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文化图式系统: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探索

2012-08-15孙冬梅

关键词:图式理论外语教学图式

孙冬梅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鉴真和尚东渡、郑和下西洋,这些跨文化交际的步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清晰可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人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球性的交往愈发频繁,麦克卢汉的“全球村”再一次得到应验。当今时代,跨文化交际正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晤、外交专家的谈判、国际贸易商务的开展、国外旅游观光、出国留学、外籍教师的授课,都存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就是研究文化冲突,能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民族起到桥梁作用的一门新学科。

一些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人士,通过对一些院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容乐观,学生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之一是我们现有的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很少,甚至说没有。这种只注重目的语的文化行为的传授,过分强调对目的语的理解与认同,而忽视母文化的维护与传播的现象,是对跨文化交际的误读。“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具有较好的本族和异文化的背景知识,具有双重或多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因此,任何朝着“一边倒”的做法,即只注重目的语文化,缺少本族语英语表达的学习都会使交际双方的内容传播受阻,造成传播的失败。由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要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双文化图式,从而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一、图式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包括不同的研究领域:(1)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反应研究,如“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U曲线和V曲线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理论;(2)跨文化适应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or adaptation)及涵化(acculturation)研究;(3)跨文化交际效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简称ICC)研究;(4)价值及价值取向研究;(5)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研究。90年代以来图式理论被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与其他理论相比,图式理论兼具描述和解释功能。

图式是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结构性知识或知识单元,其中心作用在于构建对某个事件、客体或情形的解释。图式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人、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图式的形成包括个人的社会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文化图式是指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由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当交际双方文化图式存在差异或一方出现缺失时,交际者可将预先积累的对方的文化背景准确地填充到其图式中,构建新的文化图式,以便在交际中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者的意图。

在文化图式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再是泛泛的、宏观的、表述性的能力。图式理论试图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为:在具体交际场景或交际任务中,交际者积极组织相关信息,调整和构建清晰的,与目的语文化相适应的情景图式或行动脚本,并有效地付诸实践,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能力。这一界定使我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由宏观体系转向微观个体,由宽泛转向具体情节,由静态描述转为动态阐释。

二、文化图式的三种关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图式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一方面,跨文化交际为不同民族文化图式的传播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图式之间的差异又往往制约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根据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图式存在三种关系——图式重合、图式差异和图式缺省,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图式相同(即图式重合),交际就会顺利进行;如果文化图式不同(即图式差异)或一方头脑中根本不存在另一方所交际的图式(即图式缺省),就会给交际带来困难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如何调整和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图式显得十分重要了。

图式重合是指不同民族、群体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的那些相同的或相近的文化图式和文化认知基础,它们促进交流双方形成相似的思维形式、情感反应和认知方式等,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图式差异是指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信仰、生活方式、习俗等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于自身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表达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图式认知结构。

图式缺省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式认知网络构建中,由于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一种语言中包含的某文化信息的图式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不存在相对应的图式,即出现了图式缺损。这造成了一部分负有文化义的语义、语用、语法因其文化图式的排他性,无法在不同的文化间共同激活与联结达到实现信息交换与沟通的目的。

三、文化图式的三个特点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文化图式作为某一文化中以经验为基础的预先存在的知识结构,可以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文化图式和跨文化交际是紧密相关的,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还应注重文化图式的丰富性、范畴性和层次性。

贫乏的文化信息不利于心理图式的调整和构建。交际者应具有大量的跨文化交际背景知识,对目的语文化有较为充分全面的了解,并将知识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形成不同的文化知识范畴。文化图式是一种储存于大脑中的抽象的包含空档的文化知识结构,它的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当图式的空档被具体信息填充时,图式便具体形成了。

由于图式具有层级性,因而在缺乏某些知识背景时,交际者可以借助深层次的知识进行合理推测,填补心理图式中的空缺,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如可通过在图式结构中直接创造和引入新的图式,以资料驱动促使上一级图式的吸收与重组,而以概念驱动与下一级图式重新建立联系,从而使整个图式结构得以扩充与发展,实现不同文化图式之间的激活和映射。丰富文化信息,将其按场景有序地、分层次地组织起来,这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调整和构建心理图式的关键环节。

此外,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同时还应注重文化语境的动态性。交际中的文化语境是动态发展和变化的,常常在言语行为过程中被交际双方共同构建与再生产。因此,交际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拓宽文化图式,填补文化图式中的空缺,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已有的图式,构建新的文化图式,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文化图式的相对动态性为交际中相关文化图式的构建提供了基础。为了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使新信息与旧的文化图式之间建立起联系,适时激活原有文化图式,丰富和构建新的文化图式。

四、构建双文化图式系统的必要性

文化交流是一种双边活动,是一种对等的行为,不存在优劣之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当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不应只是被动学习、接受异文化,还应具备向异文化的成员解释、介绍本国文化的能力。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却更容易忽视。(文卫平,2002)

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不是对目的语一边倒的做法。高一虹教授(2002)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新的模式应有以下特点:其一,它是以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的培养为中心的。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应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其二,这种培养模式最注重的是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其三,它并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他文化(包括本国文化中的亚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双文化图式的构建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本族语和母的语在这三方面的关系,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跨越”与“超越”。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个人之间、民族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具备对主客位文化图式的认知视角,应当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待交际行为,随时提醒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某些观点不一定为另一种文化所接受,要注重认知文化图式的丰富性,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多元文化的认知视角,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克服文化交流中的定势和偏见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语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就意味着,外语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变为更广义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从对文化的较为狭义的理解转变为更为宽泛的理解,即文化是群体生活方式的总合;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教学视角从单向的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变为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由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要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双文化图式,从而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1]Carroll,D.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1).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6]刘鸿宇,徐洪果.图式理论与跨文化交际[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7]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

[8]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9]许秀云,曹春春.图式与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10]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图式理论外语教学图式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探析及应用探讨
图式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