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心思想与多党合作

2012-08-15杨选锋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参政党多党合作政党

杨选锋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同心思想与多党合作

杨选锋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同心思想”深刻揭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多党合作理论。在“同心思想”视域下,多党合作即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上同心同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行动上同心同行巩固政党政治联盟的社会基础。

同心思想 多党合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提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多党合作理论,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参政党科学化建设和发挥职能作用指明了方向。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同心思想视域下的多党合作。

一、思想上,以共同的理想信念构筑高度的政治认同,同心同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中国政党制度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发展的。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认同,不仅是参政党的价值取向,也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根本前提。

1、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政党团结共进的思想基础

理想是一面旗帜。社会没有理想,只能是一盘散沙,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对于政党而言,同样如此。中国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与中共的合作与共同奋斗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和主体都是爱国的社会贤达,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政治理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又把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作为共同的政治基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趋于一致,一起致力于民族的复兴大业,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共同的指导思想。多党合作实践经验表明,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凝聚精神、汇聚力量的重要前提,是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事业的基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2、高度的政治认同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基础

政党作为“社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在现代国家的政治运行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这种社会整合包括意识形态整合、政治资源整合、社会发展整合等等。整合的目的就是形成政治的共识和认同。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能否在政治运行中达成一种相对的政治共识,是判断现代政党制度合理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现代政党格局中,如果各政党认同现行政治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政党制度,它的政治就相对稳定、和谐,各党派就容易摆脱阶层和集团的狭小眼界,包容体谅不同的政见、信仰和派别,学会理性处理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之矛盾所构成的“集体行动困境”。政党之间如果缺乏信任与合作,则执政党的领导也无从谈起。从这一点上讲,执政党与参政党的政治信任、政治共识、政治认同是合作与团结的基础。

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中国的政党有着高度的政治认同,具备政治资源整合的先决优势。我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构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和整合的产物。政治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制度的发展起着方向性、规定性的作用。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事业,核心就是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各民主党派几十年来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程中,取得的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共识。在共同的政治目标下,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合理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全社会的政治资源,将这一制度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有机结合,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从而保证了政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大团结大联合,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以政治道路的认同引领对社会价值的共识

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社会成员拥有较为统一的价值观做基础,形成相互信任的道德氛围。社会共识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条件,能否形成一种相对广泛的社会共识,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而广泛的社会共识源于社会自己的核心价值,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它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运行中,政党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引导作用,是社会核心价值的创建者和倡导者。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价值追求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是社会共识的最高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加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越来越多样化,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同时,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日趋活跃,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树立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此情势下,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涵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要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核心价值体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是中国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历史任务,是巩固多党合作思想基础的客观要求。参政党要与执政党一起把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各阶层思想引领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各方面,通过学习教育、沟通交流、思想碰撞等方式,发挥政党政治团结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目标上,以和谐的政党关系带动和谐的社会关系,同心同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目标就是方向。和谐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生存理想。而政党和谐是政治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参政党,目标追求必须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共同致力于理想信念的实践。现阶段,就是要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和谐的政党关系是求同存异的政党关系

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只有建立在本国的文化基础上,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相符合,它才具有合理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重要内容。《左传》中说“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意思是如果汤羹只是用一种材料做成的自然不好喝,而琴瑟只是奏出一种声音也自然不好听。在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正确和智慧地处理“同”与“异”的关系,“和”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的一致性,这是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现实基础;“不同”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各自性质、纲领、阶级基础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具有的差异,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存在的客观前提。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实现了和谐的党际关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

2、和谐的政党关系是互相促进的政党关系

“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思想是新形势下中国政党关系理论的创新。“互相促进”的观点最早提出于胡锦涛在2005年中共中央、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在2006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就关于如何实现政党关系和谐明确指出了互相促进的内容和方式。他说:“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这是对执政党与参政党党建如何互相促进的全面诠释。

政治资源配置是政治冲突的根源。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关键要明确各政党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遵循的政治原则等。在多党合作制度的范畴内,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执政党处于主导地位,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参政党建设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的领导和推动。只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与配置的政治资源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政党关系才能达到长期的和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团结、建设、进步”,到社会主义初期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再到21世纪的“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关系认识的发展,体现了对民主政治进程中建立平等党际关系的认可,也体现了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理念在现代党际关系中的运用。同时,也加深了对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和肯定,使得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将是执政党与参政党长期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体制保障。

