浪之中,浓墨三五笔画出一块擎天石柱,而由此产生的飞白效果却很好地表现出了石之坚硬。浩淼的水面,纯线条勾出,渐远渐淡,而在水波浩淼的尽头,一轮红日升出海面,尤为壮观,整个画面,寥寥几笔,墨色俱佳,形神完足。点线面协调一致,展示出齐白石用笔用墨的精妙。右边篆书“中流砥柱”,并用行书题写:柱宇先生鉴此图,甲戌冬齐璜。造型简练,充满情趣。既体现了画家的别出心裁与非凡创造,又体现了画家内心深处的童真之美。
其次,是在图式上简。齐白石山水画的图式源于生活感受,并经过深入的提炼,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性,体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现代简洁式的图式。其山水画以简练的阔笔拖出的山峦,显得墨气淋漓、不拘常法,在漫不经心中,几笔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即便是平凡的景物,经齐白石稍加经营,画面总是既简洁又新鲜,充分表现出了齐白石山水画“简而有趣”的童真意境。如《滕王阁》,近景是房屋与楼阁顶部,中景是树林,而远景是大山,无论是近景,还是中景、远景,都是大笔涂抹,没有反复的皴擦,简单几笔,简约的画面,跃然纸上,一看便知是齐白石的山水风格。诗意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图式简洁自然,主题鲜明突出,堪称齐白石山水画的代表作,从画面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齐白石在山水构图和取意上的良苦用心,泉水两岸浓墨大笔涂染,远山花青色略点两笔,山泉用纯线条勾勒,几只小蝌蚪浓墨点之,十分突出,顺流而下,从作品中让我们仿佛听到十里之外大山里的蛙声,使我们联想起童年的记忆,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二是“拙”。齐白石的山水画是用大写意手段、强悍的金石笔法勾画而出,铸就了其粗拙、朴茂的笔墨特色,恰似儿童绘画,无拘无束,充满稚拙气息。
齐白石山水画,不论是用笔,还是用墨,或是构图,与传统山水画都有很大区别,看惯了宋元与“四王”山水画的人,一般是不喜欢他的山水画的。人们越是不喜欢他的山水、攻击他,他愈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风格、坚持自己的探索。上个世纪初,有人评齐白石画山水象厨师抹灶台,太粗糙,不文气,粗枝大叶,太无古法。而齐白石自嘲道:“咫尺天涯几笔涂,一挥便了忘工粗。荒山冷雨何人买,寄与东京士大夫。”“一挥便了忘工粗”,并非“忘工粗”,而是又画“粗糙”了,忘了画“工细”。事实上,齐白石山水画是粗中有细,拙中有味。如《山居图》,在齐白石笔下是另一番天地,他脱离了自古以来的所谓冷山冷水的描绘,他从湖南老家的自然景致中,选取平凡的山村一角,用稚拙的笔法表现出情景交融而平安宁静的景色。远处山峰以花青加墨大笔没骨画出,山峰圆如馒头,山高势远;中景突出,拙拙几笔勾勒出数间房屋,绕以松林,松树树干,浓墨几笔,笔法古朴有力,树叶的点染法丰富而有特色,富有节奏感。小桥流水人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近景五棵松树,大笔勾出树干,相互交错斜倚,树叶点染,疏密有致。咋看像是儿童所画,笔稚墨拙,细品之后,是笔滋墨润,功力深厚,整个作品厚实而均衡,率意而天真。
三是“新”。齐白石的山水画,无论是构图、造型,还是笔墨,或是色彩、点景人物等,都象儿童画一样,画得无拘无束,富有新意。齐白石提倡敢于独造、“扫除凡格”,他佩服石涛、八大、金农作画的“怪绝伦”,有奇思妙想,能“头头笔墨创奇新”,并努力效法之。[3]
在构图上,齐白石的山水画,以立轴比较多,其构图,以高远、平远为基本形式,齐白石画山是以高远,或高远兼平远为主,画江河湖海、溪桥村舍则以平远,或平远兼高远为主。而不论高远、平远或两者兼有,都绝少一开一合的传统模式,其独特新颖的章法个性,既有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又见齐白石的面貌与个性。此种构图,恰似儿童绘画,由前至后,层层推进,放眼看去,一目了然。在《源远流长图》中,该图是绘山中之景,近景有巨石数块,并绘松柏三株,中景为峻峭的陡壁,山泉从上奔泻而下,很有气势。在构图取景上以高远为主,齐白石别出新意,不绘整座山峰,而是截取山峰一段加以描写。这种“仰望而不见顶”的新构图法则,增加了画面的联想空间,拓展了作品的新意。就象儿童画一样,把最喜欢的景色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在造型上,齐白石用笔用墨,独具风格,很有新意。在《借山图卷》与《石门二十四景》中,其造型手法,或不用墨线勾勒而直接敷色,或不着一色而纯用笔墨变化,或点苔,或渲染,或烘托,各有追求,各有新意。这两套大册页都源自目睹过的景观,但又都不拘泥于对那具体景观的写生素材,既具有儿童画的造型特征,又具有求新求变、意想心造、写其“胸中山水”的独创。
