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出兴水路——访南乐县水利局局长李振民
2012-08-15杨惠淑李乐乐
□杨惠淑 □李乐乐(本刊记者)
□王建召 □李亮亮 □任晓杰(通讯员)
时值初夏,我们来到了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仓颉故里、唐朝高僧僧一行的故乡。这里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南乐县独有的人杰地灵。特别是近年来,南乐县水利工作亮点频闪,引领我们走进了这个河南省的“北大门”,向南乐县水利局局长李振民“取水经”。
南乐县可以用边陲小县来形容,总面积62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87万公顷,总人口5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花生等喜水作物为主。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是全县经济的主导。
说起南乐县的“水事儿”,水利局局长李振民不无感慨:南乐县属黄河、漳河冲积平原,海河流域,县内分卫河、马颊河、徒骇河三个水系。南乐县处于濮阳市引黄灌溉渠系的最末端,是个守着黄河水却用不好黄河水的地方。由于曾经的用水方式粗放,节水意识不强,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了以马颊河为分水岭的两条漏斗带,严重的地方地下水埋藏已达28.8米。在漳河故道区的梁村乡,季节性缺水更严重,夏秋两季地下静态水位30米,动态水位40多米。虽说引黄工程有三条濮清南干渠,通水有保障,但处在濮阳市引黄灌溉的下游,往往“蓄时丰、用时枯”,真正用时,沿途百余公里的水泵几乎把干渠“截流”。
水利优势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南乐水利典型的写照。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南乐县人民进行了一番探索。
“挖地为塘”起步
特有的水情特点,造成南乐县实现农业持续丰产丰收与工程性缺水以及水资源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为改变用水现状,生生不息的南乐人从最初的“水是农业的命脉”到“人水和谐、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再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南乐水利人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谱写了一曲曲兴水富民的动人乐章。
李振民说,南乐人民有着兴水治水造福于民的光辉传统。古有宦官李总河治黄利民,因深得民心而名垂千古,民间三娘子治水也因惠及桑梓而流传百年。如今的水利人,在建国初期就打井挖塘,虽是肩挑背扛,人海战术,全县仍打井(垒砖)9664眼,人造坑塘358个,抵御了1957年的特大旱灾,水利建设初见成效。为使水利迈出新步伐,1958年县委县政府又动员全县人民,大搞引黄蓄灌,工程宏大,开挖大小渠道2847条,全长69.97千米,完成土石方7359万立方米。这些工程有效提升了南乐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但是,由于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原因,也出现工程不配套,汛期渠道阻水,涝灾不断,地下水位上升,部分土地盐碱化等问题,从60年代走向了打井提取地下水灌溉的道路。
随着国民经济复苏,南乐县的水利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首先是组织群众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修整、恢复、改造和提升,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新的效益。80年代,我们从挖排水沟、疏河固堤着手,由零星到系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完善。进入90年代,随着城乡建设节奏加快,水利设施除了兴建塘、沟、渠、井等农灌设施外,我们还增加了人畜饮水、城乡供水、防洪排涝等建设内容,为改善城乡人民生产和农业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治水富民不停步
跟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节奏,南乐县水利工作亦健步如飞。“十一五”以来,南乐县水利工作以解决工程缺水为中心,努力探索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说到此,李局长如数家珍:全县累计安排水利基建投资21405万元,第三濮清南续建配套、抗旱应急灌溉、“引黄入梁”、“引黄入福”等一批农田水利基建项目先后实施并顺利完工,有效提高了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这一时期,全县累计开挖清淤沟渠91条20万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公顷,剔除衰减因素,“十一五”末较“十五”净增1400公顷;埋设低压输水管道64.7万米,打配机电井2658眼,旱涝保收田由“十五”的2.03万公顷增加到2.37万公顷;投资4374万元,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单村供水工程29处、集中供水工程4处,解决了9.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灌区续建配套、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及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关系民生的水利工作有序开展,水利发展逐步向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方向推进。
新时期,新思路。进入“十二五”,尤其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南乐县水利事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要经过3—5年的努力,使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防汛抗旱成效显著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边陲小县的水利人开启了圆“兴水梦”的新征程。
具体做法,李振民也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抓理念更新,着力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南乐属于引黄补源井灌区,严重的地下水开采漏斗区。为此,南乐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推广使用新的节水技术,白龙带、微灌、膜下滴灌等新型灌溉在全县农业设施园区得到了大力推广。西邵万亩节水莲藕高效园区也是南乐发展节水灌溉的有益探索。园区处在黄河故道,低洼易涝、漏水漏肥,严重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对此,县财政按每公顷补助1.5万元,激发了群众投资投劳积极性,去冬今春,投资1490万元完成了西邵乡12处节水改造,新增改造面积397公顷。水利部门通过实施节水灌溉、抗旱应急水源项目扶持,打配机井,建闸疏渠,实现了井灌、提灌双配套。较改造前的每公顷耗水1.08万立方米,节约水量44%。同时西邵乡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跟进,品牌创建,走出了一条在沙区种植节水莲藕的新路子。2011年3月份,西邵乡“苑村”牌莲藕被定为全国“两会”特供蔬菜。
