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2-08-15李桂芹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十一五农民农村

李桂芹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李桂芹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刚刚步入“十二五”,全面总结“十一五”哈尔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问题,对“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推动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支撑点。

哈尔滨市;“十一五”;“十二五”;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对于我国农民这个最大人口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必将产生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作为农业大省的中心城市,更加注重示范带动与引领。五年来,哈尔滨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政策精神,深入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与乡村文明同步加强、农民素质与基层组织建设同步提高的良好态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状况和主要特点

(一)五年来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状况

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坚持以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为目标,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1.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坚持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2%,比“十五”期间提高3.2个百分点。一是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围绕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打牢了农民增收的根本。截至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 582个,入社农民5.68万人;土地流转面积315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达到78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583.8万千瓦,同比增长6.3%;农田水利化程度由 26.2% 提高到了67.71%。就目前形势来看,预计我市粮食产量有望继续提升,将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二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民增收后劲。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民增收增添了新的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11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1家;带动生产基地1 523万亩,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了35%以上。三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农民多渠道增收创造条件。截至目前,全市新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屯96个,总数达到327个,涌现出新兴蛋鸡、珍珠山食用菌、大贵柳编、宁远烤烟、亚沟黏豆包等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一大批专业村镇。

2.办好民生实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从农民群众最迫切、最期盼的问题入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134.8亿元,硬化通乡通村公路9 832公里,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92%;建设饮水工程1 037处、供排水管线300余公里;新建农田水利工程2 632处;完成农村康居工程1 689万平方米,改造泥草房15万户。截至目前,全市242个省、市级试点村村内主街道路硬化完成率、自来水入户率、村屯四旁绿化完成率、泥草房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78%、75%、88%和98%。

3.公共服务得到改善,社会保障能力提高。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一是农村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校舍条件和教学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教学设备达583元,比“十五”末增加了8.68%,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基本药品目录,增加慢性病门诊补偿病种,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2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三是社会保障明显进步。17.3万人正在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已有280个贫困村、8.4万贫困户、33.8万人实现脱贫。四是农村社会服务业快速推进。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 200万元,改造建设农家店4 254个。

4.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宜居程度提高。以基本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道路硬化、镇村绿化、环境美化、管理秩序化”为目标,动员群众全面开展“三治、四建、五改”活动,力求以局部治理带动综合整治,以突击整治促进长效机制建设,推进整治和建设工作不断延伸发展,实现全市城乡全覆盖。2010年,全市共新建垃圾场点2 000个;新建规模畜牧小区6个;新建污水处理场5处;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5处,发展户用沼气池8 000户。探索建立了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农户轮流管护、村民理事会督查等长效机制,部分试点村还组建了物业公司,负责环境保洁、垃圾清运等项事宜,使管护与建设配套推进。

5.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以各种载体活动为依托,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不断强化基层党建。把加强乡(镇)、村级组织建设,选好用好乡(镇)、村级带头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来抓,尤其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能人吸纳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二是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宣传科学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五年来,全市“十星级”文明户比“十五”末期增长了10%。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工作。五年来,累计举办技能性培训班5 331次,培训141万人。

(二)五年来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的新特点

1.呈现四个“新变化”。一是干群思想观念新变化。由过去区、县、乡、村唱“主角”,转变为政府引导、部门帮建、村企共建、农民主动建设美好家园;由试点村先行建设做示范,转变为试点村与非试点村比着干的浓厚氛围。各地涌现出一批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发组织、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感人典型。像道外区的红光村、呼兰区的沈八村、尚志市的长营村等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二是建设主体新变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社等直接参与到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新的重要模式和推动力量。比如,中良美裕公司与五常市富胜村共同打造有机稻米产业,哈尔滨市宝宇集团与呼兰区护路村共同开发农家乐旅游等,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培植了富民产业。三是建设内容新变化。由过去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改造和社会事业发展,转变为把培育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由过去注重村庄单体建设,转变为推进村庄资源整合、建设农民居住集中区;由注重培养致富典型大户,转变为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新内容,全面提升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四是乡(镇)、村级职能新变化。一些乡(镇)、村从运作机制、工作职能方面都在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方法和途径,由过去管理型,向便民、利民、为民服务型转变。

2.实现四个“新突破”。一是机制模式新突破。注重总结经验和培育典型,打造了工业企业带动型、村企合作共建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各具潜质的十大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典型引导。二是试点镇载体功能新突破。重点推进了40个区域中心镇和19个试点镇建设,加快培植立镇产业,积极打造了一批辐射能力强、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三是新能源应用新突破。新能源建设实现由小型单一户用向大型综合公用转变,全市共建设大型沼气工程27个,清洁能源和新材料已普遍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四是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新突破。以推动村级主导产业升级为核心,以提升公共建设水平为重点,以突出生态文明和文化特色为方向,以实施合力共建为保障,全力打造产业突出、村民富裕、特色彰显、文明生态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当前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同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后备资源少

当前,制约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土地问题。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致使招商企业无法落地,畜牧园区无法辟建,居民新区无法建设。

