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策略研究*
2012-08-15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周宗杰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王 冠 周宗杰
一、辩证认识人力资源强省的内涵
1.人力资源强省不是抽象的。从隶属关系看,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就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人力资源强县,人力资源强镇、人力资源强村。
2.人力资源强省是相对的,动态的。所谓相对,就是与外省比;所谓动态,就是与过去比,与当前需求比,与未来比。人力资源强省的表现是人力资源素质高、能力强、效率高、流入多,能够满足并能长期持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强省的核心是与外省全方位的竞争。
3.人力资源强省的标准是素质高、能力强、规模大、结构优化、适应需求、流动容易、均衡成长。不仅仅是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比着重培养文化素质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4.人力资源强省的外在特征是工资福利的高低、科技投入的高低、人才培养的高低、外商投资的高低、区域形象的高低和人才流入的高低等。
二、全方位分析影响人力资源强省的因素
1.人力资源均衡问题。从总量上看,河南省需求相对不足,供给相对过剩;从趋势上看,人口呈下降趋势,2005年以后比较明显;对于日益增长的河南省经济来讲,人力资源供给将会遇到问题;从结构上看,河南省人口农村多城市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关键;从流量上看,流出大于流入,河南省的财政投入、教育事业是在为全国作贡献。
2.人力资源增量问题。河南省计划生育面临两难:人口减少,则劳动力减少;人口增加,则分配减少。
3.人力资源流量问题。投资环境、人才管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工资水平、住房保障等因素影响着人力资源流动的机会、收益与成本,河南省负面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流入。
4.人力资源质量问题。人力资源质量不仅是文化水平,还包括身心健康状况。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建设、科学普及、法制教育等因素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卫生保健、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因素影响着人力资源的身心健康。
三、保持增量,扩大流量,确保质量,均衡发展
1.保持人力资源增量。取消计划生育现行政策,改为“提倡”计划生育。就生活成本来讲,生育意愿面临着上学、住房等多重压力,在城市生多了养不起。另外,因思维惯性、生活理念的转变,多生子女也不是全部人的意愿。因此,即使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也不会迅猛增加。
2.扩大人力资源流量。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一靠本省培养,留住河南省人力资源;二靠吸引国外和省外人才来河南干事创业。要有效引进人才,就要做到以下方面。
(1)打破行政、事业单位铁饭碗,建立人力资源在部门间的流动转换机制。鼓励移民,向外省移民,向教育发达的地区移民;靠市场机制吸引人,摒弃地域之见,打破人力资源分割;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产业工人。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吸引管理人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吸引科研人员。
(3)紧紧围绕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抓好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两类人才的培养。同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发展各项工作项目化、具体化、深入化。
(4)以人力资源为中心,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创业培训、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服务,解除人力资源流动的后顾之忧。
(5)建立和谐人事劳动关系。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严查企业拖欠、克扣员工工资案件。
(6)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确保工人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费应缴尽缴。
(7)加快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实现收入倍增。
(9)促进保障房建设,满足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过渡性住房需求,留住人力资源。
3.确保人力资源的素质。
(1)厘清河南省的责任。教育要参与区域分工,国际分工。建立城乡协调机制,建立学校对接机制,建立省际、国际协调机制,鼓励中小学生到外省去,到国外去,上好学校,接受优质教育。
(2)由教育厅牵头,整合人社厅、文化厅、卫生厅等部门资源,建设开放的免费公共网络大学,替代实体大学部分功能,相对减少对实体大学的重复投资。
(3)狠抓职业教育水平。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挖掘河南职业技术特色,设立河南省烹饪、防水防腐等高等职业技术特色院校。
(4)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大学建设。
(5)加快民办教育发展,促进民办高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6)加强中原文化内涵建设,增强软实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弘扬主流文化,引导非主流文化,提升中原文化内涵。
(7)建设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质,秉持现代执政理念,融汇中国文化底蕴的政党文化。
(8)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
(9)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形成人人学法、用法、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氛围。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动法制文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法律素质水平。
(10)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全民精神卫生,推动全民体育锻炼,紧抓食品安全,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
4.人力资源开发要均衡发展。
(1)政府决策要平衡。制定政策要统筹考虑企业利益、人力资源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可为一任政绩牺牲一方利益,顾此失彼;考核各地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不仅要看企业数量、产值和用工人数,还要看劳资关系是否和谐,劳动争议案件多少,要看各地政府处理劳资矛盾的措施和效果;要综合考虑产业集聚区与占用耕地、失地农民的矛盾;还要考虑计划生育与人力资源储备之间的平衡。
(2)企业管理要平衡。企业是职工教育培训和用人的主体,引导企业加大培训投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工资福利;引导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还要兼顾政府、员工和社会利益,要兼顾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消费者满意和社会公众长期福利为基本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要平衡。要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均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平衡。
(4)社会教育要平衡。工青妇联、残联和宗教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独特作用。新闻媒体是人力资源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掘其功能。
(5)家庭教育要平衡。人力资源要在工作、家庭、交友、学习、休闲、健康、心理、子女教育、耕地等方面均衡发展,实现完美人生,不能忽视家教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把塑造孩子人格放在父母职责的第一位,使孩子有高尚情操及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