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文化之根
2012-08-15李宗新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李宗新(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也就没有文化。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水也是文化之根。作为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水文化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具有母体文化的性质,渗入社会心里的深层,构成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枝奇葩。
1.中华经典水领先
民族文化是每个人从生下来就濡染其中的精神家园,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是保持民族尊严、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文化是由各种不同的形态文化组成的,内容十分广博。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的统称。2007年8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为徐霞客诞生420年的贺信中说:“作为中华文化滋养出来的这位先哲,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三者圆融一体,潜移默化,沁入读者的心灵。我中华经典的魅力如此。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代的召唤和历史的审读。”温家宝总理认为中华经典的魅力在于三个要义的圆融一体。而三个要义都离不开水。
第一个要义是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这是讲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中华文化。
第二个要义是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这是讲社会要和谐。单独的个人不能构成社会,只有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形成各种关系才能形成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应该是什么状况呢?温家宝总理说应该是鱼水和谐。也就是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鱼水和谐”。这是中华文化中构建合谐社会的理想境界。
第三个要义是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这是讲应该怎样做人。人的品性是为人之本,“性本善”应该理解为人的品性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善良的,善意的,友善的。而善的最高境界就是同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以上三个要义圆融一体,潜移默化,沁入读者的心灵。形成中华经典的魅力,而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代的召唤和历史的审读。由此可见,中华水文化在中华经典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2.中华水文化源渊流长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朔到我们祖先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时器时代的活动,这些活动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考古发现,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与水打交道。人类在采集食物为主的渔猎阶段,水是人类食物的直接来源之一。人类进入农耕阶段以后,进而用水煮食、用水制陶、用水灌田,更是离不开水。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族聚于靠近水的地方。这种情况于神话和古籍中随处可见。
人类同水产生密切关系中兴利和危害常常双双降临,这就使人类在利用水的同时,必须设法躲避和治服洪水。迄今发掘的远古文化遗址,一般都位于高出河床的台地上,为了趋水利而避水害。在《淮南子·览冥训》里有女娲“芦灰止淫水”的故事,这实际上都反映了先民与洪水的博斗,表现了人类与水的另一种关系。水多为害,水少干旱。《山海经》所载“夸父追日”的故事,表明先民在缺少水的情况下为求得水而作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淮南子》所载“后羿射日”的故事,则充分表现了先民与干旱所作的斗争。尽管这些神话故事在古籍中的记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远古的中国在对水既利用,又治理的过程中创造了中华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水文化。
3.龙是中华文化和水文化的共同象征
