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2012-08-15殷来宾
殷来宾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殷来宾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而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是不容乐观的,通过对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阐述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新时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人文素质;大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简言之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人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较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学会做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在人文知识的层面,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是贫乏的,匮乏的;二是在价值层面,即对人生、生命的认识层面,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念、完整的价值体系;三是在情感层面,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大学生的情感是比较淡漠的,缺乏青年所应有的朝气蓬勃和热血激情;四是从责任层面讲,现在有些同学缺乏起码的责任意识;五是从行为举止层面讲,一些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是相当不规范的。具体表现在不少学生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行为举止不文明。随着西方多元化思想的涌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是消极颓废思想,以丑为美的思想,追求刺激的思想进入许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到大学生的信仰,形成在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审美观等多方面的人文精神危机,甚至造成了一些脱离时代要求的不合格的大学生。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总结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物质是衡量各国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的主要手段,各国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大家不失时机的发家致富。生活物欲化日益凸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给全体国人上了一堂生动鲜明的务实课。市场经济在改变观念与效率的同时,也伴随着“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现实轻理想,重眼前轻长远,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知识经济的浪潮兴起,使科技成了第一生产力。不少人习惯于把“知识”窄化为“科技知识”,把“知识经济”单纯理解为“技术经济”,把与人文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视为远离经济发展领域的“非经济因素”,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1]。所有这些使思想单纯,思维直接,视角单一的大学生精神上受到误导。
②家庭原因:随着高等校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自费上大学成了天经地义,教育或多或少有了投资的性质。父母对孩子成材愿望迫切,计划生育使独生子女现象浮现。面对的除了枯燥的书本,便是父母“痛苦”的告诫,使青年大学生内心的压抑无法发泄,父辈除了学习上的压制、物质上的溺爱,有的便是为生计的忙碌。大学生心灵、情感得不到交流,代沟明显,精神上孤独空虚。思想处于迷失状态,人文精神更显渺茫与黯淡。中国家长寄希望于孩子的不仅仅是上大学,读博士,在其背后深藏着的是出人头地,扬名立世的家族包袱。这必然给青年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传统的东方人文精神蒙上了功利之纱,使得他们失去青年一代所应有的活泼、热烈与激情。
③学校原因: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教育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应试教育给青年一代成长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本是以考试来选拔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但却事与愿违地给青年带来了呆滞、保守、封闭的思想;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带到了大学,学理工的缺少人文知识,学人文的不具备理工科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基础人文学科对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文化是异常关键的。但是大学教育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人文科学受到冷落,基础学科被边缘化,校园文化被社会思潮影响,透视出青年学生对社会历史知识的欠缺与人文情怀的匮乏。
④个人原因: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舒适给人带来精彩,也让一些人产生了惰性,许多大学生在及时行乐和自我放纵中迷失;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在带来广泛迅疾的知识与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黄色、黑色文化。青年人的精神陷入虚拟,网络成了他们情感流落的避难所,没了激情,没有了勇气,没了血性,没了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社会功利思想侵蚀使大学生趋向短平快的实用热门专业和考证中,以致“学哲学太空,学历史太死,学文学太浅”。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的其他方面(如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其全面发展的其中一项,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根本保证。
2.1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会做人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当今科学技术的飞跃和经济的巨大发展,一方面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贫富差别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这些全球性的“社会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们不是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所能够解决的,因此世界都在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教育上的完整人格养成问题,以致通识教育、全人教育、养成教育成为全世界许多学校教育的新理念。而这些教育都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2]。因此,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2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发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创新素质教育则是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就是注重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在学生身心发育中的有机渗透;所谓人格发展的特异性,即是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十分注重感受性和体验性。相对自然科学而言,人文学科的教育对培养人的内化机制,鼓励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使创新活动具有深层动力机制有更大的作用。人文底蕴越深、视野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再创造的能力才会越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创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和人格教育。
2.3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文化底蕴不足还会带来心理素质的脆弱,任何心理问题都不可能是纯心理问题,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但环境本身并不能使人们快乐或不快乐,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自身的感受。同样,这种对环境的反应,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和人格障碍等现象。这些学生缺少的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现实的适应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解脱能力,以及对自我正确认识和分析的能力。一句话,他们缺少的是心理健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低,不能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建立和谐完美的关系,不能与客观环境之间取得积极的平衡。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以人文素质作为支撑。
3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教师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要注意渗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要贯彻在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都在60%以上,而且备受学生重视[3]。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精神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优美的校园、典雅的建筑、博学的师长、严谨的学风、自由论坛、丰富的文娱活动、热烈的竞争比赛等等,这些因素起作用的或许是缓慢不经意的,但影响却是持久深刻的。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加强引导和组织。要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4]。通过以上途径,从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增长大学生的智慧、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人文情怀。
3.3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全员育人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人文素质体系的质量保证。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劳动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因此一方面一定要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还要重视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创新素质真正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要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3.4 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等人文社科类活动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通过构建和完善一系列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45(2):36 -38.
[2]刘金鹏.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7(1):77 -78.
[3]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8(7):99-101.
[4]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0):69 -70.
G 642
B [
1008-9276(2012)01-0097-03
2011-01-11
殷来宾(1975-),男,河南省信阳市人,本科,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责任编校:李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