3、以和谐的政党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美好社会理想追求的坚持和展现,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和谐稳定的政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和谐社会是以良性的社会秩序为基础的,是社会整体处于稳固、安定的状态。在和谐社会中,对社会秩序稳定起直接推动作用的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其构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合法性基础。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伴随着新的经济组织的出现,新的社会群体要求在政治决策中发挥作用,要求社会更加公平,以及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这一点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尤为突出。这要求政党制度必须具有强大的社会包容性,政党作为“社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需要及时有效地把各种新生社会力量吸引过来,使之与现存社会秩序达到高度的整合状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进一步整合了社会政治资源,扩大了社会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从客观上对各种政治和经济矛盾冲突进行了化解,使人们的心理得到合理疏导,从制度上保证了一个下情上传、上令下达的通道,拓宽了消解各种敌对、不满情绪的渠道,有利于矛盾冲突得到化解,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政党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各党派要致力于所联系的群众的团结,广泛团结各自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广求共识,以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行动上,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现代化,同心同行巩固政党政治联盟的社会基础

坚持同心思想,就是要以共识坚定立场,以目标引领方向,以实践推动发展,落脚点在于行动上同心同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以社会的现代化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

1、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现代化

现代化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过程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著名现代化理论学者罗荣渠曾指出:现代化是一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不同的历史界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在此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内容的现代化目标形成了。

2、政党与社会现代化

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变迁,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综合平衡的发展进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文明的、现代的政治生态。从各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现代化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及政党制度来发挥其导向和组织功能,特别是在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强大的政党领导,是现代化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社会秩序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政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的制度化。只有大力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缓解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大众政治参与压力,从而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源发型”的,而是典型的“后发型”,充分发挥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功能就显得格外迫切。一方面,中国政党制度所特有的政治功能在于强大的整合功能。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扩大了社会整合的边际和张力。从现代化角度看,中国政党制度对中国现代化推进具有决定性的功能意义,能够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量,从而有效引领国家及社会沿着现代化目标持续发展,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政治的功能由于受社会发展条件所限,还没能全部有效地发挥作用,还不能一下子完全满足整个社会政治参与的要求,需要逐步推进。因此,这就更需要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来逐步适应、吸纳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以有序的政治参与来促进政治制度化的发展,同时在稳定的政治发展中不断扩大政治参与,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渐进的政治制度化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政治制度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3、以社会的现代化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在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撼动了原有的政治体系,原有的政治形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稳定问题就会随之而来。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在于现代化过程中所造成的社会变化,使政治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不能协调,造成社会动荡;而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政治制度化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经济二者结合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没有民主政治制度作保障,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同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源于经济基础的牢固,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用以改善人民生活,国家才可能有资源和能力解决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各种问题,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而又复杂,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多党合作制度在整合利益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代表他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这就使多党合作制度表现出其利益整合上特有的优势。它通过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协调利益关系,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发挥社会整合功能,促进政治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夯实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引导和组织社会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从而巩固执政党和参政党政治联盟的社会基础。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最近指出,湖北统一战线工作有两项使命,一是继续履行好夯实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使命,二是履行好促进战略支点建设和推动全省跨越发展的发展使命。张岱梨部长要求以“同心建支点、同行促跨越”为主题,打造湖北统一战线的“同心”品牌。这是湖北统一战线实践同心思想的指导思想,支点是目标,行动是跨越。跨越就需要越过障碍,跨越就需要速度。温家宝、李克强等同志近期在全国两会上多次提到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攻坚就是要攻克障碍。攻需要勇气和需要科学的理念,克需要毅力和需要科学的方法,攻坚即需要跨越。不仅湖北需要跨越,中部需要跨越,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也需要跨越。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最大的现实意义。相信会有一天我们的同心支点在中国,同行跨越在世界。

D613

A

1671-2803(2012)02-0022-05

2012-02-20

杨选锋(1978—),男,湖北黄梅人,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教师,社会学硕士。

王相红

猜你喜欢

参政党多党合作政党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