——抓服务领域,拓展河道灌溉综合效益。永顺沟位于南乐县东部,全长20.7千米,是承接县城及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排水,承担着县东4个乡(镇)农业灌溉及引黄的重任。南乐县把永顺沟治理与新区改造及产业集聚区供排水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产城一体化”水系规划。对永顺沟按照“林水一体治理,打造生态水系”的理念,政府出面整合多方资金,对永顺沟全线特别是南岸拓宽55米,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种植垂柳、紫叶李、女贞等33万株。县城段和韩张镇进行了高标准衬砌。通过综合整治,永顺沟河道碧波荡漾,河坡线直面平,沿岸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成为一条亮丽风景线。
——抓机制创新,合力推进项目建设。南乐县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总投资2959.77万元,涉及梁村的东郭村、申庄等18个行政村。工程清淤治理沟渠3条;新打及维修配套700套,埋设节水管道38万米,为把项目抓出成效,受县政府委托,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周五召开监理例会和工作碰头会,项目施工一帆风顺,完工后全部实现了井井通电,“一人一卡”的浇地模式,节水省电减轻了劳动强度。
——抓惠民成果,重点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2011年,南乐县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五花营、吕村水厂,实施了一批官网延伸工程,解决了4.7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是历年来解决人数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一年。2012年,南乐县将乘势而上,力争解决7.7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为抓好工作落实,出台了《南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办法》,对工作进度,工程质量,人员组织等予以明确,实行定职责、定时间、定质量的责任制,层层部署工作任务,人人落实工作责任,真正做到了建一处,合格一处,处处达标。
“十二五”第一步已经迈出。南乐县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水利事业有了良好开端。2011年,全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3公顷,累计达到1.26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公顷,累计达到3.15万公顷;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72万人;新打配机井730眼,机井总数达到10446眼。由于工作成就凸显,南乐县先后荣获“河南省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建设先进县”、“全省水利系统水政监察执法工作先进集体”、“龙乡精神杯竞赛活动先进县”、“河南省科技兴农先进单位”等称号。
强劲的水利态势,对南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百尺竿头更进步
对于南乐水利的未来,李振民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说数字的变化仅仅是见证了南乐水利提升的速度,今后,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从治水理念的创新和水利体制的改革中,谋求水利发展的质量与内涵。”他接着说,“从最初的挖塘起步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县水利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治水思路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南乐县水利建设主要遵循“旱田变水田,打井下泉”的方针;70年代实行“小型为主、民办为主、以蓄为主”的治水思路;80年代的“管字上马,向管字要效益”;90年代,南乐水利人致力于“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为主;蓄引提排节相结合,以蓄节为主”开展水利建设;进入21世纪,结合南乐实际,又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休闲宜商、产城一体、生态水系、水城南乐”的五型水利发展思路。现在,概算投资6.4亿元的杏园引黄调蓄项目和徒骇河治理、平邑闸和吉七闸维修等建设项目都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是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为抓好水利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南乐县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局,先后出台了《南乐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办法》、《南乐县关于加强对饮水厂管理的实施方案》,通过成立用水户协会,建立民主管水的新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为项目区用水户带来了实惠。
三是从单纯的水利建设向全面的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转变。更加注重规划的作用,通过综合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制定,结合水利工程薄弱环节,从防汛抗旱、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水资源配置、水土保持、水利科技等方面高效对接。编制完成了《南乐县(2011-2020)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南乐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南乐县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南乐县引黄调蓄工程规划(2011—2020)》、《南乐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方案(2011—2013)》和《南乐县2011年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构建了南乐水利重点建设项目库,储备了8类水利项目集群,概算投资达12亿元。
四是在基层基础工作上的转变。成立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田间工程管护;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检测中心、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加强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强化水利执法,守牢“三条红线”,用好水、管好水。
结束了采访,我们也感触良多。30年奋力苦干,水利实践了惠泽民生,成为3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最好见证;30年追求探索,清晰的治水新思路,必将让南乐水利更上层楼。
水润万物百业兴,南乐水利人正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更有力的举措,持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为闯出一条传统农业县和宜居生态县的协调发展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水利支撑体系,全县人民的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将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一个人水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水利将展现在南乐全县人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