中华民族自豪地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的文化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龙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封建帝王的象征,还是水文化的象征。水与龙的关系十分密切。据考证,远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龙已是部落联盟的图腾,即徽号。在《周易》中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记载。在《山海经》中有祝融乘两龙;蓐收乘两龙;句芒乘两龙;冰夷乘两龙;夏后乘两龙”的记载。其后,先秦两汉,及至魏晋,关于神龙宿渚、蛟龙乘水、黄龙负舟、双龙观井、群龙居池的种种神话日见增多。《楚国先贤传》、《管子·形势解》、《汉书·五行志》、《水经注·夷水》等古籍中都有类似记载,表明龙与水有天然的联系。隋唐以后,随着佛教的流行,佛经中关于龙的记载为中国文化所吸收,发展成为道教神系统中的龙王信仰,出现了所谓四海龙王、五方龙王。凡江湖海、渊潭泉井,都驻有大小不同的龙王。于是就有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说法。江河潭泉,纷纷以龙命名,有数不清的龙潭、龙泉、龙塘、龙井,每一处神话传说,都叫人联想无穷。可以说,龙水一体,无水不龙。在中华先民的观念中,龙是一种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神兽。它神通广大,不但能兴云布雨,而且能主宰江河湖海泉等各种水体。龙作为掌管雨水和各类水域的水神,十分符合中华民族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因而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接受和推崇。龙在漫长的传承演变过程中,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而同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4.对水的崇拜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心理
水给人类的祸福远远超过其他自然物,因而成为人类最早的自然崇拜之一。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水崇拜是由水与生命、农作物生长密切联系而产生的对水神秘力量的崇拜。在古人的眼中,水就是神的恩赐,于是对赐给他们的各种形态的水顶礼膜拜,惟恐不恭,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崇拜现象。除了天上的太阳、地上的泥土以外,水成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和最强大的自然力。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殷人祭河神的卜辞。商周将“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列为古代的“八政”之一。从上至下,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崇奉的江河之神,如黄河的水神河伯、湘水的水神湘君夫人等。祭祀仪式更是五花八门。
祈雨,是中华水崇拜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对祈雨活动充满狂热的宗教热情。商代开国君商汤,因七年大旱,庄稼枯萎,民不堪命,于是亲行桑林之祈,以引咎自责、积薪自焚来感动上苍水神降雨。农业社会农作物收成好坏,与水是否充沛及时有关。祈雨活动的频繁兴行,源于古人对水的依赖和自身生存的需要。
恩格斯说:“由我们的宗教幻想所造的神物不过是我们自身本质的幻想反映。”(《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类对水的崇拜,是以水的人格化和神灵化为前提的。水的人格化,是视水与人同“性”,即认为水也具有与人相同或类似的思想、感情、意欲、行为等。越到后来,水神身上人“自身本质”的影子越清晰,人性的成分越充足。于是对一些治水有重大贡献的人被推崇为神而加于朝拜,如各地兴建的大禹庙、禹王庙、禹王宫就是明显的例证。这种人神关系日趋亲和的现象,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对自然认识的深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趋“天人合一”,形成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5.中国的语言文字处处充满着水的声韵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典型符号。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处处充满着水的声韵。成语是汉语中最典型、最精炼、最形象的的语言,其中与水有关的成语可以信手拈来。如反映政治生活的有力挽狂澜、中流砥柱、河清海晏、激流勇进、山河破碎、水深火热等;反映自然规律的有百川归海、沧海桑田、础润而雨、水到渠成、水滴石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瑞雪兆丰年等;反映灾难的有洪水猛兽、泛滥成灾、背井离乡等;反映自然景观的有绿水青山、锦绣山河、天水一色等。以水喻人的成语更是举不胜举。写人外貌的有出水芙蓉、带雨梨花、冰肌玉骨等;写人品德的有冰清玉洁、冰魂雪魄、洁身欲德、饮水思源、山高水长等;写人才的有求贤若渴、沧海遗珠、蛟龙得水、激浊扬清等;写文采的有行云流水、波澜老成等;写才干的有八仙过海、口惹悬河等;写情感的有高山流水、柔情似水等,反映决心的有河山带砺、精卫填海。还有反映吃、住、行的,如水陆毕陈、山珍海味、四海为家、浮家泛宅、漂泊不定、借水行舟、跋山涉水,如此等等。
对于中国文字的创造,水也有自己特殊的贡献。从权威的《辞海》中发现,在中国汉字的250多个部首中,文字最多的部首是“氵”,在这个部首下拥有875个汉字,加上“水”“雨”等部首约有1700多字,这在一般能用的9000~12000个汉字中将近占有15%左右。这些并非是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时有意对水特别青睐,而是水与社会,与人类的关系太密切了,不得不在文字上表现出来。
6.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
水除了给人类以饮用、洗涤、灌溉、舟楫等物质恩惠以外,还以独特的性格、多资的形态,给中华民族以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巨大启迪,并引发了不少先哲有关水的哲理思考和人格化的论述。
古人把形成世界的物质称做“五行”,在这“五行”中水列第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大禹谟》云:“水、金、木、土谷惟修。”万物成生的次序与数量,古人也把水排为第一。《周易》云:“天一与地六相得合为水,地二与天七相得合为火,天三与地八相得合为木,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天五与地十相得合为土。”还说“水养物不穷。”这些论述把水看得如此重要,包含着科学的意义。
