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重塑与创新

2012-08-15陈婉兰胡守坤

关键词:人文文化

陈婉兰,胡守坤

(武汉大学 动力与机械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2011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战略高度,把文化传承创新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一起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个重要环节。胡锦涛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胡锦涛总书记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对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的拓展,也是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

一、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内涵、意义和现状

一般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作为软实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往往以民族的形式而存在,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文化环境。对于文化的重视,无论对我们国家、对当前的世界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提出来,反映了我党对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它的基本含义就是社会通过教育等手段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等,有计划的传递给下一代人。教育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传承文化知识和经验等的一种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它将已有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不断传授给下一代,并通过这种传授活动使人类已有的文化科学成果逐渐为多数人掌握,从而使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得以提高。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人类社会就是通过教育将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文化借助于教育从而得到延续和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功能,人们认为教育具有永恒性,以至于有的教育辞书把教育定义为“人类传递文明的手段”。

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成果。高等教育天然担负着保存、传承和创造新文化和专门知识的使命。在我国,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建设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高等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强调高等教育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作用,既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有助于高等学校在更高层次上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高等教育在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最紧迫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层面,全社会“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依然严重,人文社会科学被边缘化的趋势仍然明显,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依然任重道远;二是在微观层面,高等教育由于受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重“术”轻“道”的现象在某些地方仍然严重地存在着,高等教育更多的被当作一种谋取高质量的生活的手段,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抛弃和弱化,要切实履行文化传承的职能,大学就必须坚守自身的使命,守护大学的精神,自觉抵制浮躁、急功近利和各种诱惑,重塑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情怀”的价值导向,引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二、导致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的评价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功利化导致对于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忽视。近年来,高校的评价机制越来越数字化,国际大学排行榜、国内大学排行榜深深影响着国内大学的发展方向。当今的大学,更加注重的是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学科地位排名、国际化程度、学术声誉、办学经费的投入等量化指标,学生培养的质量除了就业率及就业去向这一显性因素外,少有人问及人才培养的内在质量,也就是人文素质、社会责任、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综合素养。受此影响,高校在内部评价和考核机制上也趋于功利化。对于教师来说,各种形式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是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反而成为次要因素。教师把上课当做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加以应付,教学效果无关紧要,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就更无从谈起。对于学生而言,考试的分数、发表的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等功利化的标准也是评定奖学金以及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依据,追求知识和文化不再被当做主要目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指导思想上的功利化必然削弱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此外,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实行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为了增收创收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不少高校内部的院系忙于低层次的技术经济服务和低层次的拓展办学,对在校大学生的素质锻炼和精力投入越来越低,这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功利性因素,对于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标准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和混乱。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多元社会中尽管价值也是多元的,但主流价值不因价值的冲突而被抹杀。受西方文化引进及其影响,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相对主义的倾向,认为每一种价值观标准都不一样,没有好与坏的区别,这使得价值观的确定失去了标准,一方面传统的价值标准被完全抛弃了,另一方面新的价值标准又还没有真正确立,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另外,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取向使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采取实用主义的标准,把对眼前有用的东西等同于价值,而对真正的文化价值弃之不顾,导致了价值观的错误和混乱。受此影响,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往往表现出“重术轻道”,追求捷径的心态。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政治理论课、哲学基础课、人文基础课上睡觉或是做数学或是英语试题,一大批学生忙着考托福、雅思,考英语四、六级,考计算机等级证,甚至忙着考驾驶证……因为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指标,要么好就业,要么好出国。由于没有内在价值精神的强大支撑,不少学生在遇到一点人生挫折、碰到一点人生是非、面对一点物质诱惑时就迷失了自己。近几年,高等学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在文化价值功能的缺失所引起的。面对毕业答辩、失恋以及就业等压力时选择逃避现实而轻生是缺乏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持的集中表现,有些学生经受不住金钱及物质利益的诱惑,步入歧途,自甘堕落,做不到克己修身;有些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我,不顾他人利益,引发流血冲突,没有学会如何调适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还有些学生,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在校园在社会炫富斗富,争风吃醋,甚至开车撞人后扬长而去……凡此种种,均是文化价值缺失和价值混乱的表现。

三、重塑和创新高校文化传承功能的思路和对策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握高等教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导向。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们的工作。我国高等教育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是传播和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包括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和优秀成分,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提供价值导向。继承和创新文化,需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出贡献。

第二,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大学教育要通过各种平台和载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开设必要课时的国学课,如《大学》、《中庸》、《伦语》、《春秋》等经典国学课程,另外讲授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思想》、《伦理学》等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丰富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美学意识和道德情操,让学生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让学生不仅知道微积分、中子、量子、C语言,ABC等,还要知道孔子、孟子、老子、朱子等文化大家的道德情操、责任意识、公平正义、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同时,高校还要不同程度的普及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的进步思想和优秀作品,让学生不仅了解爱因斯坦、牛顿、富兰克林、霍金等伟大的科学家,还要了解亚里斯多德、康德、欧文、马克思、莎士比亚、贝多芬等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中西文化的借鉴和扬弃中构建当代大学生优秀的价值体系和人文思想。

第三,处理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的关系。文化传承是文化引领和创新的基础、前提,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传承,除了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外,主要是靠教育来实现和完成的,尤其是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承精神文明和各类高层次文化的重要任务。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动力、文化引领的条件,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传递、建设人类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繁殖、增殖的过程,是文化扩大再生产的创新过程。没有文化的创新就根本谈不上文化的永续发展,更谈不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文化引领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目的和归宿,就是用通过传承和创新得来的先进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当代中国只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为此,必须通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观念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第四,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核心要素之一。当前,要建设并传播体现时代特色要求的中华先进文化,关键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而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在建设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人文社会科学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代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自觉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工作,这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论自觉意识。国家和社会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消除对人文科学存在的各种制度上和认识上的歧视、偏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1]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2011-04.

[2]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第四大功能[N].光明日报,2011-05.

[3]纪宝成.大学文化传承的职能[N].光明日报,2011-05.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5.

猜你喜欢

人文文化
人文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谁远谁近?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