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接受理论和课堂中的教与学

2012-08-15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接受者教与学教学内容

彭 智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试论接受理论和课堂中的教与学

彭 智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作用,把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理解为一种对话过程。将接受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建立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接受理论的基本原理,教学形式必须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接受者的积极因素,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接受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接受理论;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一、序言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单一的教师讲授方式,这种讲授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教学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特点,但它本身也有弊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事实上,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厌学的现象,诸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随意应付,缺乏自学的能力,考试临阵磨枪只求过关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达成共识,传统的以教育者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突出地反映出教学模式与认识规律的不相适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两个过程,教是一个社会性过程,学是一个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而后者更为重要。可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个体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在高校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努力方向。因此,只有打破旧的思想束缚,使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和魅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乐学爱学,提高接受各种新知识的主动性。这里,试从接受理论谈一谈课堂中的教与学。

本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兴起的接受理论和接受研究,首先是作为一种文艺理论提出来的,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欣赏者(读者)作为文艺研究的对象之一”。其次,它把文学创作看做是创作文本——传播——接受的完整过程,这与传播心理学中信息传播三要素即发送者——内容——接受者是基本一致的。再次,它首次将接受活动纳入创作的过程中,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虽然接受理论主要是一种文艺理论研究方法,但它与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下面试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结合,以及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作用。

二、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接受理论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写出的具有个性的教案中,包括课程性质、重点和难点,知识体系或结构;体现在各种文本中,如教材、大纲、教学课件等。在教学活动中,内容的取舍必须考虑到接受对象,即作为接受者的学生的需求,它受学生的不同年龄、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气质个性、心境情绪等的制约。

从接受理论角度来看,决定教学内容有效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应是学生的接受意识。在课堂上,学生总是有一种期待心理,接受理论称之为期待视野,是指学生进课堂,总是期望和设想能够学到他最感兴趣,并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但学生的期待视野往往受到以往学习内容和生活体验的影响或制约。因此,当教师在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时,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认真考虑学生当下的思想动向和学习基础,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教师的讲授内容才能和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效交融,继而扩展学生新的视野[1]。

教学内容如何取舍,关键要突出“新”“博”“精”三字。

“新”,就是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阐释上,最好能够推陈出新,独辟蹊径,拓展新路。最起码的要求,也要有一个新的视角,能够变换结构或思维方式,做到推陈出新,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新”,就是吐故纳新。怀待海说:“知识就像鱼,必须每天抓到新鲜的鱼。”已经过时的,落后的教学内容,虽然教师非常熟悉,但必须抛弃;那些新理论、新技术,虽然教师不熟悉,但要努力掌握,并体现在讲授中。国内外高校在评估课程时,特别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假如一门课程连续几年没有更新,还是使用老教材,那么课程评估就不合格。教学内容更新的重要途径,则是科研提供的新成果。教学内容一般要求相对稳定和社会公认的知识,而科研则要求能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或创新。只有及时吸纳科研的新成果,才会出新,才能不做人云亦云、随人说短长的留声机式的教书匠,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博”,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分子博学多才,具有从事不同专业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现代人不仅仅做线型发展的专门人才,还要做球型发展的、通晓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通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接受教育者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在广博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受到专业教育,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能一专的“专才”。在课堂上,“博”则体现为大量的新信息,体现为对教学内容多方面、多维度的阐释。新的信息能带来新见解,打开新思路,有利于破除学生习惯性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要求教师在所有方面都有新信息、新见解,但通过努力,在某几个点或某些方面还是能够做到的。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若想获取新信息,只要用心收集,日久必有所得。

“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快速增长,而我们的课时有限,因此对教学内容一定要精选。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预先规定学生的思维指向,规定学生“期待视野”作用的范围,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旁逸横出跳出云界外,从而影响对内容主体的接受。精选的原则,即要抓住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即布鲁纳所说的要善于发现知识和学科的基本结构,并把它放在课程的中心地位,剔除或删减那些次要的、一般性的或可有可无的内容,要向学生传授有效知识。精与博并不矛盾,精是对教学内容的精选,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结构深度的了解。博是知识的准备,是为了多角度阐释精选内容。只有在“博”学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选。