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是中华文化奠基时期,这时的文化思想在诸多方面已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哲学、文学、史学、美学、政治学、国事学乃至心理学,以及后来日趋细化的许多学科,都可在那个文化光芒四射的时期找到根源。那时涌现出许多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荀子等等,这些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常常是从水里获得的灵感,而且他们大多喜欢用水的性格特征阐释对宇宙、人生、社会和自我的认识。
管子视水为“万物的本原”,他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把水作为世界万物构成的惟一元素。把水真正放在哲学层面上来看的当数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以至于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老子眼中的水,充满着人性色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并甘处卑下的地位,这就是“道”的境界啊!老子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老子从水的“柔弱”悟出柔弱胜刚强的妙谛,教会了许多人如何立身处世的道理。道家的另一位巨子庄子也常以水论“道”。他说:“水清则明,浊则混。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又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常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与人事,都如流水般地消失了!这是孔子站在河边望着滔滔流逝的河水发出的感慨。《荀子·宥坐》记述孔子以水比德论述: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遍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倨句,必循其理,似义;其浩浩不居,似有道;其赴万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绰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洁,似善;发源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水必观焉。”孔子的这种以水比德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文化的烙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孟子对水更是情有独钟,他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孟子这番议论是借水性将君子立身修道的过程充分表现出来。孟子还从水的形态、性质和功用中找出论据,论述了他的性善和仁政学说。
兵圣孙子则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又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集儒、法等家之大成的荀子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家、哲学家通过对水的论述,来抒发他们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看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
7.水文化深深地影响其它各种文化
水文化对民族文化中的各类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任何一种行业文化都必须有水的滋润,有水文化的渗透。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水文化具有母体文化的性质。现举例如下。
第一,食从水中生。中华水文化与饮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有较大差异,而且民族众多,生活习惯的不同,所以各地的饮食习惯和风味也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公认的最有影响的是鲁、川、苏、粤四大烹饪流派就是根据水域来表述的。我们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时,就会发现存在一种“遇水而兴,随水流动”的现象。即:黄河流域孕育了鲁菜系,长江流域孕育了川菜系、苏菜系,珠江流域孕育了粤菜系,淮河流域孕育了淮扬菜系。此外,湘江流域有湘菜系,江淮流域有徽菜系,钱塘江流域有浙菜系,闽江流域有闽菜系。由此可见,凡有江河水的地方,就有美味佳肴的存在。
中国的菜肴在制作中最讲究的是味,中国菜肴在制作过程中讲究原料、刀法、火候、调味、汤汁等特点。那么味从何来?中国最早的一部烹饪理论专著《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凡味之本,水最为始”。《随息居·饮食篇》中有“人之饮食,首重为水”。《食宪鸿秘》中有“从未称饮必先于食,盖以水生于天,谷成于地”。几千年的烹饪实践表明,水不仅是烹调美味的首要条件,也是形成风味菜品的物质基础。烹饪中的和面、蒸饭、煮粥、熬汤、做点心需要水作为溶剂,烹饪加热需要水作传导,调味需要水作介质,在荤素烹饪原料的清洗、干货的涨发、挂糊、上浆、勾芡以及蒸、煮、焖、氽、炸、烫、烧、烩、泡、涮等各种烹调技法时都离不开水。由此可见,中国烹饪在用水上有其极为宝贵的知识财富。大凡品质细嫩的里脊肉、鸡脯肉、鱼肉和虾仁等,经过刀工处理成片、条、丝、茸后,一般用清水加蛋清浸渍,或边加水边朝一个方向充分搅拌,其目的是增大含水量,这样烹饪出的菜肴会更加脆嫩、爽口或异常软松,入口即化,妙不可言;而本来纤维粗糙,坚韧的牛肉、猪肚、鸡胗等原料,烹调前则多用小苏打水浸渍,使其充分吸水后,再用清水漂洗,清除碱味,然后烹调,这样烹制的菜品会变得非常软嫩、脆爽。
