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生沟通,促进师生互动——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探索
2012-08-15姜松梅
姜松梅
(安徽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淮南 230021)
自“05方案”全面实施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一份责任心和事业心,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做教书育人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力求以教师的学识启示学生,以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当中,师生双双都处在很受伤的尴尬境地。
一、当前存在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严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国家政治的维护者,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者,青年价值观的塑造者。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发生职业倦怠的情况更加明显。职业倦怠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网络调查,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总体满意度相对较低,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潜力还没有得以完全发挥[1]。唐芳贵的结论是教师职业倦怠平均得分为2.77分,超过中度水平(2.5 为中位数)[2]。
学生满意度偏低。基于湖北高校133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3]: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偏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枯燥、不吸引人(76.54%),社会环境不好、教育过于理想化(46.63%),内容陈旧、脱离现实(40.1l%),教育工作者本身素质不高(22.86%)。郭秀兰调查数据结果表明[4],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均分值只有3.58(5分制),接近但还没有达到良好状态,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是很满意。
上述问题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沟通不畅。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试图从下列几个方面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合理定位,加强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有效沟通受一定的背景影响,如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学生以及授课的教材能准确定位。
(一)合理定位,相互接纳
有效沟通者应该是双方处在相互接纳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位热爱教师工作、爱每一个学生、爱所教学科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为他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时彼此的心理距离比较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是道德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驯化课,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品行提高活动,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认知理论、体验人生,主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而,教师只有从关注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开始,从倾听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合理需求开始,从接纳每一个学生开始。
接纳的前提是“了解”;核心是“理解”;过程是“关注”。面对全校的公共课,不同的专业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专业特点;面对不同时代的学生,他们的身上烙上时代的色彩。思政课教师应该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和了解,甚至对学生感兴趣的新潮话题、时尚语言、网络游戏等都要能略知一二,如果一味地老生常谈,对学生津津乐道的东西一无所知或不屑一顾,必定会受到学生的轻视和抵触,无形中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另外,接纳是一个投入情感的过程,对学生持关注态度,关心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快乐,了解异常表现的根源。比如,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多半安排在大一,大一的新生面临着一系列适应问题,因适应不良带来的情绪、心理问题,虽然大学生掩饰性较强,但只要留心,就会发现痕迹,如果没有一双“关注”的眼睛,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存在,到最后会郁闷发现:为什么很投入讲课,学生却积极性不高,甚至还逃课。和学生交流的最有效技巧是真诚和真心,早五分钟到课堂,晚五分钟离课堂,利用一切课堂休息时间和学生交流,保证一学期下来和每位同学都交谈过。班上有位女生上课总是一人坐在角落埋头看书,隔三岔四逃课,得知她准备考托福,我主动和她聊起托福考试的一些资讯,此后基本能到课,还主动和我谈到她考试复习的近况。当教师以坦诚的态度、开放的姿态面对学生时,学生才有机会去接纳教师。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和情感相互碰撞和影响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接纳、共同进步。
教师接纳学生之外,还要自我接纳,能准确自我定位。完美的教师是不存在的,而刻意的权威形象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心理负担。尤其是网络社会给教学带来的冲击以及知识获得的多渠道对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其实,学生需要的是真实的老师,不是知识的传播器,更不是道德的化身。此外,学生将道德的发展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并不像其他学科的教师效果那么明显。如果教师过于理想化的期望,过高的成就动机带来过高的目标,因常常目标的不能实现更容易形成职业倦怠。因此,教师自我的合理定位,对学生的接纳是上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第一步。
