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方向探讨

2012-08-15张晓松

环境科学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监测站环境监测有机

张晓松

(保山市环境监测站,云南保山 678000)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近40a的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10a来,环境监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目前全国已有各级环境监测站2587个,监测人员近5万名,形成了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中心,省、市、县环境监测站为区域监测力量的全国4级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形成了较高的环境监测能力。但随着国内外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

1 环境监测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大气、地表水、声环境等常规环境监测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测体系,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比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江河湖泊及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城市噪声环境质量监测 (包括区域环境、功能区环境和交通干线噪声监测)、工矿企业常规监测和验收监测、建设项目环评监测、部分项目土壤监测等;主要监测项目主要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水质24个常规项目。而我国在有机污染物、生态、生物、电磁波、放射性、核与辐射、环境振动、热污染、光污染等领域的监测或还尚未开展,或监测项目较少,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就目前国内外环境监测发展情况来看,提高有机污染物水质监测能力、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将是今后环境监测发展的三大主要方向。

2 有机污染物水质监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水体,江河湖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现出有机物污染趋势。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根据污染特点可将有机污染物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耗氧有机污染物来源于城市生活废水及食品、造纸、印刷等工业废水中的大量碳氢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有机物质,本身无毒性,但在分解时需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使水质下降,甚至恶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简称POPs)是指具有毒性、难以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可在生物体内蓄积的有机污染物,具备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4种特性。其中包括8种农药:DDT、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毒杀芬、灭蚁灵、七氯;2种化工产品:PCBs、六氯苯;两种工业副产品:多氯二苯并二噁英、多氯二苯并呋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经成为对全球生态和人体健康威胁最为严重的物质之一,是环境中需优先控制的污染物[1]。

2.1 有机污染物水质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水质监测项目主要是理化指标、无机阴离子、金属及其化合物、营养盐及其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其中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是有机污染物的非特异性指标监测,包括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非甲烷总烃等。而该水质监测项目在当前已不能全面反映水质情况,必须尽快增加及优化有机污染物监测项目,从而能准确地反映有机污染物的类型、种类和污染程度。

国家2002年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需进行109项指标监测,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环境监测部门 (尤其是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及以下)针对饮用水源地只开展24个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5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极少部分环境监测部门 (大多为省级、省会及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开展部分或全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而80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绝大部分项目为有机污染物监测项目。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环境监测部门未开展有机污染物监测的原因主要是:①监测能力不足,未配备相应的有机物监测仪器,仅能针对常规项目进行监测,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西部不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②配置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色谱-质谱分析仪等部分有机物分析仪器,但由于人员编制不足,无力应对繁重监测工作,以致迟迟未能开展有机污染物监测工作,这种情况存在于大部分市级环境监测站;③国家对于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标准未及时进行修订、修改或整合,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缺乏技术指导。

2.2 有机污染物监测实施计划与步骤

有机污染物监测是今后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的一大方向,但也是一大难点,应进行分类、分步实施,全面保障,逐步提高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最终满足我国环境管理的要求。

⑴应对市级以下环境监测站加大有机污染物监测仪器的配置力度,并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科学地逐步增加人员编制,从而能够使有机污染物监测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⑵省级、省会及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等强站在有机污染物监测方面可先行一步,在监测全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所列80个特定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将有机污染物监测过渡到其他相关环境要素,例如土壤、大气等;而西部不发达地区市级以下环境监测站则可在强站的技术指导之下分步进行,从有机污染类别监测 (如挥发酚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逐步过渡到特定有机物的监测。

⑶省级环境监测站应起到技术指导作用,对省内环境监测站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实施考核上岗。

3 农村环境监测

我国城市环境质量通过几十年的环保投入逐步得到了改善,环境监测也基本制度化。但是农村的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环境质量在逐年不断下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环境监测点位几乎为空白[2],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而农村的环境污染却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易监测等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污染:

(1)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导致的污染。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造成土壤板结,肥力降低,大量使用农药则会造成果蔬上有农药的残留,并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诱发有害生物的抗药性,而且农药化肥流入河流湖泊或渗入地下水后将危及人体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3]。

(2)生活废水及垃圾污染。由于缺乏生活废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使得生活废水及垃圾随意排放堆置,同时禽畜粪便也是污染源之一。

(3)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农作物秸秆焚烧严重污染当地大气环境,并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4)工矿企业排放污染。由于大多数工矿企业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废渣直接对当地造成了污染。而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大、无污染处理设施,致使污染物随意排放。