著名的北京烤鸭,色泽红润、皮脆肉嫩、腴美醇香、久吃不厌,其奥妙之处也在于一个“水”字,就是在烤制时要往鸭腹中灌开水。水是一切美味之源。除菜品和主食之外,汤、粥、茶、酒也是饮食的重要内容,同样也离不开水。汤是历代中国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调味品和饮品。清代戏曲家李渔说过:“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俗话也说:“戏子的腔,厨师的汤。”都说明汤的重要。水是制作汤品最主要最基本的物质。在烹调中除了一些无汤汁的凉菜和煎、炸的菜肴以外,没有哪样菜肴不用汤的。汤可分为毛汤、奶汤(高汤)、清汤和高级清汤等。汤的主要特点是“鲜”,因此人们常说“鲜是味之原”。我国各地都有自己地方风味的汤。东北人爱喝酸菜白肉汤,广东人爱喝蛇羹汤,河南人爱喝胡辣汤,北京人爱喝鸡蛋汤。喝汤不但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更重要的是它有食疗保健作用。我国有句俗话:“吃饭又喝汤,老了不受伤。”中国人自古还有爱喝用水加谷物煮制成粥的习俗。说起粥,可能比煮饭还早,据《事物起源》一书中载:“黄帝始烹谷为粥。”《礼证》也说:“饥荒之年,天子以粥赈灾救饥。”可见中国人喝粥至少也有三四千年的悠久历史了。中国人有早晨喝粥,晚上喝汤的习惯。
粥的种类较多,有清粥、咸粥和甜粥之分。因做粥所用的材料不同,有八宝粥、绿豆粥、莲子粥、南瓜粥、百合粥、枸杞粥、皮蛋粥、大米粥、小米粥、鸡肉粥等。粥一般人都会煮,但要煮得好,并非易事。袁牧在《随园食单》中说:“见水不得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由此看来,煮粥之秘诀主要在用水和火候及黏度的控制上。中国除了平日喝粥,也有节日喝粥的习俗。人们最熟悉的就是“腊八粥”,即每年到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用糯米、花生仁、莲子、黄豆、赤豆、绿豆、白果、红枣干果煮成的粥,其味多样,清香甜美。腊八粥起源于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农历12月8日)成道,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都要用大锅煮粥供佛,令僧人共享。人们为什么对粥如此偏爱,就是因为粥可以治病健身,助人益寿延年。
第二,茶以水为母。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饮茶是一种享受。饮茶用水极为重要。名茶必须用好水泡,方能显出名茶的优良品质及色、香味俱佳的独特风格。名茶只有与好水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如鱼得水,幽香醇厚、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历代文人对泡茶用水都十分讲究,并把它当作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留下不少名篇佳作。陆羽所著《茶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的专著,书中有“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的表述。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载有刘伯刍关于给名泉水排名次的记载:“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泉水第三;丹阳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凇江水第六;淮水最下为第七。”唐代有“扬子水沏蒙顶茶”之赞,明代有“虎跑泉泡龙井茶”之说。明代张大复还有“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张源在《茶录》中云:“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竭窥其体。”许次纾在《茶疏》中也说:“茶滋于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这都说明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清代乾隆也对饮茶用水情有独钟,他曾命人制作一种秤水的银斗,量过我国一些著名泉水的重量。称过之后,认为北京西山玉泉山的泉水最轻,被定为宫廷用水,并命为“天下第一泉”。
第三,酒以水为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饮酒的习惯。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酒留驻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文化现象。俗话说:“水为酒之血、美酒必有佳泉。”形象地说明了酒与水的重要关系。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酒的品质、风格。因此人们酿酒时要特别注意识水性、知水味、选好水。古今众多名酒厂都选建在有良好水源的地方。如茅台酒厂选在赤水河畔,汾酒厂所在的杏花村有古井,五粮液酒厂紧靠岷江,泸州老窖酒厂在凤凰山下有山泉,古井贡酒厂旁有古井,洋河大曲酒厂有“美人泉”,全兴大曲酒厂有“薛涛井”,剑南春酒厂有“诸葛井”。绍兴黄酒因选鉴湖好水而得名,有“鉴湖名酒甲天下,箪醪河水写春秋”之说。我国众多名酒大都流传着与泉水相伴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水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远远不仅上述这些。水文化对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军旅文化、民风习俗等本书都有专门论述。可以说水文化如民族文化的血液渗透到民族文化的每一个最微小的毛细血管中。随着水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面对水危机难以避免的严峻形势,如何合理利用和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作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