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2012-08-15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王锦生
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王锦生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近年来,辽宁省高校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为全省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辽宁省高校的创新投入
1.研发经费支出总量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高校研发经费投入总额23.9亿元,占全省研发经费的比重为10.3%。同2005年相比,研发经费支出增加11.6亿元,占全省研发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5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18.1%,分别高出企业(16.9%)和科研院所(14.7%)年均增长速度1.2和3.4个百分点。
2.研发人力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高校参加R&D 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为1.6 万人年,同2005年相比人员投入增长22.3%。高校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比重为19.2%。
3.研发机构不断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强。2009年,全省高校共设有技术开发机构433个,同2005年相比增加156个。研发经费支出4.2亿元,比2005年增长23.9%。
二、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1.高校毕业生是创新人力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辽宁省共有高校(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网络学院在内)107 所,培养毕业生20.6 万人,成为全省各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人才支撑。全省普通高校2009年招生24.5万人,同2005年相比增长16.5%,其中本科招生15.1 万人,专科招生9.4 万人;招收研究生2.7 万人,比2005年增长43.4%,其中博士2 712 人,硕士2.5 万人;在校研究生7.4 万人,毕业研究生2.0 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48.7%和115.8%。各类高校在校生占全省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14.0%提高到2009年的15.8%。
2.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辽宁省高校共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 人,占全省两院院士总数的34.7%。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占总数的31.8%;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占总数的37.0%。在“985 工程”和“211 工程”的支持下,在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核心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带动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3.高校具有宽松的学术环境与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又具有各学科的优秀学术带头和年轻富于创新精神的硕士、博士人才群体,这些奠定了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群体的基础。2009年,辽宁省高校投入科学研究人员(指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为1.4 万人年,比2005年增长44.0%;占全省研发人员总量的68.4%,比2005年提高了18.7 个百分点;其中,投入基础研究人力6 020 人年,占高校R&D 人力的38.8%,占全省基础研究人力的85.5%,同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7.5个和27.0个百分点。
三、辽宁省高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研发经费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研发经费占全省研发经费的比重,是反映高校研发活动在全省研发活动中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衡量高校在全省R&D 活动中的地位。2009年,辽宁省高校研发投入占全省研发投入的比重为10.3%,而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项指标一般为13%~36%,辽宁省高校的研发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增强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实力,就必须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自我争取项目资金为辅,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研发投入机制。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研发的经费投入,为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仍需加强。2009年,辽宁省高校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5.3%、49.8%和34.9%。而目前发达国家高校的R&D 经费结构大多为:基础研究比例最大,应用研究次之,试验发展比例较小,在法国、瑞士、美国等国,高校75%~85%的R&D经费用于基础研究。近年来,辽宁省高校加强了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但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应更大幅度地提高基础研究活动所占的比重。
3.高校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高校的招生计划与科研资源相分离,这势必会导致有招生名额的单位和导师缺少科研条件和经费,而有科研资源的单位和导师却没有招生名额。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来保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这种体制和机制具体表现为,导师要带研究生就要有适当的研究课题和相应的研究经费。实施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是保持和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必要条件,能够有效实现既出人才又出科技成果的目标。
4.大学综合和交叉学科优势发挥不够。分散性和松散性是高校研发活动及其组织的一个基本体征,其研发课题往往表现为“小而多”的特点。虽然这样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独特的创造性,但难以承担综合性的大项目。现代科学技术及研发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这就要求高校既要适应“小科学大搞”的宏观环境,又要发挥大学学科众多和各种人才聚集的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整合,加强合作研究和提高承担一些综合性大项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