3.1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全国范围仅建有31个农村区域监测站,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大部分县市只针对部分农村地区实施过生态乡镇建设环境监测、农村工矿企业排放及周边敏感点监测等工作,这类监测项目过少,监测点位单一,监测频次过低,不能完全反映当地环境质量状况。随着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化,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立即有计划地实施起来,使之常态化。

3.2 农村环境监测实施计划与步骤

2009年,国家环保部为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和监测技术体系,出台了《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因此应结合该通知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环境监测。

(1)尽快出台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指导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2)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对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以流动或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监测工作。具体监测工作应包括:①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和村庄河流 (水库)水质监测,每年至少应监测1次,监测项目则可参考城市居民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监测项目;②开展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点位设置可由乡镇向主要村庄、全部村庄逐步过渡,选择常规监测项目,对可能受工矿企业污染影响的农村地区,要选择代表性污染因子开展定期监测;③以污灌农田和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开展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监测项目必须包括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特征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农业部门已有的监测成果;④参考城区环境噪声监测情况,定期开展农村区域环境噪声监测;⑤开展农村周边的乡镇企业排污监测,完善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并督促其建设治理设施;⑥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和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为主的农业污染源监测,掌握污染来源、排放量及排放规律。

(3)各级环保部门应定期公布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状况,并组织编制农村环境质量报告,使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状况受到社会监督。

4 生态环境监测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污染物排放所导致的污染,而是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除了常见的各类污染因子外,灾害性天气增加,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加剧,洪水泛滥,沙尘暴、泥石流频发,酸沉降等,使得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因此,环境监测必须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拓宽,生态环境监测将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进行度量,主要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生态环境监测可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型生态监测、治理性生态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4]。

4.1 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近10a来,我国在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土壤环境监测、湖泊湿地藻类水华监测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初步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体系,组建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31个省级环境监测站和部分地市级环境监测站为成员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初步具备了生态遥感监测、水生生物监测、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评价和监测科学研究等能力。2000~2003年完成了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调查及我国中东部生态调查与评估专项调查,2003~2005年开展了全国“菜篮子”种植基地环境质量监测,2006~2010年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专项调查,制定了土壤污染总体调查方案和多项技术规定,并编写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专题报告,2008年起,每年均开展太湖、巢湖、滇池及三峡库区藻类水华预警与应急监测。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监测技术规范和规定,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和保障,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沙尘天气空气颗粒物浓度分级技术规定》、全国生态监测技术路线、《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HJ/T192-2006)、《太湖、巢湖水华状况判断暂行办法》等。但相比常规的环境污染排放监测工作,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仅对敏感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有所涉及,整体还处于落后状况,需进一步制度化,促使其全面发展。

4.2 生态环境监测实施计划与步骤

(1)首先,应有计划地增加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的成员单位,逐步从省级向市级环境监测站扩展,从而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全国,同时应联合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调查监测机制;其次,围绕国家主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综合观测、生物多样化调查监测、湖泊湿地藻类生物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等方面,继续拓展生态监测的业务和范围,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能力。

(2)生态环境监测要以空中遥感监测 (RS)为主要技术手段,地面对应监测为辅助措施,并结合地理信息技术 (GI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实现监测技术天地一体化[5]。

(3)生态环境监测项目要体现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并具有代表性。根据环境监测总站出台的《生态监测技术路线》和相关规定,监测项目主要为优劣度、稳定度、脆弱度、植被覆盖指标、生物丰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等。监测频次应视监测的区域和目的而定,全国范围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可每年1~2次;专项目的的监测,如监测沙尘天气和近岸海域的赤潮监测则要每天1次或每天数次,甚至采取连续自动监测的方式。

5 结语

今后我国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将是有机污染物水质监测、农村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有机污染物水质监测是技术上纵向的延伸,而农村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是业务上横向的拓展。技术上和业务上的发展均受制度规范的制约,因此,只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制度、技术规范、方法标准后,才能使环境监测能力大幅提高,从而满足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和广大民众健康的需要。

[1]胡冠九.浅谈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发展趋势 [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3):18-21.

[2]张宁红,卞静晶.从履约压力看环境监测发展方向[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3):1-3.

[3]李洁.我国农业污染特征及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9):69-70.

[4]刘菲.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4):63.

[5]李松林.生态监测技术与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现状综述 [J].价值工程,2010,23:109.

猜你喜欢

监测站环境监测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现场评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