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湖南”导向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
——关于衡阳实现绿色转型的思考
2012-08-15秦琴
秦琴
“绿色湖南”导向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
——关于衡阳实现绿色转型的思考
秦琴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湖南 衡阳 421007)
衡阳是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但衡阳资源的开采是“先城后矿式”模式,所辖的耒阳市和常宁市已相继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衡阳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经历了兴起期、发展期、衰退期三个阶段,目前衡阳发展绿色经济在社会氛围、产业结构、绿色绩效评价机制和核心技术人才四个方面面临着挑战,打造“绿色衡阳”需要采取积极对策。
衡阳市;绿色转型;困难;建议
一、衡阳市资源型经济发展概况
衡阳是中外有名的重要资源型城市,但衡阳并不是因为资源的开采而出现的城市,它的形成不是“先矿后城式”这种模式,而是“先城后矿式”模式。在资源开发前已有衡阳城市的存在,建国以来,资源的开发又加快了衡阳城市的发展。衡阳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兴起期
衡阳市由于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型产业也比较发达,从“二五”开始,衡阳相继建设了一大批资源开采和加工型企业,仅水口山矿务局的二冶、三冶、四冶、六冶炼厂,年产电解钢4003 吨,电解铅10611 吨,粗铅 23750 吨,锌 18027 吨,时为国家重点原材料加工基地。710 厂、25 公司等 10 家核工业企业也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落户衡阳,白沙矿务局、湘衡盐矿、湘南煤矿等资源型企业享誉全国。同时地方政府也兴建了一批资源型工业企业,先后建立了衡阳化工厂、衡阳烧碱厂、柏坊煤矿、裕民煤矿、界牌陶瓷总厂、衡阳钢管厂、衡阳冶炼厂等规模企业 232 家,年产值达36.34亿元,销售收入达 35 亿元,使衡阳的资源经济占了全市工业经济产值的“半壁江山”。也使衡阳的工业经济上升到湖南省工业经济总量的29.6%,衡阳工业占了湖南工业的三分天下。
(二)发展期
改革开放初期,衡阳资源型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0 年,全境工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企业改革财务管理,推行厂(矿)长负责制;1981—1985 年,以“松绑放权”为突破口,推行经济责任制,端掉“铁交椅”、打破“大锅饭”; 1986—1990 年,加大公有工业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非公有制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举措,加快了衡阳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全境资源型产业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仅企业总数就达到 1500 余家,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技术含量均有大幅度提升。盐卤、煤炭、瓷泥等资源成为中南地区生产供应基地,并源源不断输往全国各地。
(三)衰退期
自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衡阳市资源型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出现了经济萎缩、劳动参与率降低、失业率和贫困发生率增加、产业结构单一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富饶的贫困”现象开始产生。1997 年,由于资源的枯竭或严重衰减,46 家规模以上采掘企业严重亏损,年亏损金额为 4995 万元。清水塘铅锌矿、712 铀矿、柏坊铜矿、车江铜矿、大堡煤矿、界牌瓷泥矿等一大批矿山先后相继倒闭或关闭。到 2004 年,国营单位只剩下 31 家。资源型矿山企业的倒闭、关停,进一步引起了一大批资源型加工企业的倒闭。衡阳工业经济在湖南省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由 29.6% 下降为 8.5%,从接近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下降为不到全省的十分之一。资源的枯竭、衰减已经给衡阳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此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二、打造“绿色衡阳”是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衡阳市的资源型经济之所以步入衰退期,主要原因是资源储量勘察锐减。目前,衡阳市主体矿产资源——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勘察储量枯竭。被誉为“铅锌之都”的常宁水口山地区的铅锌储量已由原来探明的保有量 600 - 1000 万吨到现在下降为 300万吨左右,按现有生产能力开采,现有的铅锌储量最多也只够开采 10 至 20 年。耒阳市已累计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为 5.1 亿吨,可开采量为 4.5 亿吨,现已累计开采 3.2 亿吨,占可开采量的 71%,剩余实际可开采量不足 1.5 亿吨。一些中小型的矿区也都面临着因资源枯竭而不得不被关停的厄运。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没有了资源,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地发展? 因此,笔者提出发展绿色经济是衡阳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原因有二:第一,发展绿色经济符合资源开发周期性规律的。资源的开发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前期开发、增产期、稳定期和衰退期。伴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周期性规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会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已然步入衰退期的衡阳,不得不寻找资源产业的接替产业,而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打破“资源诅咒”,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发展绿色经济充分地体现了市场经济规律。事实上,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消耗是并行的,在量化绿色经济发展的各项收益指标时,环境消耗价值将从中扣除,从而,摈弃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环境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的弊端。这样不仅使得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公平性,而且还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胜劣汰。
三、衡阳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首先,企业绿色意识不强。与中部的二三线城市一样,衡阳的企业大多处于制造业的利润低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生存的空间就更狭小了,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不再愿意购进新机器、新设备和新的生产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而是变卖机器设备,退出相关行业。201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 39 家,比上年减少3家,且减少的企业办科技机构全部都是中型工业企业。但事实上,良好的环境绩效将有助于企业顺利进入某些市场,借助一些绿色环保产品或服务,使得企业产品实施差异化战略,尤其是一些污染防治技术的改进还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收入。其次,大众绿色消费理念淡薄。大部分人消费需要对环境负责任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虽然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离真正转化为绿色消费的行动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就餐时依然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购买生活用品的时候,基本不用环保购物袋;扔垃圾的时候没有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区分;有时候会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等。
(二)产业结构难以迅速改变
