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2-08-15肖顺生
肖顺生
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肖顺生
(中共衡阳县委,湖南 衡阳 421200)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我们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以及在社会管理上缺乏制度和方法上的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提高自律意识。
社会管理;问题;原因;创新;着力点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大量涌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它们表现在:
1.管理手段失灵。传统社会管理,一是依靠单位进行管理,二是依靠行政力量、道德力量、邻里关系因素等进行管理。现在单位的非组织化特征日益明显,而人口流动加剧又使行政和道德约束力量减弱。这些年来,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基本上仍然是政府唱独角戏,是计划经济行政主导的路子,缺乏政府与民间沟通和协调,缺乏民众参与,原有的规范或规则基本失效,传统的管理办法和手段基本失灵。
2.社会运转失序。首先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行为的失范:权力的霸道和蛮横,执法部门的腐败,潜规则的盛行,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平正义的严重侵蚀,致使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职业操守丧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社会失序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学校的教师和领导用学生来敛财,医护人员靠病人来致富,垄断企业在一片骂声中获取垄断利润;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坑蒙拐骗泛滥,食品造假使得食品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摔倒的老人无人敢扶,受到残害的儿童被利用作为乞讨的工具。
3.社会分配不公。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分配不公的现象日趋严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偏低,且逐年下降,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呈快速上升趋势。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得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目前,收入差距已经接近社会所能忍受的“红线”,成为广大群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4.社会服务失缺。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差异还很大,尤以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方面的表现最为显著。如农村的饮水问题,全国仍有2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1/3 的乡镇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就义务教育而言,农村学校的校舍、仪器设备等仍远没达标。城里学校教师人满为患,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差距更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低、保障力度小。二是社会服务投入不足。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尚在探索中,政府资金对公益类社会服务组织和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的扶持不够、投入不足。在总体上,政府用于社会服务的投入偏低。尽管近些年来相应支出的增长有所加快,但增长最快的还是行政事业费支出。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不快,目前仍处于整体滞后状态和艰难攻关阶段。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社会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的问题又有机制的问题,既有法制的因素又有道德的因素,既有政府的责任又有社会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政府方面的原因。
1.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还没有树立“发展是政绩,社会管理也是政绩”的观念,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把 GDP增长作为最大的追求,对于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改善社会民生缺乏动力、兴趣和热情,而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也往往是迫于上级党委、政府的行政压力被动应付,堵而不疏,顾此失彼,对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在很多情况下,要等到社会矛盾突出、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会想起社会管理问题,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急处理。
2.重管理控制轻人本服务。目前,我们的社会管理还不是真正的社会管理,而是控制,这导致国家权力在社会成长中的错位。这表现在:一是把社会管理只是当作社会问题管理或者社会危机管理;二是把社会管理当成政治管理,当作政治控制,不承认社会的自治逻辑,没有正视并理性扶植“国家和社会的分化”。
3.重传统手段轻改革创新。现阶段,各级各地往往注重运用传统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管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效果也往往不佳。一些地方发生的暴力截访、血腥拆迁就是滥用行政手段的集中反映。法律手段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不便于处理特殊的问题,且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尤其不便于处理一家一户、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经济手段容易产生单纯追求财物的思想和拜金主义,以至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各地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往往限于传统的手段和传统的做法,缺乏创新,没有由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向“寓管理于服务中”转变,没有由政府“包打天下”向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转变,没有从习惯“灭火”向突出源头治理转变,过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不重视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的创新和综合运用。
4.重短期措施轻长效机制。从公共服务体制方面来看,政府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或者说,还没有从过去的“家长”式身份中转变过来。政府仍然沉迷于集权式、命令式的领导和管理,对民间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反应淡漠,甚至很反感。公共权力与一些私人领域总存在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就导致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存在,也出现公权力为私家谋利的现象。因此,在公共服务体制上,公权力没有被设定清晰的运行边界。从社会流动机制来看,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流动机制。前些年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指导与管理重视不够,致使大量下岗人员流向社会靠自主择业。一些再就业能力偏弱的群体涌向社会后,势必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这是政府服务职能缺位的结果,也是社会管理制度缺位的结果。从利益表达机制来看,社会分配呈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这些年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相对而言,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力度有所加强,但相较于社会强势群体获得社会财富的份额,这种保护还显得不够。这无疑将引发利益群体之间的敌对情绪。
总之,缺乏相应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是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新世纪以来,“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更多地出现在中央高层视野中,其关系到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按照中央的新要求,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加强社会管理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加强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它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服务。现在,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政府职能急需向服务转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的职责和功能限定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理边界,从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的“以经济管理为主”向“以社会管理为主”转变,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从实施全面管理的全能政府转变为实施公共管理的有限政府,使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强化。将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着眼于服务,着力于基层。在乡镇(街道)实施“大部制”式改革,设立为民服务的机构,如民情研判中心、居民办等,直接服务于居民生产和生活。在村(社区)设立服务性合作社,乡镇(街道)办事人员在村(社区)办理公务,做到“办事不出村(社区)”,由此实现服务性管理的“纵向到底”,并在这一过程中重建政府权威。
