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视角看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2012-08-15邓文钱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智慧人类

邓文钱,阮 清

(1.中共威海市委党校,山东威海 264230;2.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经济探求·

从新视角看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邓文钱1,阮 清2

(1.中共威海市委党校,山东威海 264230;2.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从农业发展规律的认识阶段来看,可以划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未来的智慧农业。中国传统农业主要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依靠直观经验来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和管理。现代农业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指导,充分强调科学技术理性的指导作用,以促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产品产量的不断提高。智慧农业关注科学原则与人类伦理价值原则的有效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发展阶段;中国

农业作为整个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产业,不仅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根据以往历史经验,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往往都与基本生存条件紧密相联,农业在保证人类基本生存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农业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在中国农业思想发展史上,根据农业生产力不同的发展水平,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目前的现代农业。如果从农业发展的认识阶段来看,可以划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未来的智慧农业。这三种发展模式构成了中国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图景。

传统农业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决定人类能否延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传统农业主要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依靠直观经验来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和管理[1]。最突出的表现是人们依靠累世相承的经验和技能作为指导思想,利用铁制农具为主要生产手段,以人力、畜力作为主要农业耕作的动力,以精工细作为主要特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时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受到当时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限制,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处于比较低层次阶段,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一套朴素而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思想。一些知识分子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农谚中有关的资料,向有关的老农和有经验的知识分子学习,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用自己亲身的观察和实践来总结农业生产经验。这种感性直观的农业生产经验影响了以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劳动人民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天文现象的感知,获得比较有效的农业发展基本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

“农时”体现了传统农业认识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掌握农时变化靠的是人们长期直观体验和经验总结。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产生精密的认识工具,缺少基本的认识条件和认识手段,不能对自然现象进行细密的分析考察。但是一些知识分子冲破重重困难,利用古代的传统智慧和亲身的感性体验,通过反反复复的观察和勘测,从中得到丰富而有效的农业生产经验,又在以后生产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完善,总结为比较系统的“农时”理论,这对提高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农时”的认识和掌握,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物候指时”的变化到天象观测,是人们长期感性直观不断深化的结果。对气候的季节变化,最初人们不是根据对天象的直接观测,而是根据自然环境生物和非生物对自然气候的反应,如草木的变化,禽兽的出没,冰雪的消融等等。起初这些暗示经过长期观察,并被加以系统的提炼和总结,就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依据。“物候指时”虽然准确地反映了气候变化,指导了农业生产的种植和栽培,但是也有本身的不足,那就是各地情况不一样,物候出现的时间和条件也不一致,所以不能提供一套统一的记时体系,显得过于粗疏和不稳定。于是人们就开始求助于天象观测。天象观测克服了物候指时不统一的缺陷。它是通过对天象的不同方位,与气候季节变化趋势相吻合的现象,总结出一套有关天象与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自然天象如一个大的“自然时钟”,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变化。如《鹖冠子》记载:北斗星座,“斗柄东向,天下皆春;斗柄南下,天下皆夏;斗柄西向,天下皆秋;斗柄北向,天下皆冬”。从这以后,最大的成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这是以土圭实测日晷为依据逐步形成的。在《周髀算经》和《淮南子》中有详细的记载。这是准确反映了地球公转所形成的日地关系,与黄河流域冷暖气候变化相对应,以月亮的圆缺为依据划分的月份便于对农业时令的把握,这在农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创造,至今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以直观体验为特征的农业生产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充分地发挥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效地吸收了劳动人民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宝贵经验。这对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变化规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农业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指导,依托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充分强调科学技术理性的指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在农业生产的应用,以促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产品产量的不断提高。

科学理性是现代农业发展认识的突出特征。科学理性即指的认知理性,本质上是探求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以绝对的普遍性为基础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将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定位于客观实在,带有强烈的功利性[2]。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加大科技在农业发展全过程的应用力度,从农产品种子的改良,到农作物的种植,又到农业的浇水灌溉,再到农业组织管理,完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技术为基础,充分地发挥现代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采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手段,推行现代科学管理和科学经营的综合措施。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指导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重要的成就。一方面,现代农业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改进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工具,加深了对农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效率得到迅速提高,农业产品不断丰富,这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普及,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

但是,科学理性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主导以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所以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现代农业坚持机械、单线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片面地追求农产品的产量和商业利益,忽略了环境需要和人类自身需要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自然生产力的破坏,所有提供的农产品对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美国首位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的卡奈尔就说过:“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以前,食物虽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经变化。化学肥料只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了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且现在大量医学表明,现代疾病与人们饮食有很大关系。因为食品最主要还是来自肥沃的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就不会产出营养丰富、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没有食用安全的农产品就不会有健康强壮的体魄。所以土壤肥力至关重要,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手段和科技产品的滥用,特别是大量农药、化肥用于农田,导致土壤品质的退化,化学成分的流失,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些都对人类生命健康留下了大量的隐患。

根据以往的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提出未来农业应该是一种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弊端的深刻反思,它强调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学原则与人类伦理价值原则的有效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注重农业发展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持续发展。这是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超越,更是对未来农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探索,开启了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图景。

智慧农业实质上是适应新时代的技术革命、新型智能化革命和关注人类身体健康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它是建立在信息智能化技术基础之上,既发挥现代科技管理和科技方法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又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它总结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普遍经验,又包含了中国传统农业原生态的淳朴特质。

(一)整体性是中国未来智慧农业发展的明显特征

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之上的整体观是指导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后现代的整体观认为,我们对保持一个人类生活与其中的健全的生命圈关怀备至,是因为这样一个世界远比一块熔化的岩石更有价值[3]。这在强调生物圈的完整性。整个自然界是由无数的生命体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个生态系统,当一个子系统被孤立分割时,整个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失衡或破坏。智慧农业强调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农业生产运行的系统化、农业发展资源的持续化、农业种植经营的高效化。

