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党合作视域下参政党“同心”解析

2012-08-15王树臣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参政党同心政党

王树臣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多党合作视域下参政党“同心”解析

王树臣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同心思想是参政党建设的主线,也是搞好政治交接的关键问题所在,把握同心思想对参政党提出的价值要求,寻求参政党实现同心的路径,是参政党自身建设当前的主要任务。

多党合作 参政党建设 同心思想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既是执政党实现先进性的要求,也是参政党体现进步性的需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的首位,是参政党在中国政治框架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的,也是提高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一个重要经验。同心思想的提出,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理论升华,同时也是参政党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同心思想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同心思想对参政党提出的价值要求

思想理论建设是参政党的根本建设,只有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用同心思想武装广大成员,才能体现参政党的进步性,在中国特色的视域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同心思想对于参政党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求和理念塑造。

1、规范性的价值理念。政党制度作为人类政治活动的本质现象之一,它所体现出的是政党在其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及规范。这种规则和规范体系通常由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的法规组成。从当前来看,正式法规由宪法、法律和法令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一种强制或命令。而非正式约束包括道德约束、政治惯例和政治传统等,非正式约束表达的是一种软约束、软规范。我国现有的宪法、法律和政策文件作为正式法规约束着中国各政党的行为,制约着政党活动的方向,而同心思想与它们不同,体现的是对中国各政党非正式的约束。这种非正式的约束来自于三方面的同心:一是各政党之间同心,也就是说,参政党不仅要和执政党同心,参政党之间也要同心,这也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根源所在。没有同心,甚至走向异心,是不能长期共存的,更没有办法做到互相监督。二是各政党与国家政权同心,包括参政党在内的中国各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治共同体,需要一个内核作为支撑,失去共同的内核,共同体将不会存在,参政党也将失去其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这个内核就是国家政权。三是各政党与社会同心。政党代表着民众,反映着人民的利益诉求,如果参政党违背民意,不去反映民意、民生,那么政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心思想的同德、同向、同行三个层面有力地补充完善了我国政党制度的规范性价值理念,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政党活动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可以说,这种规范导向对于参政党来说,是在价值关系的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张力关系中实现的。这种规范导向功能主要是指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的规范引导作用,其解决的是统一战线成员的合目的性问题。价值关系之客体尺度的规范导向功能主要是指主体必须受到方向与行动的双重约束,其解决的是合规律性问题。规范导向功能表现为主体之客体化和客体之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过程,实现统一战线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主体性的价值理念。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其主体性理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一例外。就中国来讲,主体性价值理念是要求政党制度引导政党将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上的位置,把人民当作政治力量的来源,将人民至于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人的地位而反映人民的诉求,并为其提供政治服务。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政党实践与发展,人民性已经成为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本质内容和鲜明特征,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各党派必须坚持的原则。

如何实现人民性,需要参政党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参政党与人民同心,各政党以天下为公,没有自己的一党私利。各政党和团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必然先要明确与人民利益的关系,这也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其政治信念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干。参政党团结各界人士致力于促进人民利益和社会和谐,这就构成了围绕人民利益的多党合作制度和爱国力量。参政党有参政为公的优良传统,即以人民利益为大为公,不以谋求私利为宗旨。这里既有传统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更有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二是同德。理想的共识、道路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团结和凝聚广大成员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各参政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和倡导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和精神风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参政党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的政治保证。三是同向,是走什么道路的目标问题。如果目标不一致,就会南辕北辙。所以,目标上同心同向是根本,各政党奋斗的共同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是同行。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差异性无可辩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党建目标上的差异性。执政党的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建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领导核心”。这与参政党的目标是不同的,参政党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自己建设成为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参政党。第二,政治纲领上的差异性。中国共产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作为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其政治纲领不同于共产党的最高纲领,而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是基本一致的。第三,思想建设方面的差异性。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参政党的思想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同时,也允许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爱国主义和拥护社会主义的其它进步思想存在。第四,组织建设方面的差异性。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这种组织纪律性,与其历史使命紧密相连。民主党派的政党特点决定了其组织程度上的相对宽松性。为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这种差异优势,需要把差异放到同心中来考虑,来发挥差异所具有的中国特色的优势。