2.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促进农村社会发育。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石。实行家庭经营体制,农村横向联系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呈现“分散型社会”特征,乡村治理缺乏组织依托。由于政府实行的是“纵向到底”的管理,缺乏横向联系,无法包办也包办不了大量的社会事务,乡村两级干部职数有限,也很难将所有社会事务都管起来并管理好。农村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需要建立各种新型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加强横向联系,吸纳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基层管理,提高乡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横向联络”,成为政府“纵向到底”的服务性管理的重要补充。所谓“横向联络”就是广泛建立各种基层的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这些组织能够承担起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对基层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的有序化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促进农村社会发育成熟。
3.夯实基层基础,增强服务功能。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只有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到基层,做好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各种矛盾。要以建好县乡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综治服务站为抓手,整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投诉,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要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把握社会动态,通过议事例会、集中会办、协调会办、情况通报、督查督办、应急处置、台账资料、检查考核等制度,使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制度化。村(社区)综治信访服务站要与警务室、法庭、人民调解、帮扶解困、物业管理、环卫管理以及治保会、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应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群建作用,尤其要在加强平安保障、矛盾调解、社会救助、社会养老、就业保障、普法教育、便民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物业管理等社会管理创新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4.强化法制建设,促进司法公正。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当是一个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构成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有法可依、司法公正。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制定出台《社会组织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组织的范围、管理内容以及权力和义务,制定《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法》,明确社区矫正帮教安置管理机关及帮教措施,切实解决执法主体不明,管理责任不清,互相扯皮推诿等问题,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社会管理机制,确保层层面面有人管。其次要公正司法。公平和正义是每一个国家都应具备的法律要素。我们只有生活在一个法制健全,充满正气与公平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感受到法律的作用,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秩序,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就是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司法公正,一要做到程序公正,保证当事人通过充分参与程序,使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受到公平对待而减少败诉带来的不满;二要做到实体公正,对受害者的权益进行保障,对违法者的犯罪行为给予应有的法律制裁和惩罚。同时,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法官队伍;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加强监管制约机制,预防和抵制司法腐败;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改善司法环境。从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司法公正体系和相应的保障机制,最终实现司法公正。
5.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社会自律意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培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但是,一些错误的道德思潮和某些社会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现象屡打不绝等等,严重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本身就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有谋求社会正义的诉求和人类解放的深层意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达到社会的普遍正义与平等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既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也领会马克思主义关注民生和人间正义的宗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普遍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得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消极现象不断出现,这也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保护和充分地享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我们有必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建设。当前,我们的社会存在着道德规范缺位的现象,一些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道德行为规范并未明确地提出,以致于生活中人们有些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首先提出“他律”要求和具体的途径,然后才有可能提高人们的自律意识,也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
第三,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辨是非,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如果有了明确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但也不一定,人们也不一定能够自觉自为地遵循。要使“他律”变成“自律”,必须还有一个教育和教化的过程。也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融合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各行各业必须要加强道德的教育。在学校,要把教育机构变成既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道德训练的地方,要把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既掌握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又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代新人。机关事业单位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则更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广阔舞台,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歌颂先进的道德典型,鞭笞假、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也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责任编辑:肖 琴
C93
A
1009 -3605(2012)05 -002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