文言文是考试中的重头戏,也是我们常说的“学生有三怕”之一。我们在教授课内文言文的同时,虽然能让学生积累到不少有用的文言字词,但如果不做上几篇课外文言文,似乎也难以招架考试,而做课外文言文的目的主要在于熟悉题型,培养考感。
在色彩上,是桃红柳绿,彩霞漫天,如《桃园图》中的桃花用大量的洋红点染。《溪桥春柳图》中的柳树与远山,用翠绿渲染。《飞鸟暮远》用胭脂渲染,色彩十分艳丽,象儿童画中的色彩一样,绚丽多彩。
在点景上,新意迭出,童趣横生。如在《山间松屋》中,屋前树下三个小朋友在玩耍,有两个小朋友在玩骑木马游戏,一个小朋友趴在地上,象是在观察蚂蚁,充满了童年的天真与快乐。在《春池鱼乐》中,一只鸬鹚捉住一条小鱼,另外三只赶来争食。就象许多小朋友为争食一块糖果而互不相让一样,童趣骤生。
齐白石由一个民间艺匠成为一代大师,是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结果。文人艺术的高度精粹、高度修养化与人格化,民间艺术的质朴刚健、开朗幽默,在他手下凝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与童真的山水画面。
齐白石的山水画不同于当时正宗的山水画家所作,他以其天才颖悟加童真之心,随心所欲,画格出尘脱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之正宗的山水画更有欣赏价值。把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放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考察,他的山水画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变革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他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变革的真正开拓者。[4]
童心、童趣是齐白石绘画的精神特色之一,人们常说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其原因就是可以从他的画中感受到老人的童真之心。特别是在那些点景中,几只鸭子、几只鸬鹚,三五个孩童一起玩耍,最见齐白石的一片童心,最见一位老人对儿童生活的怀恋,最见“老小孩”的天真、可爱。诚如李贽所言:“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他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作画,想象的翅膀常常飞回童年,飞到星斗塘畔,飞到家乡的山山水水,去重温童年的快乐。
童真之心,伴随齐白石一生,齐白石到了晚年,依然童心不泯,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记述了她与齐白石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目不转睛地看我。过了一会儿,护士伍大姐带点责备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正是这种纯真的童心,使他能够创作出情趣盎然、充满艺术家率真童心的作品。
齐白石以独到的技法,非凡的创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充满童真与稚气的山水画作品,他的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而且在东方乃至世界,也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新的意义。
(注: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1661)
[1]欣弘.齐白石[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
[2]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112.
[3]齐白石.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 齐白石[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3.
[4]宛少军.“赏心谁看雨余山”[A].王明明.齐白石[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