(二)吃透教材,动态沟通。一般而言,教材总是相对稳定的,而时代和学生则呈现动态和发展状态。备课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完整呈现给学生,那是无意义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到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单纯的信息呈现是静态沟通,不是真正的沟通,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底下埋头睡觉。如果把“教”理解为“发舒心得于人”的话,局面将有所改善。所谓“发舒心得于人”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教材,同时要研究自己所教的,并能有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与学生分享。“教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地精心研究,求学问之日新不已。”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没有心得见解,只靠预先记诵的一些问题资料,到时为学生讲说,这种学问,当老师是不够格的。把“教”理解为“记问之学”则会成为单纯依靠经验与熟练技艺的“教书匠”。我们要以教材为本,但不受困于教材,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研究自己的心得,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而不只是获得一个答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因为有效沟通是一种动态的双向行为,要求沟通的主体、客体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是充满新意而不是枯燥的简单轮回和照本宣科,学生也从中获益,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互动
以往的研究中有人认为: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的就是“师生互动”或“教学互动”。还有的国内外研究者认为,“教学互动”就是让学生思维起来,思维就是一种互动手段。这将使教学互动流于形式,实质上是传统的灌输模式与被动接受模式的结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从“独白“走向”“对话”,改变学生“不在场”的状态,运用多种形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问题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要摸清、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实施此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的质量,教师给出的问题要有时代感、现实感和亲切感。
例如,在“适应人生新阶段”这一节,让学生写一写“理想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现实中你碰到哪些困惑?”因为是匿名的方式,学生都很真实表达自己的感情。然后,选出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中探讨如何去应对,同学之间彼此提供的解决方法更实用、更亲切。教材上给出的大学生生活特点是概况,实际生活中比之更复杂更具体,如果没有倾听学生的心声,老师的讲解浮在表面,学生如何有参与的欲望?比如,讲到“道德修养和品质”时,提前布置思考题“道德的本质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经济学家茅于轼谈‘道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现实的诸多热点问题;并能够利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自觉地分析、思考问题;正确而充分利用网络解决问题,从而也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延长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力。
(二)“情境式教学法”——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中尝试情境式教学法,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例如,“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的课堂上,同学们则通过AB剧的形式把大学生对待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演示了出来,一种是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一种是奉献社会的价值观,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互动,让大家选择,最后揭示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讲到“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把课堂布置成“模拟招聘会现场”,同学们扮演成招聘的、应聘的,在现场激烈的竞争中体会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式的严峻,在应聘失败之中领会大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同学们非常投入,课前准备相当充分。在这场活动当中,学生的收获胜过教师在台前的千言万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时,结合实际,设计了几个情景剧“爱在心头口难开”,“被失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等等,结合剧情让同学们讨论:如果你是剧情的主人公该如何做?不可否认,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各种各样的操作性很强的应对措施被提及,好的方案被大家借鉴,也懂得了恋爱中要遵守的伦理道德。在学习“实体法律制度”时,采用“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有针对性的对于可能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预先的概述和讲解,案例选择尽量选择鲜活生动的常见案例,贴近生活实际的民事类案件,如婚姻诉讼、债务纠纷、合同侵权等。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的真正含义,学会怎样经历一个案件的完整过程,怎样理解法律,怎样进行诉讼,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情景式教学法,学生激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三)“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修养性很强的课程,仅通过“说理”和“教化”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对道德理念的内在需求。还必须发挥“修养”与“体验”相结合,任务和兴趣两种途径相辅相成来逐步引导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
结合教材的内容,拟列出一些社会实践调查课题:比如如何认识自我、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爱国、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状、校园内不文明现象排行榜、“翘课、挂科”行为的背后、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等等。然后由同学们自己选择,组成小组,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目、查阅资料、组织实践调查,形成报告并列入平常成绩考核。教师把实践调查报告的结果反馈到课堂中,供大家学习。例如,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大一出勤率最高,但学习比较被动;大二非常浮躁、翘课和挂科严重;大三两极分化;大四几家欢喜几家愁。调查结果不光让学生知道了一个现状,还敲了警钟:如果不早日树立学习目标,树立新的理想,到了大四哭的就是自己。
总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多维互动作用,促进师生心与心的融合,做到使学生“愿意听,听进去,然后认为可信,形成信念,最后付诸行动”。
[1]张社强.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3-175.
[2]唐芳贵.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11(28),25-26.
[3]金鑫.关于大学生对高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湖北高校133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3-45.
[4]郭秀兰.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1,27(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