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是指智慧农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智能化技术基础上,通过不断自身调节和管理的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高度智能化,管理的科学化,控制的自动化。智慧农业是以智能化技术在农业广泛地应用为前提,通过微电子技术和软件的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利用程序化的设计和计算机软件的参与,根据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过程中的数据转化为具有实际操作层面的知识或战略决策,成为农业生产主体做出明智的决策的有效工具。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地依靠智能化的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运作系统的有机联系,有效运作,争取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手段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实现农业整体发展的目标。

农业生产运行的系统化。把整个农业生产看做一个完整而且复杂的系统。它主要由四大要素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业环境要素、农业科技要素和农业市场管理要素,对于每一个要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利用现代的传感技术和数字模拟技术,将农业发展过程的各种数据通过现代数据模型表达出来,建立农业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农业组织决策系统、农业自动化管理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农业专家管理系统通过对农业生产环节和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检测并预测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事前指导和事后诊断分析的目标。农业组织决策系统主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数据搜集、分析方面的作用,利用现代传感技术,对土地、土壤、气候、水和农作物品种的分析,可以获得快速,精密的数据,使得现在的宏观管理和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和智慧。农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GIS),通过把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和产量等情况都输入计算机,形成资料齐全的土壤养分和肥料齐全的信息系统。正是这些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农业生产系统生产的产品更加安全、更有竞争力,资源环境保护更有效,从而使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加聪明和智慧。

农业发展资源的持续化,强调智慧农业是一种持续发展农业,它不仅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后代需要的那种能力,在保证土地肥力的同时,还要保护生态资源的总体平衡,实现自然资源相对平衡,生态资源持续利用,社会资源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农业的持续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适应变化和维持自身发展的能力,生态的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条件,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农业生产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基因的多样性既是生产更多可食用的农作物的关键,又是生产更多更丰富更有营养食物的关键。多元化的农耕方式和种植方式,可以更多吸取传统有机农耕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土地有效的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的用地制度和生物养地的耕作经验。充分利用家畜和微生物等生物养分分解为土地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充分地发挥沼泽和湿地净化功能。多元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种植经营的优质化,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各要素之间按照内在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促进农业种植经营效率不断提高,达到农业总体效益的不断递增。工厂式、化学式的现代农业在追求农业生产总量提高的同时,带来的却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肥力的下降。正如澳大利亚著名农学家所说:“虽然现代农业暂时解决了养活65亿人的问题,但是现代农业没有解决土壤侵蚀、土壤盐化以及农村贫困问题。更有甚者,现代农业虽然支持着现代城市和经济,它却依赖矿物能源,因此其基础摇摇欲坠。”[4]

(二)人文性是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后现代观点看来,这个世界的病态不仅表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表征为精神文明的衰退和对人类心灵的毒害[5]。智慧农业强调给予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更多安全健康的食品,创造美好愉悦的生活环境,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健康。它主要体现在农业环境的审美愉悦化、农业产品的健康生态化。

创造愉悦审美的农业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优美愉悦的自然环境和健康舒适的人文环境为目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人性化、自觉化的现实关怀。现代农业强调科技应用的社会化、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类已有的科技手段和科学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却带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伤害了自然之美、乡村之美,人类的外在活动过多地干涉了自然的内在和谐,破坏自然的内在平衡,美丽愉悦的自然环境变成了人类逐利的资源库。智慧农业发展,不仅在遵循着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在协调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而不是破坏自然本身的内在平衡,而是使自然环境更美,让人类生活更舒心。智慧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提供给我们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燃起奋发向上的生活热情,激发我们对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道德感和敬畏感。

发展健康生态化的农业产品,更多还是关注土地的健康和人类的幸福。人类和其他所有生命的“共同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后现代生态经济学家达利认为,社会的发展不仅是GDP的增长,更应该寻求是“大写”的增长:即人民福利之实际的改善。他把环境的福祉与人类的福祉看得同样重要。人的所有一切都与自然紧密相联,说到底自然万物的幸福也就是人本身的幸福。发展智慧农业,不仅要维持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首先保证社会的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从源头上实现农业生产质量控制,因为没有现代农业生产的绿色环保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食品安全。所以,发展智慧农业既要依靠掌握现代科技智慧,又要发挥过去传统农业的智慧,实现现代科技理性与人类现实价值关怀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让人们在健康环境中过着比较富足体面的幸福生活。具体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源头上保证产品的无污染,在农业生产领域和产品控制领域,加强对健康环境、健康技术和健康食品的监督和管理,从而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从根本上维护人类生命安全。

总之,中国农业发展已从传统农业进入到现代农业,对自然的认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也在深化,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困境和难题,如何从更高的视角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思路,关系到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导向。所以,我们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合理内核,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精神,结合当今人类普遍倡导的伦理价值,提出智慧农业。它不仅是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超越,也是对过去农业发展弊端的扬弃,更是对中国未来农业社会发展思路的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来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前景,也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命运。

[1]任继愈.中国古代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75.

[2]高剑平.科学理性概念的界定[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9).

[3]孔令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庄子思想[J].求是学刊,1998,(3).

[4][澳]大卫·弗洛伊登博格.中国应走后现代农业之路[J].现代哲学,2009,(1).

[5]余永跃,王治河.当代西方的永续农业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

S-20

A

1008-8520(2012)02-0024-04

2011-11-17

邓文钱(1975-),男,山东临沂人,科社教研室教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阮清(1957-),女,山东威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梁桂芝]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智慧人类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现代农业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