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政治参与困境分析
2012-08-15杨灿
杨灿
农民的政治参与困境分析
杨灿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政治参与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政治参与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发展水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部分,而在政治参与中,农民却变成了政治参与的弱势群体,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我国农民在政治参与中存在诸多困境,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是其解决路径的必然选择。
农民阶层;政治参与;困境
关于政治参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著名学者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中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1]P4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理解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政治参与是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力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二是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2]P152农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农民阶层直接参与,影响国家事务和政府政策的活动。在中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本该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却总被定义为弱势群体,在政治参与上的话语权小得可怜。农民政治参与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对于维护农民权益不利。
一、农民政治参与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农民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
1.法制不健全。制度是政治参与的重要依托,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刚性的制度性规定,其发展的水平就要大打折扣。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3]P308“制度好 可以使 坏 人无法 任 意横行,制度不好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P33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很大成就,1998 年 11 月 4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在农村实行村民委员会制度,实行村民自治的原则和方法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是,在广大农村,农民真正参与村务管理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制度,在大原则下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的辅助,农民不知政治参与为何物,也不了解政治事务,缺乏政治参与热情。
2.农民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我国的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在觉醒,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制度缺失,参与渠道不畅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载体,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如人民代表选举制度不完善,农民人大代表比例过低;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基层信访渠道单一,农民诉求得不到广泛的表达。
(二)农民政治参与的阻碍因素多
1.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农民的收入很低,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在经济落后,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民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去过问政治。同时,政治参与的成本对于农民来说较高,他们无法把维持生计的收入投入到政治参与当中去,试想,在吃饭都还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要农民广泛地区参与政治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这也是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科学性。经济成为了农民不能实现政治参与的最大障碍。
2.文化因素。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都是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但是,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观念依然广泛存在,小农意识和人治思想严重。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权威崇拜”、“清官思想”、“无为思想”等深刻影响和支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文化上的落后,造成了农民政治意识不强,觉得政治是当官的人做的事,自己是小老百姓,没有话语权。
(三)农民政治参与的作用不明显
1.农民政治参与成本与效果不成正比。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值不值得去做,有没有效果。农民的政治参与也一样,他们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社会底层,自己的政治资源本身就不丰富,力量弱小,话语权较少,参与的效果很不明显,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最后得到的却往往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一个电影,名叫《秋菊打官司》就充分显示了农民参与政治维护权利的无奈和茫然。
2.农民政治参与过程较复杂。农民要进行政治参与,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又决定了自上而下容易,效果也明显,而自下而上却困难,效果不明显。试想,要使一个农民在农忙季节还不停地参与选举,参与投票,参与村民会议,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事情。政治参与本身是一个注重程序的活动,在复杂的程序下,农民的政治参与效果要实现,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这就从客观上影响了农民政治参与的作用不大,积极性不高。
二、农民政治参与困境的表现形式
(一)农民政治参与的态度消极
1.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既然是权利,就可以选择行使或者是不行使。而我国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收入低,权利观念不强,对政治活动往往抱冷漠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村民自治中,政治冷漠现象严重,村干部通知开村民大会,村民的到会率非常低,以至于村民大会开成了村干部小会。对于政治体制建设,很多农民更是不屑一顾,漠不关心,认为是官家的事,与自己无关。正是这种态度,使得许多农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政治参与的权利,只有在出现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才想到去维护权利,可是却不知道怎么行使,只能选择上访。
2.政治抵触。政治参与需要进行政治活动去实现,而在大多数农民的意识中,政治抵触情绪较大。政治抵触主要是在村民自治中,很多农民有意与村干部过不去,在村干部行使责任的过程中,有意难为村干部,在村民投票中,由于抱着抵触情绪,一些农民有意乱填选票,乱投票,有时候,选举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最后的结果如果严格按照选举法来衡量,往往都不合法。在关系着农民自身利益的建设项目上,许多农民往往会有怀疑的态度,不相信干部所说的话,造成了干部无法正常工作,一些不负责任的干部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态度,把罪过推到了农民的身上。政治抵触既是干群关系紧张的表现,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大因素。
(二)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方法落后单一
1.参与渠道单一。尽管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农民广泛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渠道,如农民可以通过选举、上访、舆论、反映、举报、控告、诉讼等多重渠道参与政治,维护权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可以进行的参与方式却很少。在目前的中国,除选举外,有组织的政治参与渠道只向“民主党派”等民间团体开放,老百姓没有经常性的政治参与渠道和参与方式。大多数农民参与政治的方式都只能是通过直接选举乡、县人大代表来实现,但是人大代表总是少数,无法完全表达选民的诉求,有的甚至还与农民诉求相反,反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农民想要罢免自己选举的代表,程序复杂,要求较高,从理性角度来看,是根本不可取的。