2011 年衡阳三次产业结构是 17.3:48.3:34.4,湖南省是 13.9:47.5:38.6,衡阳第一产业高于全省3.4 个点,第二产业低于全省 0.8 个点,第三产业低于全省 3.8 个点。国际上三次产业合理的比重是:第一产业不超过 5%,第二产业 40% 以下,第三产业超过50%。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都需要掌握高新技术或者是核心技术。2010 年,衡阳市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仅为 0.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 0.38 个百分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了0.87 个百分点,全市 108 家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仅有 40 家,占比 37%,其中进行 R&D 活动的企业仅占 24.1%。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1.4%,企业仅仅处于“可维持阶段”。产业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要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大范围地推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绿色绩效考评机制缺失
当前,一个城市的发展仅仅只用 GDP 来衡量,是不科学,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绿色 GDP 和幸福指数已经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新需求。那么,城市的发展水平通过定量测度一定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与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之间的差值将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开始意识到绿色绩效重要性,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对于绿色绩效评价机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制度的建设也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发展绿色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系统规划的整体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虽有如节能减排中的万元 GDP 的能耗减少量等指标,但却缺乏达成这些目标的严明的奖惩措施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四)核心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式,与传统的经济相比,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拥有经济管理以及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人才的要求更高。
目前,衡阳拥有的人才数量就不多,2010 年全市高中级职称人员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比例仅排名全省第 11 位,而博士、硕士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比例分别位全省第 10 位、第 9 位。作为一个人才资源本不富足的地级市,面临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整体历史比较短、发展水平低、市场空间剧增,行业井喷式增长的绿色经济,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因此,专业技术人才非常紧缺。
四、打造“绿色衡阳”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调控力度,打造绿色衡阳
在打造“绿色衡阳”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制定宏观发展的战略,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树立“绿色衡阳”的战略思想,制定“绿色衡阳”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制定“绿色衡阳”的政策目标。绿色政策目标是我们进行各项绿色管理活动的具体行动指南,我们政府要在以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制定出“绿色衡阳”的政策目标,并促使各企业和行业依此目标来修订其目标,以此达到监督目标的实现。
(二)转变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一部分人渐渐地忘记了勤俭节约的传统,开始崇尚一种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方式。而事实上,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的消费方式不仅有益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广泛的宣传,转变人们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良好消费氛围。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等媒介,发放宣传单、播放纪录片等方式展开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和知识抢答赛等方式,唤起人们对绿色消费的重视,并且在绿色消费行动中,做好群众的表率。
(三)优化产业结构,支撑绿色发展
在项目的准入建设方面,要执行国、省、市行业的准入政策,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在项目的审批程序方面,尤其是在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审查一定要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相关指标的约束;在项目的规划方面,制订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在项目的改造方面,政府应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企业,将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促进其转型升级。
(四)完善考评体制,加强责任意识
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是“转方式、调结构”,将绿色 GDP 考核体系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中,建立完善的绿色绩效考评体制,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必然会将区域内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作为项目建设批复的重要因素进行考虑,迫使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 GDP 的增长。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绿色绩效考评体制,并将其纳入到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当中,以此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建立绿色激励体系。由于绿色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发展绿色经济不可能一帆风顺,而大多数的企业都持观望态度,所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绿色激励体系,通过给予适当的利益补偿或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政府和企业的良好互动,推动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重视队伍建设,提升产业影响
衡阳作为一个地级市,对人才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第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首先决策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正确认识到“招揽人才”不是“抢当地人的饭碗”,而是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是“增加财政负担 ”,而是“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其次,要找准重点领域,给予优厚政策。绿色经济的相关产业比较多,各县市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有一定基础的绿色产业,政府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再次,要主动出击,诚意相邀。对绿色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且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的个人或团队,执政者应放低姿态,以情动人,将其引进;第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完善职业教育模式。其次,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第三,要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责任编辑:谭桔华
C93
A
1009 -3605(2012)05 -0057 -04
* 本文系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衡阳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2011A(E)001]的阶段性成果。
2012 -06 -18
秦琴,女,湖南衡南人,中共衡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