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哑巴英语”之危害、症结及纠正对策*

2012-08-15孙素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哑巴英语哑巴英语口语

孙素莲

(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哑巴英语”之危害、症结及纠正对策*

孙素莲

(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现象,通过实例调查,了解“哑巴英语”的危害,分析学生“集体失声”的原因,并且从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社会四个角度提出了“哑巴英语”的纠正方略。

哑巴英语;症结;对策

英语是当前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使用最普遍的语言工具。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缺一不可,且英语学习从“听”开始,听得懂,才能说得准,另外,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必须依赖于听与说的方法得以实现,因而从语言实际应用的角度上看,四大技能的“听、说”最为重要,“读、写”尚次之。笔者发现,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尤其是受中、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大量学生轻视英语“说”的技能的培养与练习,出现了庞大的考试能得高分而正常交流中难于或羞于启齿的“哑巴英语族”,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状况的抽查

2011年5月份,笔者对咸宁学院大一年级的设计、美术、音乐三个专业5个班级共325个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唯有6名学生能用英语较流利、准确、清晰作出自我介绍,仅占1.9%,断断续续但能准确表述的有32人,占9.8%,不准确有明显语音、语法错误的有251人,占到77.2%,仅说一句“my name is XX”便开始抓头挠耳无法继续下去的有36人,占11.1%。

学生口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发音不准,如轻重音、长短音不分,有的还带有浓重的方言音调;二是语法错误多,许多学生爱用英语单词来逐个翻译想表达汉语意思的句子,结果破绽百出;三是词汇运用捉襟见肘,语言生涩、不生动;四是缺乏自信,表现为怯场、不敢说,担心引发讥笑;五是不知道怎么说,也不知道说什么,一句“hello”或者“I am”之后,就没了下文。

中国学生至少从中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毕业,共经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历程,按每周4-6课时计算,总课时可达2000以上,而且英语一直是高考、中考、大学基础教学的重点学科,那么在经历如此漫长学习过程后,大学生英语会话能力普遍差,有些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甚至专业八级的学生,仍不能讲流利的英语,学习效果实在不容乐观。

二、“哑巴英语”带来的危害

如果学习英语“听不懂、说不出”,则不能用来正常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哑巴英语”不但学而无用,反而会带来了诸多弊端和危害:

(一)耽误时间。2000多课时是个漫长的过程,而课后背诵单词课文、写作业等还需更多乃至数倍的时间,在青春成长期,耗费如此多的宝贵光阴,最后却把语言学习学成了“一言不发”,这种损失算下来惨不忍睹。

(二)信心受挫。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们往往相信坚持就会取得胜利,但历经十数年的努力掌握不了一门外语,对那些付出辛勤汗水的学生来说,信心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三)心理摧残。无休无止的测验、考试、考级让人疲于应付,许多学生反映英语学习中心理负担很重,学习没有乐趣,学起来吃力,但为了升学、获取奖学金、毕业、考研、就业的目标必须一步步咬牙坚持下去,在“无声”中强记广取,倍受煎熬。

(四)引发厌学。英语学习与语文、数理化、历史等学科不同,这些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英语学习一旦下了课堂,便“无处可诉”,就会出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看不到实际作用,久而久之,极易引发厌学,有的还会传导到其他学科,对一切学习都失去兴趣。

(五)浪费资金。“哑巴英语”使国家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家庭对学生的投入未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体现出应有的社会价值,导致了资金投入的巨大浪费。

三、“哑巴英语”的症结

我国英语教育为什么出现“集体失声”的现象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症结所在:

(一)现行考试体制是导致英语学习本末倒置的根源。在我国,除面试外,其他所有考试不考口语,主要是测试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情况,而非综合测试学生英语实践能力。考试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考试也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既然中考、高考、公共外语考级、考研只涉及“听、读、译、写”,那地方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怎会重视“说”呢?现行英语考试制度没有给说英语应有的压力,自然就难以产生说好英语的动力。