(二)村镇规划标准低

有的村镇站位不高,眼界不宽,规划内容不全面;有的规划滞后,直接影响了村庄资源整合和居民集中区建设;有的规划管理不到位,私建乱建现象较多。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多数立镇、立村企业起步低,规模小,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松散,造成生产基地难反哺,企业生产规模难扩大。

(四)农民持续增收难

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种植利润较低;为农村服务的金融机构少、农民贷款难,很难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劳动力技能差,有组织转移能力弱,劳务信息不畅,农民劳务持续增收困难增大。

(五)推进村庄资源整合速度慢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目前,我市许多地方特别是郊区已经完全具备了推进村庄资源整合、建设居民集中区的条件,但有的地方规划和推进速度缓慢,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总结“十一五”,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十二五”。“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攻坚阶段,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也将处在深刻变革的转型期、重大突破的关键期和加快发展的机遇期,特别是市委确定的强县战略,为全市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将更为有利,“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农村建设总的思路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方向,以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为目标,以发展立镇立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统领,以整合村庄资源、推进企村共建为手段,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坚持抓点、连线、扩面相结合,点上抓精品打造,线上抓配套升级,面上抓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力量打造亮点,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登台阶、上水平。

(一)推动重点示范村建设提档升级

继续抓好6个省市级重点示范村建设。一是抓好产业升级。围绕壮大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催生新兴产业,搞好各项服务。协调银行对重点示范村实行低息信贷并给予担保支持;帮助重点示范村扩建产业项目、完善和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用地审批等各项服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村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为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二是超前谋划未来发展。紧紧把握重点示范村建设的方向,培育重点示范村向区域中心村、中心镇的方向发展,提高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镇化建设和重点示范村建设同步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摸索路径。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规划,确保6个重点示范村的在建项目、计划项目、标志性项目至少二十年不落后。

(二)抓好“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

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到了“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历史阶段。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规划层次低视野窄、缺乏全局规划等问题,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好今后五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是加快制定第二个五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搞好第二个五年新农村建设规划。二是加快制定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念,把城市、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按照“中心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等级结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格局。三是加快制定中心镇和中心村发展建设规划。按照“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思路,组织中心镇、中心村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心镇村规划。重点推进和建设一批农民新居、培育和壮大一批“一品村”、完善和升级一批环境生态村、打造和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村,形成竞相发展的局面。

(三)加快新型农民居住区建设步伐

集中力量建设中心城镇和中心村,重点推广“三种模式”:一是整体搬迁,易地新建。结合城市规划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辟建和扩张,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村庄,进行科学选址、整体搬迁,将整合出的土地用于开发区扩建、专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未来五年,重点结合哈南新城、哈西地区改造、松北城乡一体化实验区建设,规划和建设一批居民集中区。二是企兼并村,优势互补。借鉴山东南山集团、好当家集团的经验,积极引导有实力、迫切需要空间拓展的企业兼并村,使企业获得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村级实现资产升值、面貌改变和村民身份转变。三是建设中心村,撤并自然屯。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地处偏远、户数较少的自然屯,结合农村泥草房改造进行撤并。

(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重点在立足优势、培育壮大“一村一品”上下工夫。一是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业,打造旅游村。紧密结合我市地域文化特点,深入挖掘自然资源潜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着力培育一批休闲旅游特色村。例如延寿县玉河乡新城村、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一批旅游村,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过得硬的旅游村。二是立足传统生产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打造特色专业村。围绕优质农产品、山特产品、地方特色渔业资源等,积极引导农民从事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一批特色种养专业村。未来五年,力争市级试点村80%有特色产业,70%的家庭有增收致富项目,40%的纯收入来自于特色产业。三是立足专业合作组织优势,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打造规模经营村。采取能人牵头、协会改造、村级组织领办、农民联手创办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十二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 000家,农业专业化合作程度达到80%。四是立足亲缘地缘优势,带动劳动力转移,打造劳务输出村。发挥亲缘优势和地处东北亚商贸圈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向国内沿海城市、发达地区和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国家输出劳力,逐步打造一批发展劳务输出的专业村屯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建筑装饰、交通运输等专业村屯。五是立足科技资源优势,实施“两大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即: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未来五年,全市每年投入1 000万元培训资金,培训100万人。深入实施“一十百千”农民培训增收工程。每农户至少有1个高效增收项目,每村培养10名以上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每乡培训100名以上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民技工,每个区、县(市)新开发1 000个以上农民就业创业岗位。

(五)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支撑点

结合土地规划修编,抓好新一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工作。一是抓好立镇产业培育。走“一业做强、多业发展”的路子,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中心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未来五年,打造一批辐射能力强、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文化古镇。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载体功能,重点抓好中心镇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垃圾处理和供热供气、安全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商贸园区、物流园区、居民生活区设施配套,提高承载功能和聚集辐射功能。三是抓好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以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园区建设。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区、县(市)与中心镇财政体制,确保新增财力留给中心镇用于发展。重点加快呼兰、阿城、巴彦等12个全省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总之,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多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把哈尔滨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F127

A

1008-8520(2012)02-0081-04

2011-12-22

李桂芹(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梁桂芝]

猜你喜欢

十一五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
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以来立项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