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协同发展的思考

2012-08-15纵艳芳

关键词:差异体育活动

纵艳芳,童 锦

(1.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233041;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233000)

1.引言

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国内外教育界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之一,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均非常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更应如此[1]。现代体育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年龄学生,他们的体力、智力等身心发展水平都是有差异的,为了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必须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育与教学任务,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学生身体,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动其参加体育之情,在练习中使其感到快乐、舒畅,情感上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锻炼能力,并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2.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独特作用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教育和社会环境,其中后天的教育是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学校教育中,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即上课课堂空间宽阔;课中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是以自身练习为主,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接触的平台;课的组织既有分散的个体或小组进行练习与活动,又有全班统一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的活动与练习,所有这些,表明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起着独特的、其他教育形式难以起到的作用,无疑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2.1 体育教学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由于体育实践课的教学都是在室外,学生身心处于动态中,同时又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身从事各种身体活动、游戏、教学比赛等中进行。因此,使学生各种不同的行为、兴趣、情绪与动机等,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甚至表现出独特的创造精神和时间能力。同时,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辅导下进行的主体活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2]。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主体,与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不同的是学生没有固定在一张课桌前,他们可以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尽情游戏、奔跑、竞赛,他们的个性既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又能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2.2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着稳定作用

体育活动是伴随学生终身的一项活动,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体育课的教学,它与学生的密切程度常常超过其他活动[3],不但要求学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还要求学生对某一动作方法与要领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与体会,使其加深对动作技能的理解,从而建立稳定的动作概念。所有这些,都使身体活动施加给机体感官的刺激,在个性头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同时也会在个性上形成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并能迁移到社会因素刺激中去,因此,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着稳定而长久的作用。

2.3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能起调整作用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不但是室外的广阔空间、而且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往中进行的,特别是学生之间,既有个体间的交往、又有个体与集体、集体(小组)与集体之间的交往,学生基本上是在开放性的空间交往和人际关系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活动的,“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有着较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4]。这无疑在客观或主观上都起到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调整学生的个性,使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以及建立自己的自信与自尊。

3.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

3.1 善于承认和识别学生的个性,对不同个性给予鼓励

个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作为体育教师应承认和识别学生个性,允许学生个性的百花齐放,绝不能强求学生个性一致,否则将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大胆的、怯懦的、合群的、孤僻的、好动的、爱静的、喜欢表现的和藏而不露的、好斗的与怕事的等。通常这些个性又都隐藏于他们的优点或缺点之中[5],同时又都在体育教学中的各项活动与身体练习中充分表现出来。体育教师要善于从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辨认出不同个性,然后有针对性地施加引导和教育,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承认和允许不同个性的存在与发展,对个性鲜明的学生不应用一个模式去强求他们,要允许他们保留那些似乎显得“不合群”的特点,更不要轻易用“狂妄自大”、“性情古怪”、“轻浮好斗”、“调皮捣蛋”等语言刺激他们。只要是不妨碍他人与集体的,就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手段加以引导,使其克短扬长,发展各自健康的个性。

3.2 了解与掌握学生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有差异、气质差异、性格差异和能力差异。

兴趣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体育,有的学生不喜爱体育,那么体育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对喜爱体育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其体育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其体育兴趣能保持到终身体育的修身养性,那些对体育无兴趣的学生,需要积极教育引导,科学施教,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气质差异:气质一般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学生的气质类型与先天的生物特征相联系,是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给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涂上独特的色彩[6]。但气质在后天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及实践活动影响下,是可以改变或被掩蔽的,又具有可变性。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可以在后天良好环境和教育下,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品德高尚、学识丰富、贡献卓越的人。也可以在不良影响下成为一事无成、品德低劣的人。不过,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不同特点又都蕴藏着积极或消极的性格特征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气质的不同特点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和特点有着一定影响。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扬其个性(气质)方面的长处,克服其个性方面的短处,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性格差异: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特征的诸方面,如开朗热情,还是孤僻冷漠;是刻苦认真还是粗枝大叶;是谦虚谨慎还是骄傲自满等[7]。作为性格类型本身,并无好、坏可言,性格差异并不决定学生的生活实践的方向、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类型,把握住他们性格发展的方向,对于提高学习成效,对于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能力差异:对待学生的体育能力差异,教师更应该因材施教。对体育有特长、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体力得到发展。而体育能力差的学生,则要重点培养他们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通过合适的教法与手段,引导他们学用结合,独立联系,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

3.3 辩证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教学中大多数的活动与练习,是在教师统一指挥与辅导下践行的。例如,队列、队形操练,就是要求动作统一、步调一致,还有徒手操、太极拳动作也是有一定的统一规格。但教师绝不能因为这样,就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应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一方面教师要钻研教材中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不同的技术风格[8]。例如,田径的跳跃类项目的起跳脚与助跑的距离就没有要求统一;还有球类教学比赛,应允许学生在规则许可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特长去尽情发挥,灵活运用学过的技战术,从中发展学生的技战术特长与个性。则是那些要求非统一不可的动作与练习,也应在生理负荷的安排上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允许不同素质、训练水平的学生有一定灵活度。总之,在教学中应是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尖子”学生的成长,但应避免超越现实条件,去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

3.4 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新颖的组织教法

为了体育教学过程行动活泼、紧张有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学生坚毅、勇敢、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因势利导运用教材、教法去引导和发展学生个性。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内在的魅力和专心探究新颖、有趣、实效的施教方法[9]。同时,还要及时收集、掌握教学刺激对学生个性发展影响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法手段和学生心理,使教法更加合理化,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满足学生学习技能与掌握动作要领的需要,而且还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完善学生不同个性的需要。

[1]曹明珠.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J].体育教学,1997,(4).

[2]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曲宗湖,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

[5]王青禾.高校体育中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6).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陈梓林,等.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发展教育[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1,(3).

[9]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体大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差异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相似与差异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