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事快报
2012-08-15
出山店水库可研报告通过水规总院审查
7月3日下午,水利部水规总院同意修改完善后的淮河出山店水库可研报告确定的建设任务和规模以及水库运行方式,将于近期出具可研报告审查意见报水利部。可研报告通过水规总院审查,标志着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出山店水库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浉河区游河乡出山店附近的淮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2900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12.37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结合发电的水利枢纽。水库建成后,使干流王家坝以上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保护水库下游14.67万公顷耕地和170万人的防洪安全,减少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下部分行蓄洪区的启用机率,并为下游国家粮食核心区的2万公顷农田提供水源,同时可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8000万立方米,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河南省旱情全面解除
6月23日至7月5日,河南省不同地区陆续出现降雨,特别是7月3日8时至7月5日8时,全省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省平均降雨量98毫米,其中,豫西地区89毫米;豫南地区105毫米;豫北山丘地区80毫米;中东部黄淮海平原地区118毫米。因前期我省干旱少雨,土壤干渴,发生了较重的旱情,此次降雨过程适逢其时,有效解除了全省的旱情。
今年麦收以来,由于河南省降水严重偏少,加之持续出现高温晴热天气,各地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对夏播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高峰时全省秋作物受旱面积达到201.33万公顷,其中重旱24.73万公顷,另有25.33万公顷耕地因严重缺墒,无法播种,山丘区13万人、3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为做好抗旱保秋工作,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抗旱保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切实做好抗旱保秋工作。各市县政府迅速行动,积极组织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和抗旱机具,全力投入抗旱保苗工作。水利部门通过加强水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优化配置抗旱用水需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保证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的前提下,大中型灌溉工程满负荷放水,确保辐射区域之内都能浇灌;引黄灌区各口门全部开启,昼夜不停的大流量引水;井灌区组织群众人停机不停,扩大灌溉面积。全省126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困难群众抗旱浇地。夏播以来,引黄灌区共引水8亿立方米,大中型水库灌区累计放水6.65亿立方米,井灌区充分利用点多面广,机动灵活的优势,积极引导发动群众及时灌溉,为抗旱保秋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据统计,夏播以来全省共投入抗旱资金11亿元,高峰时日出动劳力251万人,机电井75万眼、泵站2014处,投入机动抗旱设备71万台套,累计抗旱灌溉783.07万公顷次,有力推动了夏播工作的有序开展。
目前,河南省已进入主汛期,为防范旱涝急转,省防指已要求各市县在做好抗旱保秋工作的同时,密切关注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各项准备,保证抗旱、防汛两不误。
河南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6月底,河南省已有122个县(市、区)成立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建立乡镇水利服务机构1603个,占全省1878个乡镇的85.3%,落实人员编制5695人,人员经费4991万元,办公经费1198万元,办公场地24.9万平方米,办公设备和各类仪器设施988台(套)。按乡镇水利服务机构隶属关系,隶属水利部门管理54个县;隶属乡镇管理49个县,水利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19个县。尚有16个县(市、区)未建立相应机构。河南省计划到2012年底,在全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健全水利服务体系。
省水利厅采取三项措施全面推进下半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012年下半年,河南省水利厅将采取三项措施,积极推进水利项目建设,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增长做出新贡献。
1.积极落实建设资金
一是争取水利投资。积极与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对口衔接,千方百计争取中央投资支持。已与中央部委衔接正在落实的项目投资约132.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06.2亿元;年底前拟再争取74.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7.9亿元。积极向省政府汇报,加强与发改、财政部门衔接,最大限度地争取省级水利基建投入。同时加强督促市县配套资金落实。二是加快资金分解拨付。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分解拨付速度,确保资金及时、尽早下达到项目单位。三是千方百计落实前期工作经费。争取2012年前期工作经费3000万元,确保前期工作的顺利开展。指导各市县做好前期工作,努力扩大前期经费规模。
2.加大前期工作力度
2.1 控制性枢纽工程。淮干出山店水库,6月底前完成可研报告修改报水规总院,催请水规总院尽快出具审查意见报水利部,力争尽快提交水利部部长办公会研究呈报国家发改委。北汝河前坪水库,催请水利部尽快提交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呈报国家发改委。
2.2 新建大型灌区。根据水利部规计司、水规总院意见,组织修改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规划,尽快上报水规总院。与黄委沟通协调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黄河水量分配问题,力争黄委尽快出具意见同意河南省水资源配置方案,提交水规总院催请水利部批复规划。抓紧与黄委协商黄河水量问题,催请水利部尽快安排审查小浪底南岸灌区规划。
2.3 重要支流治理。催请水利部尽快向国家发改委呈报史灌河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可研报告,抓紧安排审查唐白河治理可研报告,催请黄委、淮委近期安排审查伊洛河、贾鲁河治理可研报告,为安排建设资金创造条件。
2.4 调水工程。一是南水北调中线防洪影响处理工程。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反映争取国家尽快批复立项。二是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抓紧协调黄委提出水量配置意见,催请水利部早日审查工程项目建议书报国家发改委。
2.5 洼地及滞洪区建设。催请淮委、水利部完成淮河流域沿淮、洪汝河、沙颍河、惠济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可研报告的审查并呈报国家发改委。催请水利部尽快审查淮河流域滞洪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抓紧组织编制海河流域良相坡、柳围坡、崔家桥等3个滞洪区建设单项初步设计报告报省发改委批复。
