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步伐建设西霞院水库灌区
2012-08-15舒嘉明河南省水利厅原副厅长
□舒嘉明(河南省水利厅原副厅长)
1.基本情况
1.1 沿黄地区引黄现状
沿黄地区从黄河干流引水的灌区有14处,从支流伊河、洛河、沁河引水的灌区有7处。14处大型引黄灌区的设计灌溉面积为2365万亩,其中补源面积1800万亩,同时还负担对沿黄缺水城市的供水。全省引黄分配水量为55亿立方米,扣除省内黄河支流伊河、洛河、沁河的用水量,每年从黄河干流引水量约为40亿立方米。但自从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后,随着水库清水下泄,下游黄河河床有下切趋势,特别自2002年开始实施调水调沙后,黄河下游河床有明显的下切,与过去相同流量相比,水位也相应下降。通过典型灌区人民胜利渠、三义寨、渠村等引黄口门处的实测资料显示,小浪底水库连续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使下游黄河河床普遍下切2~3米,河南段各引黄口门处相同流量黄河水位下降1.5~2米,引水能力下降20%~80%,引水条件恶化,给沿黄灌区引水造成很大的困难。自2002年以来年均引黄水量只有约26亿立方米,年均灌溉、补源面积仅1200万亩,效益衰减严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决策对部分大型引黄灌区渠首增建提水工程,改善引水条件,扩大引黄灌溉面积,但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
1.2 拟建的西霞院水库灌区
西霞院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其主要功能是发电,并兼顾城市及农业用水,供水范围有焦作市的孟州、温县、武陟及洛阳市吉利区的黄河滩区,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建议书还向人民胜利渠补源,渠道规划修建到人民胜利渠Ⅰ号跌水。设计灌溉面积为202.24万亩,其中正常灌溉面积53.4万亩,补源灌区面积148.84万亩,规划引水流量为53.9立方米每秒。正常灌溉区为孟州、温县、武陟及洛阳市吉利区的黄河滩区,补源受水区为新乡市的市郊区、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新乡县、卫辉市及安阳市的滑县,共6个县(市)1郊区。
因为西霞院水库灌区渠首引水条件好,又无泥沙,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渠道全线自流,还可以再向东延伸至大功总干渠,改变黄河北岸大型灌区渠首因黄河河床下切脱流而引不进水的被动局面,从而加快引黄步伐,并且引清水,减少渠道淤积,减轻农民因渠道清淤所担负的沉重包袱。
1.3 供水区水资源供需状况
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7.72毫米,水资源主要为地下水和引黄水,但没有大型引黄灌区。当地地下水比较丰富,所以井灌发展较快较好,农业灌溉基本上是开采地下水。但自1980年以来为满足工农业发展的用水要求,连续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埋深从1975年前后的3~5米,下降到现状的17.5米,形成了以温泉林区为中心的青风岭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787.5平方千米。近十年来,该地区降水量偏少,又缺乏有效补源,浅层地下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漏斗区范围仍在继续扩大,给井灌带来许多困难。根据测算现状年供水区净需水总量为4.04亿立方米,毛需水总量为5.79亿立方米。可开采利用地下水5.1亿立方米,缺水总量为0.69亿立方米。前面说了,浅层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形成了漏斗区,如果再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将会破坏该地区的水资源环境,导致地下水资源不能良性循环。供水区内引蓄水工程少,地表水几乎得不到利用,属水资源匮乏地区。
另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工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水量需求大幅度增加。而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又有大量的污水排放,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污染最严重,这就更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匮乏。
1.4 供水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供水区土地面积为2028.7km2,其中灌溉区面积为542km2,补源区面积为1486.7km2;总人口164.4万人,其中灌溉区人口为59.26万人,补源区人口为108.64万人。(以上地土地面积和人口均不包括大功灌区)该地区是河南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当今又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区域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工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更为迅速,主要有电力加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器、耐火材料及粮食深加工等。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不仅要增加用量,而且对水质也有严格的要求,要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有可供水资源作为支撑。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不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大型灌区在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加快引黄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2.1 项目供水区水资源匮乏
水资源是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重要战略资源之一,且又无法替代。该地区是我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又是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国家发改委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进行了批复,提出了建立机制。实施工程,完善政策,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20年使河南的粮食产量由现在的1000亿斤提高到1300亿斤,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地下水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迄今,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为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快建设西霞院水库灌区是十分必要的。
西霞院水库灌区建成后,不仅可增加焦作市孟州,温县,武陵三个县(市)及洛阳市吉利区的黄河滩区53.4万亩的灌溉面积和沿渠乡镇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通过灌溉入渗回补地下水,使浅层地下水位回升并得到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也可得到改善。
2.2 人民胜利灌溉区迫切需要引黄水源补充
人民胜利渠是解放初期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48.84万亩,设计引水流量为60立方米每秒。近年来小浪底水库“蓄浑排清”及连续11次调水调沙的影响,灌区引水口处黄河河床下切,同流量水位降低,同时渠首处黄河主流大幅南移,渠首引水渠延长500余米,引水条件的恶化,导致引水能力大幅下降。目前虽然增建了提水工程,年引水量有所增加,但仍是存在不少问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补充引黄水源。因此,西霞院水库灌区的兴建对人民胜利渠灌区进行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功灌区进行补源,也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3 该工程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送水的应急水源西霞院水库灌区总干渠由西向东沿黄河滩区及青风岭各地约60公里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相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若遇汉江、海河流域同时枯水,或遇重大突发事件,该工程是一项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以北干渠应急补水,可大大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保障能力,对于京津地区的供水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1 该项目从西霞院水库引水,水量和水质都能得到保障,而且引的是清水,可减少渠道清淤的困难,这是该项目引黄的最大优点。
3.2 西霞院水库已经建成投入运行,灌区渠首引水闸已经建成,为该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3.3 该项目渠线布置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地形西高东低,渠道可以全线自流,工程建设条件相对简单,技术上是可行的。
3.4 厅里已委托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进行前期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项目建议书。渠道规划修建人民胜利渠工号跌水,还可以继续做补充设计,将渠道向东延伸至大功灌区。
3.5 该项目不仅解决了黄河滩区53.4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沿渠城镇居民及工业用水的需求,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支持。
总之,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它独特的优点和有利条件,首先是从西霞院水库引水,水量和水质都有保障;其次是引水闸是经过水利部审批的,并且已经建成;三是该项目的兴建,能促进粮食生产区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抓紧前期工作,早日立项,加快步伐建设好西霞院水库灌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