3、相融性的价值理念。相融性价值理念是要求政党制度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融合。从同心思想所蕴含的相融性价值理念看,这种相容体现在:

一是政党制度与国家制度同心相容。政党制度在满足政党生存与发展基本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充分满足国家组织社会、驾驭社会、保障社会以及实现统治的基本要求。从现代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这种要求核心主要有两个:一是制度化,二是一体化。这两个要求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体化是制度化的前提,制度化是一体化的保障。所以,从逻辑上讲,政党活动的制度化是现代国家建设追求制度化和一体化的必然结果。虽然国家不能直接决定制度化的政党活动以什么样的结构和形式展开,但将政党的活动纳入到和平有序的制度框架却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前提。做不到这一点,任何国家不管实力有多么强大,都无法维护基本的一体化和制度化,自然也就无法维系自身的生存,实现自身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讲,政党一旦被制度所规范,其功能和使命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变,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从“宗派性的部分”角色向“作为整体的部分”的角色转换,从分散性、甚至是分裂性的力量向表达性和整合性的力量转化。

二是各政党存在的相容。中国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已被历史所证明。所以,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基本力量。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成为中国的领导力量。同心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阶级基础上各政党之所以长期共存的根基,能够进行互相监督的目的以及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保障。没有同心、同向、同行,就没有政党之间的相容,更谈不上十六字方针的贯彻与执行。

三是各政党发展的相容。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政党领导的支撑。众所周知,中国是被外部的现代化力量强行拉入现代化发展潮流的。所以,对中国来说,现代化不是内生的,而是从外部嵌入的。中国的政党不是掮客型政党,而是使命型政党,共同的使命决定了各政党的发展是相容的。政党发展的相容促成了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的同心精神,这种同心精神运用到合作共事中,就体现出各政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二、参政党同心实现路径选择

1、在政治制度上实现同心。对于这个同心,其实质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由某些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各民主党派老一辈领导人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这条“正道”不能偏离。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民主党派继承发扬了老一辈领导人在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团结合作中形成的坚定信仰、优秀品质和高尚风范,自觉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这个政治发展道路要做到同心。

首先是理念的认同,也就是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把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地凝练整合在一起,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只有更好地认同这个价值理念,才能够更加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更大程度上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其次是政治体系认同。参政党同我国当前的政治体系之间已经形成了挣不脱、割不断的关系。政治体系自身的组织系统、意识及行为对参政党及其成员产生全面的影响。参政党对政治体系的态度、情感也因此而成为政治认同系统的骨架支撑。缺少这个骨架支撑,政治体系往往会轰然倒塌。当前我国的政治体系是由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支撑起来的。这个体系能够满足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对政治制度提出的要求,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制度优势。作为中国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参政党,只有同心,才能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同行。

2、在国家发展上实现同心。自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追求的崇高目标和前仆后继的无穷动力。独立国家、有效政府、合理制度和科学规划是通达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经之路。中国各政党历经苦难,开始了四方面的积累与创建。一是建立独立的国家。共同建国是实现国家发展的第一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商讨、确定国家国体和政体,结束了“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让中国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第一次让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追求现代化,以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保障现代化进程,这才开启了古老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二是有效政府。通过政治协商会议,颁布《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搭建了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联合政府。三是建立了合理的制度。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出发,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保障。四是科学的规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保障。

3、在文化认同上实现同心。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动力,也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软实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越来越重要。第一,对“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认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价值观念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单一的文化观念被打破,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而要在参政党中间实现同心思想,做到同心同向同行,就必须用“一元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否则失去“一元主导”,就必然陷入思想混乱。第二、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的认同。现代失去传统,就将变成无根之水,传统忽略现代,就将失去活力。要做到二者结合,就必须实现文化创新,达到对新文化的认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加强党派自身的文化建设,以优秀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增强参政党成员的爱国情感,真正做到同心同向同行。

D613

A

1671-2803(2012)02-0032-04

2012-02-27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2011年招标课题《多党合作制度下的政党同心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王树臣(1969—),男,河北阜城人,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专业教学部副主任、教授。

无 语

猜你喜欢

参政党同心政党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同心逐梦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