2.6 面上工程年度项目。年底前完成中型病险水库及4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报批、607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批复。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年度实施方案编制、审批。编制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年度实施方案。完成纳入全国规划的110个中小河流重点治理河段初步设计审批。组织做好山洪灾害防治防洪非工程措施及山洪沟治理工程设计。根据规划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农村水电电气化县等项目年度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为争取安排投资创造条件。
3.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
3.1 防灾减灾工程。年底前完成2011年6月前下达投资计划的73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任务,并进行竣工验收;完成2011年12月底下达投资计划的3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建设;完成2012年2月底下达投资计划的3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主体工程建设。完成淮河流域滞洪区和海河流域滞洪区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加快实施第二批34个县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争取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79个县的建设任务,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完成北汝河、贾鲁河、伊洛河重点河段和金堤河等治理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完成人民胜利渠灌区卫辉市城湖、濮阳市引黄灌溉调节、长垣县三善园等7处引黄调蓄工程和人民胜利渠泵站年度建设任务。加快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程建设进度,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3.2 农村水利工程。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年度投资计划。争取完成国家确定的第二、三批45个小农水重点县年度建设。做好第四批国家小农水重点县的争取工作。全面启动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二期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国家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整治、淤地坝建设,进一步加大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推进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力争完成沁阳后寨、栾川大青沟等6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项目区建设任务,争取完成投资5305万元,新增改善农村水电装机2.61万千瓦。加快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外资项目建设进度,完成2010年及2011年度建设任务,力争完成投资2.52亿元。
3.3 民生水利工程。力争年底前解决我省506.91万农村居民和86万农村学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年底完成251座重点小(1)和313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进行竣工验收。2012年年底前力争完成光山县杏山提排站更新改造年度建设任务。搞好土地划拨、生产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工作,不断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落实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移民区经济快速发展。
河南省当前防汛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河南省特殊的气候条件,全省各地年际降水极不均匀,地貌对暴雨、洪水和旱情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多发重发态势,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凸显,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我省的心腹大患。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水利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仍不完善,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应急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防大洪、抗大灾的要求,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
一是山丘区拦蓄调控能力不足。河南省水库工程主要分布于信阳、南阳、驻马店、平顶山、洛阳、郑州等地区,但淮河流域的淮河干流、北汝河等主要防洪河道尚未修建骨干控制工程,加之全省有136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尚未实施,石漫滩等5座大中型水库出现新的病险问题,对山丘区洪水的拦蓄调控能力不足。
二是河道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淮河流域的淮河干流、洪汝河、沙颍河、贾鲁河、涡惠河,黄河流域的伊洛河,长江流域的唐白河,海河流域的卫河、共产主义渠等主要河道防洪标准仅达10-20年一遇,有重点险工险段360处,1700多座穿堤涵闸存在病险问题。
三是滞洪安全设施建设滞后。我省淮河流域、海河流域13处蓄滞洪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且运用频繁,存在部分工程陈旧老化、标准不高,部分堤段堤身单薄、质量不高,滞洪区内安全建设进展缓慢,已建安全工程数量少、标准低,安全设施薄弱以及通信报警设施少、设备老化、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四是低洼易涝地区问题突出。全省低洼易涝面积206.67多万公顷,有133万多公顷除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分布在沿淮、洪汝河下游、沙颍河中下游、豫东平原、天然文岩渠、金堤河流域等区域,排涝闸站老化失修严重,排涝能力衰减,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五是抗旱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由于老化失修等原因,全省255处大中型灌区效益衰减严重,其中39处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设计的55%;全省129万眼机井每年报废3~4万眼,还有40万眼井电力设施不配套,抗旱灌溉成本高;引黄灌区引渠不畅、配套不足,应急引黄能力仍然偏低。
六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尚待完善。全省还有13个省辖市的56个县(市、区)以及10座大型水库、108座中型水库工程管理单位等尚未与省市联网,仅试点性地解决8个县的145个乡镇(包括8个县政府)联通视频问题,工情、旱情监测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七是在建工程度汛任务繁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在建工程度汛方案和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不很完善;我省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南段大部分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大多数建筑物的临时导流标准为非汛期5年一遇,导流标准较低,汛期一旦处置不当,将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