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与粮食安全

2012-08-15司马寿龙河南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13期
关键词:河川径流节水

□司马寿龙(河南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

联合国将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定为“水与粮食安全”,突显这两个世界性问题的紧迫性与关联性。水利部将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确定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安全关系世界粮食安全,如何保障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也对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常言道,农业生产“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可见水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农田水利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夺取粮食丰收的根本举措。

1.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

我国河川径流以降水为直接的补给来源,多年平均的河川年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河川径流的补给组成有:直接由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补给的河川径流约占全部径流的71%,由降水入渗地下含水层右又在枯季渗出补给河川径流的水量约占27%,由降水不断补充高山冰川,积雪,而又不断融化成水补给河川的水量约占2%。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全国年用水量在2010年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全国年均缺水量约为500亿立方米。全国有2/3的城市缺水约20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62%,约为3700亿立方米,每年农业生产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据统计我国农业因干旱缺水,每年粮食损失约200亿公斤。另一方面,据最新统计资料,近年来我国水资源总量比以往又减少了1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未来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2.我省水资源供需状况

我省国土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亿亩。每年平均降水量771毫米,从南到北由1400毫米递减至600毫米,且年际、年内变化很大,丰枯变差2~4倍,全年降水量的50%~75%集中在6-9月份,而且往往集中在几次暴雨。由于我省地势西高东低,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很短,一旦遭遇大的降雨,雨水汇集快,洪水宣泄不及,极易造成大的洪涝灾害。建国以来全省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16次,受灾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平均每年受水灾面积1600万亩,成灾面积1143万亩;共发生旱灾24次,受灾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平均每年受灾面积2365万亩,成灾面积1448万亩。这些频繁的洪涝、旱灾,使农业生产收到严重影响,粮食减产,给经济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全省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403.5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02.6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96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95.13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95.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121.23亿立方米,地下水为99.3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26.04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40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紧缺标准。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73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按国际公认的亩均5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的边缘标准,我省属于严重缺水省份。另一方面,城市与工业废水的排放,又使不少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未来十年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三化”水平将大幅提升,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全省总需水量将达到370亿立方米,目前多年平均供水量为240亿立方米,供水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3.我省水利工程建设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建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的水利体系,历史上“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善。截止2010年,全省共建成水库2315座,其中大型22座,中型108座,总库容约400亿立方米,修建滞洪区13处,治理骨干河道160余条,修建堤防1.63万千米。初步形成了一个防洪保安体系和供水保障体系。全省建成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55处,灌溉机电井130万眼,固定机电灌站1万多处,有效灌溉面积7621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3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保存面积3.34万平方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2898万人。水利工程在防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省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为社会稳定,城乡规模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当前水资源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尤其是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5,而渠灌区更低,与世界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0.7—0.8相比,差距较大,当务之急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方法,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我省农业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连续10年达1000亿斤以上,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要求我省到2020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5亿斤;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及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1300亿斤。为实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粮食增产目标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需要扩大灌溉工程控制范围,巩固发展现有工程作用,配套完善田间工程,进一步完善灌排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对策建议

5.1 抓住机遇,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工作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力争5-10年内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额达到1.8万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约占2%,即3600亿元左右。我们要抓紧进行前期工作,搞好规划设计,积极努力争取国家水利资金。加快沁河河口村水库建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北汝河前坪水库及淮河出山店水库的前期工作步伐。

5.2 加快大中型灌区连续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为适应我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到2020年按照国家的安排,进一步加快38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时争取对217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全面发挥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效益。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改进的地面灌溉技术(如膜上灌,沟灌,田畦灌,隔畦灌)等。因地制宜的采用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易于掌握的地面灌溉方法。

5.3 积极发展引黄灌溉,扩大引黄灌溉与补源面积

通过新建小浪底水库南北岸灌区、西霞院水库灌区、故县水库灌区和扩建赵口灌区二期工程,同时在低洼地修建引黄调蓄工程,进一步加强引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引黄灌溉与补源面积,用足用好国家分配给我省的黄河水资源。

5.4 加快实施污水资源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城市和工业园区每年有大量的污水排入河道,使有限的水资源还有部分遭到污染,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因此对污水必须进行处理,要督促地方加快配套管网的规划和建设,推进雨、污分流系统的改造与完善,提高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加快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脱氮的升级改造。实施污水资源化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治理水资源相结合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在增加水资源可供量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水资源供需平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粮食安全,提供水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河川径流节水
河川沙塘鳢
坚持节水
重庆横河川仪有限公司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黄龙河川道
相约蒲河川
Topmodel在布哈河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节水妙想
探秘“大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