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生态带建设的必要性

2012-08-15余亚男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孙向鹏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5期
关键词:干渠中线南水北调

□余亚男(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孙向鹏(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关键在水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工作,明确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调水方针。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河南省对调水水质安全负有重大责任。做好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确保清水长流、永续北送是河南省必须向党中央做出的政治保证,也是必须向受水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一项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务。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水质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局面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省段源头位于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枢纽,沿伏牛山、嵩山、太行山北上,渠线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线路总长731km。总干渠从南至北依次途经河南省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个省辖市,且绝大部分渠道沿线为农村社区,同时有50余千米渠段穿过城市市区或城市建成区边缘。其中,穿焦作市城区段长10.1km,穿城市建成区边缘的渠段包括郑州市渠段30.65km、鹤壁市淇滨区渠段2.42km、安阳市渠段9.78km。总体来看,输水总干渠沿线城镇村庄众多,辐射人口数量较大,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水质保护任务非常艰巨。

为有效防止总干渠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进入总干渠,预防突发性污染事故和人工活动诱发事故对总干渠水质的污染,是确保总干渠水质安全的必要手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与沿线河道全部采用立交形式,在工程上可以避免地表污废水进入输水干渠,重点是防止受污染的地下水进入总干渠污染调水水质。为此,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的通知》(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4月23日印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实施意见》(豫政办〔2007〕32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随后省政府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省政府《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2010年7月5日,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环保厅、水利厅和国土资源厅联合制定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以下简称《划定方案》)经省政府办公厅〔2010〕76号文件批准实施。河南省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个省辖市的35个县(市、区),共划定水源保护区面积3054.43km2,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203.17km2,二级保护区面积2851.26km2。据初步统计,河南省总干渠水源保护区内共有污染企业2591家,其中一级保护区内273家,二级保护区内2318家,环境保护压力巨大。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生态带建设的必要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社会发展快、污染企业多、污染物排放量大,部分点源、面源污染已对中线工程调水水质安全构成威胁;沿线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已不能完全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南水北调总干渠沿线地区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形势加剧。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335m3/年,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因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已成为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过去30年间,华北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超过了15m,地下水资源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

二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随着沿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污染物的长期积累使部分水体超标严重。由于缺乏对污水和垃圾的有效处理,水源保护区内的3459个村庄和389万农村人口,每年向保护区排放生活污水2840万t、垃圾30万t;沿线地方政府未对农业面源污染采取强有效的防治措施,经费投入不足,每年仅在水源保护区施用的农药和化肥就分别达2000t和37.2万t。此外,水源保护区内规模化养殖场(区)和养殖专业户约900个,每年向水源保护区排放养殖污染物32万t。沿线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呈现潜在恶化趋势。

三是生态功能退化问题不容忽视。现有林木资源质量不高,绝大部分为人工林,树种比较单一,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低,沿线区域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森林碳汇等生态功能需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扩张较快,园林绿化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因此,中线干线工程生态带的建设,对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防护林带、城镇园林绿地、生态农业建设,打造中线沿线生态走廊,改善沿线地区的自然和生态景观,实现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恢复、改善和保证中线沿线生态环境,在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前后采取措施,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确保调水水质安全,打造调水沿线生态屏障,加大生态带建设工作力度十分紧迫和必要。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生态带建设的效益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生态带建设主要体现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环境效益

生态带实施后,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城市段的居民点、企业和排污口全部迁出,建成城镇园林绿地;农村段工程两侧各30m范围内农户和畜禽养殖全部迁出,且一级保护区内排段全面禁止畜禽养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生态带实施后,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实施化肥农药减施替代、农业节水灌溉和城市污水综合整治等工程,大幅度减少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和农用化学品投入。其中,农村生活污水减少2840t/年,农村生活垃圾减少30万t/年,农药施用减少1300t/年,化肥施用减少15.4万t/年,城市污水排放减少9600万t/年,其余2.5亿t/年全部收集后导出水源保护区排放。

生态带的实施,将使沿线城乡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沿线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各种疫病的传播减少,工程沿线城乡人群健康水平提高。

生态带的实施,将工程沿线建成贯通城乡的绿色生态走廊,大幅度提高工程沿线森林覆盖和园林绿化率,形成沿线城乡美好的生态景观,调节小气候,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 生态效益

通过鼓励退耕还林、还草,建成中线干线工程防护林带和城市园林带。生态带实施后,将增加森林17371hm2,可增加蓄水1737万m3,固定二氧化碳12万t/年,释放氧气10万t/年,吸附粉尘及尘埃52t/年,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5000t/年,增加鸟类栖息量10万只,同时大幅削减地表水污染物含量,并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善区域小气候、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发挥重要作用。建设城市园林绿地36393hm2,显著优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格局,有效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负面生态效应,大大改善人居环境质量。通过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防治,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有效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为各类生物的休养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农村地区的防护林与城市地区的园林绿地连为一条绿色景观廊道和生物迁徙廊道,提高规划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通水,华北地区地下水的开采程度将大幅缓解,原来被挤占的农业灌溉、生态环境用水将被置换出来,可显著改善沿线的水生态环境,对修复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将起到巨大作用。

3.3 社会效益

生态带的实施,将有效地治理沿线城市及农村各类污染,落实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管理目标和保障输水安全目标,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促进工程沿线15座大中城市、70个县城的用水水质安全保障。

生态带的实施,促进工程沿线地区率先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有利于促进沿线建设生产清洁、生活文明、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带的实施,将在大面积的林带和绿地建设过程中,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沿线农民就地务工增收创造条件,为社会提供木材、经济林果产品,促进苗木培育、绿化养护等相关产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发展。

4.结语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生态带建设是一件新生事物。生态带建设将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依托,以干线工程两侧水源保护区为载体,以保护总干渠水质为中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水质安全保障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措施相结合,紧紧围绕植树造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面源污染防治、城镇园林绿地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有效防范总干渠水质污染风险,充分发挥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将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线建设成为绿色走廊、生态走廊和清水走廊。

猜你喜欢

干渠中线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课本内外
南水北调
超声波流量计在兰干渠上的应用
东河塘干渠防渗改扩建工程设计
DRAINING THE S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