(二)落后的教学方式迎合了考试却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教学重点是传授知识,长篇累述词语、句型、语法,追求授课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忽略英语交际。为了迎合考试升学,追求升学率,还往往让学生做大量试卷,发动“题海战”,学生们只习惯了并且善于回答出题者那类学究式的问题,不愿意开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自身规律。而且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基本沿袭一贯“粉笔+黑板+录音机”的模式,鲜见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以致缺乏兴趣、主动性差。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教学的目标成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英语学习者的目标就是一切为了通过考试,所以学生势必将大量精力花在语法和词汇辨析上,并通过题海战术来进行强化。这样的学习观念直接影响到学习方法,因为通过了考试,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就形成了看重词义、语法、结构的固有观念,同时相信这样就可以获得语言能力,在语言实践和交际上少下或不下功夫,久而久之,枯燥、机械的“读、写、译”侵蚀了学生讲英语的热情、兴趣和习惯,进而丧失练习口语的主动性。

(四)缺乏英语口语环境也是影响中国学生口语能力的关键因素。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一定的语言结构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应用、展开的。而在我国,由于缺乏英语口语练习的真实情景,影响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除了学校、课堂,学生接触、学生运用英语的场合相当有限,通过英语来获取的信息少之又少,因而口语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三、“哑巴英语”纠正措施

“哑巴英语”危害严重,然而,消除多年形成“哑巴英语”症结,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英语考核机制。英语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毋庸累述,但当前这种在英语学习中全面推行笔试的方式是否可行?全民学英语且在中考、高考中作为必考科目是否科学?以考促学的目的是否达到?教育部门必须认清形势、权衡利弊,对当下英语考试政策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做到准确定位。笔者认为:(1)在中、高考与各种英语考级中应当尽快引入口语考试,并要占到一定的分值比重,以转变当前“为解题学英语”的现状,引导语言学习回归到用于交流的最终目的上来;(2)语言作为一门工具,既没有必要强制全民通学,也没有必要提升到与中文、数理化等科目同样的重要程度,那么可适度减少中考、高考中的英语分值,以减轻政策导向下“务虚不务实”的不利影响;(3)统一规范全国英语口语考核方法,可以借鉴PETS考试中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的方法。新出现的计算机口语考试系统,也可以大大减轻口试中主考教师的劳动强度,缓解师资短缺的矛盾。

(二)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传统的“知识强灌”既然已经不能带来英语学习的成功,教师则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化课堂中心角色,要把教师讲授为主导转化成学生为中心,用启发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其次不要过分强调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语法和结构,要通过“说出来”到达“写出来”的目的。再次是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课堂上可以采用游戏、唱歌、猜谜、演讲等形式,寓教于乐。最后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学习兴趣,探索语言知识的奥秘,了解英语文化的深厚底蕴,体验到英语学习与交际的轻松、快乐。

(三)转变学习方法。学生要提高认识,一味追求考试拿高分,掌握的只是应试技巧,而不是英语运用能力,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就需注重口语学习,增加语言输入,提高口语的交际能力。多尝试、勤练习,将学习、实践、模仿三者结合起来,将“听、说”放到打好英语基础的先行位置上。如:可以多观赏优秀英文电影、动漫,有条件的可以加强与英美国家的人进行接触和交流。

(四)营造良好英语口语环境。只有创造出合适的语言环境,口语能力的提高便会水到渠成。语言环境的建立,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听说条件和练习机会,如:校园英文广播,英语演讲、辩论、唱英文歌曲等等方式,也可设立定期设立英语演讲、辩论的奖项。另外,要充分调动社会中的各种技术手段,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使英语真正成为自然的、必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1]游建忠.关于“哑巴英语”现象的思考[J].科技文汇,2007,(9):8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乔毅.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G642

A

1006-5342(2012)01-0061-02

2011-10-13

猜你喜欢

哑巴英语哑巴英语口语
哑巴狗
父子俩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与创新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让学生向“哑巴英语”Say good—bye
“说”出英语的精彩
哑巴老师(三)
对农村初中“哑巴英语”现象的思考
留守的哑巴等
如何加强及应用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