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体会
2012-08-15吴成军
吴成军
河南睢县人民医院外科 睢县 476900
38例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体会
吴成军
河南睢县人民医院外科 睢县 476900
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
2000-01—2010-01,我院共收治38例胆源性胰腺炎(GP)患者。现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GP方法治疗及手术时机作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均为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均符合GP诊断标准[1]:(1)胆绞痛病史。(2)上腹部压痛。(3)血淀粉酶或尿淀粉酶超过正常。(4)生化检查提示血清胆红素>40 mmol/L或AKP>230 U/L。(5)B超提示胆道结石伴胆总管扩张和急性胰腺炎。男18例,女20例;平均年龄49岁。
1.2 GP 分型标准[2]
1.2.1 重型GP:年龄>60岁或女性肥胖病人,存在以下指标中的一个时为严重GP。①HB>150 G/L。②WBC>20×109个/L。③血糖>11.2 mmol/L。④血清胆红素>85.5 mmol/L。⑤BUN>7.14 mmol/L。⑥血钙<1.75 mmol/L。⑦CT扫描坏死区占大部分胰腺。⑧手术中发现:腹腔内液体为血性或混浊;病变范围达胰腺的75%;有2处以上胰外侵犯;需作胰腺大部分切除者。本组16例。
1.2.2 轻型GP:入院48h内不符合上述指标者。本组22例。
1.3 方法
1.3.1 非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首先采取积极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包括抑制胰酶的合成、酶原激活及改善胰腺等内脏器官微循环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和加贝酯),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已发生的胆道感染,通过积极的内科保守治疗可使GP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全身情况基本上得到改善,为延期手术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待急性发作缓解及一般情况好转后择期手术治疗。本组20例均获治愈,并在GP治愈后1~3个月择期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并T管引流术。
1.3.2 手术治疗:对于重型GP或轻型GP非手术治疗2~3 d无效甚至病情加重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本组共18例。均予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并T管引流术。同时行胰腺被膜切开或坏死组织清除及引流术。术后除持续腹腔灌洗外,继续应用生长抑素、加贝酯、抗生素等治疗措施。
2 结果
20例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获治愈,并在GP治愈后1~3个月择期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并T管引流术。随访至今,未见1例胰腺炎复发者。
18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2例顺利康复。3例因引流管被坏死组织堵塞,腹腔形成包裹性积脓,再次手术清洗引流痊愈。2例形成假性胰腺囊肿,2个月后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痊愈。1例于术后第6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存活的17例患者随访至今,无胰腺炎复发者。
3 讨论
由于生长抑素的推广应用,大多数GP患者的病情可得到迅速缓解及控制。本组资料表明,轻型GP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因此,对轻型GP,我们主张在病情得到控制后择期行手术治疗胆道结石。若非手术治疗2~3 d无效甚至病情加重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手术时机。对重型GP主张个体化治疗方案。首先,应积极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胰酶的合成、酶原激活及改善胰腺等内脏器官的微循环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和加贝酯),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已发生的胆道感染,通过积极的内科保守治疗可使GP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全身情况基本上得到改善,为延期手术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待急性发作缓解及一般情况好转后择期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及时手术治疗[3]:(1)阵发性的腹部痛经解痉治疗无效,经影像检查提示胆囊明显肿大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和胆总管扩张。(2)血、尿淀粉酶持续性升高。以上说明由于结石嵌顿或炎症水肿致胆道系统处于高压状态需及时减压,解除导致GP加重的因素。胆道压力及胰管压力的增加和胆汁及胰液与肠道的分离,一方面可使胆汁直接损害胰管系统,加速GP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脑肠肽类激素的变化而加重GP。(3)伴有高热或各种检查提示伴有腹腔坏死组织感染者,需早期手术清除感染的坏死组织及充分引流。在患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彻底解决胆道疾病消除发病灶。(4)黄疸持续性加重,说明患者有胆道梗阻或者肝功能损伤严重。
[1]黄志强,钱光相.现代腹部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78-596.
[2]黄延庭,邢墨儒.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4):201-203.
[3]王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J].实用外科杂志,1992,12:630.
R657.5+1
B
1007-8991(2012)04-0096-01
(收稿 201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