三、教学形式必须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传播的方式非常重要。光有好的教学内容还不够,还必须有好的表达方式或手段,使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

1.作为接受者的心理有一种倾向,即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进行接触,相反,却不想接触自己所不喜欢的信息,这是“信息的选择接触”。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原理告诉我们,当一个文本(或教材等),通过直接预告或间接传播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暗示等,预先向接受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的记忆和经验,将接受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中,随之开始唤起接受者对眼前目标和未来目标的期待。由此可以考虑,在课堂教学前,可以预先指定学生须阅读的章节和指导书,以唤起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在讲授前,可将上次课的内容做简要复习与回忆,这样不仅可以安定学生情绪,稳定课堂气氛,而且便于引入新课内容;接着可以扼要提示本次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及作用,预先给学生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将接受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中,规定接受者对讲授内容取舍与评价的基本态度[2]。

2.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学有法,教学无法”。由于接受者自身知识结构和情性、气质的不同,不同的接受对象对同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阐释性”接受,而且接受者接受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教学上既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增强逻辑性,使课程内容脉络清楚,主次分明,又要注意对学生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时常注意学生的情绪和表现,及时调整进度和教法。注意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参与创作,参与教学。

3.信息由语言构成,伴随着教师的声调、发言的时机、文字的字体等非言语的因素,尤其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处于面对面的场景,还伴随着教师的表情、视线的移动、手势的挥舞、姿态的变换等各种各样的非言语表现。教师以暗示、欣赏、鼓励、首肯等非言语表现对学生在教学交流中的行为给予回应,使学生所期望的嘉许得到满足。另外,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知识只靠听觉,3小时后保持70%,3天后保持10%;只靠视觉,3小时后保持72%,3天后保持20%;而听觉和视觉结合,3小时后可保持85%,3天后可保持65%。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本身的言语因素和非言语因素外,还要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教师讲授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种教学媒体在“时间、空间、动态、信息”上的优势,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中必须发挥接受者的积极因素

接受理论的特点之一就是传播与接受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同时也在参与创造,教学内容只有在学生能动的接受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否则只是一堆僵死的文字或语言符号。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在不断提高,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在学习中,他们喜新厌旧,思维活跃,不愿被动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探寻获得发现的乐趣和满足。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对内容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导向,但在追寻结论时则要模糊,布置多重迷障,造成问题结论的非唯一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去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填补讲课中的意义空白,这样的结果会远超出传统教学所获得的效果。正是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确定性,会增强课堂的魅力和吸引力,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对所学对象本身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求成欲和认同欲,要经常交替使用探究式、讨论式和辩论式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研讨式教学,能使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会使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和知识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发展的种子,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在研讨中,提倡学生勇于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敢于表明与传统观念和流行观念不同的看法。在评分时可由学生提问题,问题越难给分越高,难住教师甚至可以给满分,由此也能反过来激发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水平。

教学相长,只要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接受问题,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所产生的背离情绪中解脱出来,转变为乐于接受、主动接受、灵活接受,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对课堂中的教与学双边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文珊等.接受理论视野中的高级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谢晓禅.接受理论观照下的翻译课堂教学新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On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nd Clas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ENG Zhi

(Henan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46)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lays stress on the readers’dynamic role when they are reading.It regards the receptive behavior as a kind of dialog process.Leading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into class teaching can establish a kind of two-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Thus,the teaching content must accord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eception,the teaching form must adapt to students’receptive psychology,teachers must make full use of their students’positive factor.It provides a new horizon for the problem of students’class knowledge reception.

Theory of reception;Class teaching;Main-body-role of students

D631.15

A

1008-2433(2012)01-0126-03

2011-11-06

彭 智(1961—),男,湖北武汉人,河南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接受者教与学教学内容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Flu Study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