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对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作用的研究

2012-08-15乐建军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俱乐部

乐建军

(武汉工程大学 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4)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国民素质又是人才素质的要素之一。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20年来,综观历次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和国民体质检测数据,中国青少年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呈持续下降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措施。2007年5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亿万学生在同一时刻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同年5月,在总结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正式命名、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突出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措施,必将有利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可以有效地疗治大学校园存在的“灰色体育症”,因为它为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理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及其内容

1.1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象是全国大中小学生群体,“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内容则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06]5号)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的精神要求内容而设置。

2.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及特点

2.1 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功能

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锻炼时间,自发组织并且参加的体育社团,能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高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行为,和掌握一项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树立现代体育意识,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2 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特点

2.2.1 学生参与形式、行为角色的变化,有助于其社会化

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力量组织起来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体现“我要锻炼”的自主性。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更能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学生在活动、竞赛中承担了决策者或服从者、组织者或被组织者、指导者或被指导者、优秀者或落后者、成功者或失败者、裁判员等角色,而各种不同的角色恰如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角色的“模拟”。学生在活动中将会逐渐体会,认识和理解各种角色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的权利、职责和义务。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承担,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作用十分突出。

2.2.2 校园环境的优化

学生成立的体育俱乐部组织是在某一专项有特长的指导者帮助下建立的,不仅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改变了师生的对应关系。学生以共同的专项兴趣和愿望形成团体,加之这种组织的非营利性、民问性、教育性、自治性等特征,会员相互之间容易接近、交流,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2.3 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终身体育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而兴起的一种体育思想。在教育思想转向以人本主义后,学校体育开展开始强调个性能力发展和终身体育教育,终身体育包括着人的整个一生中都要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涵义,体育个性的形成无疑奠定了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俱乐部是面向广大学生,以健身和康乐为目标的大众体育形式。在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条件下,促进个体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身体锻炼的自我评价,运动伤害的自我保护,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这些兴趣和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对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作用

学生体育俱乐部开展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文件规定,是切实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保证。

3.1 体育俱乐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

体育俱乐部不同于日常体育教学,它是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加入的组织,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自主地选择项目,按不同的目标锻炼,以此满足自身要求,发展自身的能力,在一种愉快的、娱乐的方式中获得身体健康,同时获得运动能力的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3.2 体育俱乐部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达到“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一个人从事终身体育锻炼,长期从事身体运动,其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期间具有愉快体验、找到能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的同伴、形成较长的、深入的体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由于满足了学生身体锻炼的不同需求,对参与体育俱乐部式运动都是自己愿意的。因此,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能使学生拥有参加单项运动的较长时间,同时又有一个组织的相互帮助,对今后参与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习惯得以持续发展,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3.3 优化学校场馆资源,切实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展开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是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展开的首要前提。体育俱乐部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合理安排锻炼人员、场馆和器材。这样不仅保证了锻炼效果,而且可以优化学校场馆资源,提高利用率。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体育俱乐部性质不明确,理论研究不够,在关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不清楚,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相应的监督机构,指导体系、场地、器材满足不了俱乐部的发展需要等都需要得到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的支持和理解,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4.1 俱乐部的编制

为了注重效宜,俱乐部均无限制人数。这样设施过程会出现某项目某时间段人数超编,某项目某时间段人数太少的现象。这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前者采取不同时间段开设同一项目多个俱乐部加以解决;后者采取加大招收会员,使俱乐部达到合理的人数。

4.2 场馆设施的局限性

高校现有的运动场地设施基本上能满足现有的体育教学需求,但随着体育俱乐部模式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和学生运动需求的提高,这种现有的场地设施将显现其不足,并将制约俱乐部模式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呼吁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

4.3 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学生的兴趣已经超越体育教师的专业学习范畴。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专项转行,鼓励他们向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方面发展,教师在专业上也要开展互学互补活动,以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和体育俱乐部模式发展的需要。

4.4 俱乐部的活动内容单一性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均是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场馆、器材进行设置,伴随时代的进步,各种媒体的宣传,传统的俱乐部模式已经落伍,学生余暇时间相对充裕,需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余暇时间定期举办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保健、运动医学、营养学等知识讲座,开展各个项目学习班和裁判员培训班。对于病、残学生安排保健性的健身、康复练习。

4.5 俱乐部的锻炼效果

俱乐部的训练应区别于体育教学。同学参加俱乐部活动,想在娱乐中达到健身目的的人数较多,因此,俱乐部的训练方式应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宜、气氛活跃,切忌照办上课的方法和手段,挫伤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促进俱乐部的发展。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实施学生体育俱乐部是解决“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的最佳办法之一,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充分拓展体育教育、教学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益,对高校体育改革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高校体育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道路,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5.2 建议

5.2.1 构建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要通过世界各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比较研究,系统的研究我国高校体育的理论体系,构建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5.2.2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未来高校体育发展趋势和走向,要积极宣传体育俱乐部的思想,带头转变观念,并积极影响高校各级管理干部的观念,为创办高校体育俱乐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2.3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安排和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并向着有趣、轻松、自由、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介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休闲体育项目,增开体育保健康复以及心理健康类的俱乐部,达到各类群体的学生均能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

5.2.4 增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与建设力度。各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文件规定进行配套规划和建设,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实际需要。

5.2.5 健全体育俱乐部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各体育专项俱乐部应制定出本俱乐部的管理办法、考核考试办法等,对俱乐部会员在俱乐部内的行为负责,树立本俱乐部可持续生存的形象。同时,俱乐部主管部门应健全监督机制,定期对俱乐部工作进行检查,包括会员活动情况,会员的考试、考核成绩等,并对检查情况详细记录,进行分析研究,随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俱乐部的规范化管理,力求“阳光体育运动”有计划、能落实、有记载、能检查。

5.2.6 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学生在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和技术、理论学习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具备更多的体育文化知识。为了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要有计划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教师,使之能一专多能,适应体育俱乐部多元化的要求。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2]黄帅,张娟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可行性的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0,(4).

[3]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5).

[4]柏杰.对我省开展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4).

[5]徐涛.高校创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实施性调查[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1).

[6]姚蔬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

[7]王港,王建伟.我国高校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8]单涛,孙德友,张以增.我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9).

[9]张涛,杜英才,任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性质、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6).

[10]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俱乐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模式构建
呆呆和朵朵(13)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突围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