2.参与方式方法落后。农村经济落后,制约了农民表达利益的方式,众所周知,城市居民经常可以通过拨打政府服务热线,在城市晚报上发表意见,参与电视节目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在农村,许多家庭没有电话,乡村里也没有相关报纸,杂志,更谈不上参与电视节目发表意见和观点。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农民要真正实现政治参与,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遇到必须要通过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时候,很多农民没有合适的方式,只能选择上访,而上访是付出比较大的方式,既费时又费力。
(三)农民政治参与中的矛盾较为激烈
1.农民利益的整体性与农民政治参与的个体化之间的矛盾。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是最小的生产单位,每家每户都是单一的个体,相互间独立,家庭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利益需求也各不相同。尽管农民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中国最大的利益群体,然而却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整合农民的利益诉求,向上传递。究其原因,还是根源于小农生产方式的分散性和局限性。比如,在农产品收购、农资价格、违规收费、征地、拆迁安置等事关农民利益问题上,各地农民乃至全国农民都有着相同的利益诉求。[4]虽然我国农民群体利益的整体性,要远远超过我国其他职业群体。但是农民政治参与却突显高度分散化和个体化的特征。绝大多数农民都只能选择单独上访或是集体上访,无法形成超出自己生存领域的大范围的影响。因此,农民在表达利益的过程中呈现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
2.制度参与与非制度参与之间的矛盾。制度参与主要是指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参与方式,在我国,主要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农民能直接选举的代表仅限于县、乡的人大代表。非制度参与当然就是制度参与以外的参与,主要有越级上访、静坐等方式,而这样的参与方式与制度参与存在着激烈的矛盾,甚至是非法的。近年来,农民的利益被侵犯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非法征地、非法搬迁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被侵犯利益的农民如果通过制度化政治参与去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过程却显得异常漫长,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往往不如人意。于是,很多农民被逼无奈,又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就选择了不合法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农民在维权无门时,往往采取暴力手段,如静坐、打砸等。但是暴力过后,问题依然存在,利益依然无法得到全面维护,于是新的矛盾又慢慢地聚集,引发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三、农民政治参与困境的解决路径
(一)完善制度建设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根本制度。农民需要通过人大代表来参与政治,维护正当权利。现存的人大代表制度需要改善,如在选举制度上,应逐渐地实现城乡选民人数平等制度,使得农民的人大代表数量能得到提高,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农民的广泛利益。各级农民代表的选举,要严格要求,注重管理和教育,提高农民教育的素质和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充分代表广大农民表达政治诉求。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由村民自己组成村民委员会管理村务。但是,由于农民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限制,农民自主意识、权利观念淡薄,造成了村民自治出现很多问题。科恩在《论民主》中指出:“有治理权的公民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是不可能的。”[5]P59村民自治制度需要完善,在村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监督机制,因为仅靠村民自己监督的话,成效不明显,村干部容易滥用权利,尽管村民委员会不是一级政府,但是乡镇政府必须加强指导力度,在乡里要有村务联系工作人员,定期安排工作人员下乡,而且这应该成为制度,而不是某届乡镇政府的自由裁量权。
(二)加强经济建设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发展乡镇经济的重点,在广大偏僻的乡村,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科技落后,只有发展小型的乡镇企业,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大大下降,农村劳动力出现断层,农民中的很多人已经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了,他们在农村是剩余劳动力,于是他们进了城,形成了中国近年来又一庞大的利益群体——农民工群体。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大量农民工回流,留住农村劳动力。也只有大量的农民工回乡,才能保证农村政治建设的发展,如果都是些老幼妇孺参与政治管理,村民民主政治要取得良好成果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2.加大农业的投入。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许多地方的开发不充分,由于交通的不便,农业的生产也非常有限,机械化程度不高,粮食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需要大力开发农村,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科技去发展农业生产。国家要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在条件许可的地区,应该靠机器耕作,比如农用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也要加强建设,修建蓄水池、水库,推广抽水机、小型农用车,农用摩托车、三轮车等的运用,以保证旱涝保收。只有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也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政治,去行使权利和维护利益,从而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目标。
(三)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1.继续深化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我国已经普遍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农村人口素质依然很低,还不足以满足政治参与的需求,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必然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目前还很薄弱,教育基础设施陈旧,科技水平较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人不愿意去乡村做教师,因为工资太低,还不如别人在外面打一份小工,所以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还必须深化和加强。
2.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的文化非常单一,这就为迷信文化提供了泛滥的机会,在很多乡镇所在地,找不到专门的书店,而在每个赶集天,却常有算命先生在卖看相书、算命书。如果人的命运要靠算命、看相来保证的话,未免有点荒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文化的落后,人们买不到关于科技文化的书籍,有的都是一些迷信书刊。所以,农村文化需要改造和更新,其实许多农民还是渴望知识的,一些农民闲暇之余也喜欢看书,只是由于没有先进的书籍,他们翻阅的大部分都是风水书、算命书、旧历书,而无法翻阅到科教书籍。农村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靠教育,另一方面要靠宣传,要靠政府、国家的大力宣传。在农村要推广各种民族文化和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先进的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保证,农民的文化水平又是他们政治参与的保证。
几千年泱泱大国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也充满了血泪。国强才能民富,也只有民富国才强。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最有力的保证。而在中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也是利益需要加以保证的群体,国家政治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农民的政治参与。加强农民的政治参与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利用各种途径去加以解决。
[1][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张百顺.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中的矛盾及其化解[J].前沿,2010,(5).
[5][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责任编辑:谭桔华
D0
A
1009 -3605(2012)05 -0010 -04
2012 -06 -17
杨灿,女,贵州印江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1 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