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的路桥施工管理是工程建设的关键
2012-08-15孙军超
孙军超
(邯郸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处)
目前我国路桥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管理水平与现实发展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少的质量事故,工期拖延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只有将项目管理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推动企业的高效运作,项目管理重在提高项目管控水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桥梁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工作是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或质量控制工程师来具体实行的,在建设施工项目监理总工程师的领导下,针对建设方的要求合同中签订的质量等级,施工单位的资质和工程的特点等情况,制定监理监控目标和标准,制定出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做到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正规化确保监控的内容和各自的职责、权利。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程监理的整体素质,提高其水平能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人员应与工程监理加强合作,让工程监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工程施工中进行主动有效的控制,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检查设计单位是否严格按照使用单位的基本要求进行设计,技术与经费预算上是否可行,结构是否安全可靠,是否与周边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的人文环境协调,编制施工计划,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及时调整计划以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核心是施工工艺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要着重过渡段施工和控制桥梁裂缝这两部分施工工艺的管理,因为这是公路桥梁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施工环节。在公路桥梁过渡段合理设置桥涵构造物。处理好桥背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所以还要加强软土地基处理管理。另外就是要提高台背路堤压实质量。为控制桥梁裂缝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同时要选择优质混凝土修补材料,修补混凝土面板。另外可以加强混凝土模板强度。施工过程中,通过控制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分层浇筑及合理的养护措施来保证工程的质量。
只要是工程项目,就有一个进度问题。进度管理是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实施对大型工程项目的建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绝不能仅仅控制承包商的施工进度,而应控制影响项目的全部条件的进度。施工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经审批的工程进度计划,采用适当的方法定期跟踪、检查工程实际进度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计划,使工程进度在计划执行中不断循环往复,直至按设定的工期目标即按合同约定的工期如期完成。从工程开始,从项目建议书批准之日开始工程项目就要开始抓进度管理,项目经理部应在分析各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总体运筹网络,预测分析各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需求结构,形成较为均衡地总需求曲线,合理利用各项目的施工高峰与低谷的时间差,总体上做好该项目的需求预测,时间安排,进行优化,制定进度计划,确定各种项目完成时间,调整和控制进度的变化。为方便管理者能明确对承包单位的进度要求,监督检查其实施、完成情况,施工进度可以按年度、季度、月进行分解后通过使用实物工程量来具体表示。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工程进度”安全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安全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对高空坠落、触电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多发性事故,要有预见性地进行专项治理。只要有生产就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进行管理。管理者应从项目一开始,就要注意检查项目中每一个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细节,对发现的隐患进行及时整改。施工技术方案也要不断完善,在在萌芽状态中有效的消灭安全生产事故。要对施工现场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检查,加工整理抽查出事故的多发部位,和施工现场能滋生事故的隐患来,提高全体员工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敲响安全警钟。将“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欠规范、安全措施乏力”等问题真正解决。每个区域、每个岗位,每个角落,都要切实有效的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现场施工安全教育、班前教育、跟踪教育手段,安全教育应当面向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应当贯穿于施工的各个阶段,作为一种长期工作来抓。要及时的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因为随着施工任务的增长,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
总之,项目管理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准确科学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将对建设项目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
[1] 吴家保.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0,(5).
[2] 王春艳.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 王勇胜.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若干问题浅析[J].建筑安全,2008,(1).
[4] 许长青,杨平.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控制专家系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