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重症患者56例临床护理体会
2012-08-15田桂云
田桂云
河南西平县中医院 西平 463900
产科重症患者56例临床护理体会
田桂云
河南西平县中医院 西平 463900
目的总结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及体会。方法对56例产科急危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及时抢救和精心治疗护理,53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提高护理工作中产科危重患者的临床观察力,完善的护理抢救制度,高质量的护理操作水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亡的关键。
产科;重症;护理体会
由于高龄产妇逐年增多,高危重症产妇也随之增加。由于产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出血性休克、先兆子痫、羊水栓塞等危重症成为了影响患者及新生儿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产后大出血继发出血性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已经成为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临床护理工作是整体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危重患者的治疗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08-01—2011-06,我院共收治产科危重患者56例,针对产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流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治疗经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24~43岁,平均31岁;初产妇24例,经产妇32例;孕周25~40+4周。其中产后大出血21例,重度妊高症18例,妊娠合并心脏病2例,妊娠合并胎盘早剥6例,子宫破裂3例,胎盘植入2例,羊水栓塞4例。其中本院收治患者45例,外院转入11例。经我院产科积极有效地医疗护理治疗,痊愈53例,死亡3例,无相关护理并发症,治愈率95%。
2 护理措施
2.1 完善相关制度,专项管理 首先在科室内部制定完善的产科急危重症护理制度,完善抢救流程和各项抢救制度。针对产科急危重患者的病情特点,建立由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三级管理护理组成的护理专项小组。当产科危重症患者出现后,立即启动紧急抢救方案,确保通讯及时,保证三级护理人员均能够在第一时间到场。
注重医护之间的配合,做到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在重大疾病的抢救过程中,注意护理人员与医生之间的工作配合。由护士长或是高年资的主管护师为领导,建立完善的护理抢救梯队。在临床穿刺和药物治疗中,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做到抢救流程熟练,穿刺操作成功,药品用药及时准确。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制定护理抢救治疗中,要保证抢救药品专人负责,及时补充;病情观察及时准确,生命体征及时记录,抢救用药及时间详细记录并做好特护记录;确保相关科室协调,及时联系检验科、血库等相关科室,确保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合作及通讯畅通。
2.2 加强理论技能学习,防患未然 提高相关产科疾病的业务学习,使得护理人员对产科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整体认识。在平时业务学习中,注重针对产科相关危重疾病的业务学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理人员,对疾病的整体认识上缺乏必要认识,片面认为护理工作应以护理为主。其实护理工作作为整体临床治疗中的一部分,而不应该仅满足于做好日常基础护理工作。针对疾病的早期症状,应培养早期发现的能力和意识。针对高龄及多次分娩孕妇,在临床产前检查及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注意孕妇血压变化。针对此类孕妇,在产前应注意血压监测,避免遗漏部分隐性高血压患者[2]。完善相关医嘱检查,尤其是血浆黏稠度、红细胞比积、凝血功能等检查。在孕妇分娩期间,严密观察记录产妇的病情变化。注意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细节变化,尤其是产后并发羊水栓塞及产后大出血的患者,当患者出现胸闷、寒战、腰背痛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2.3 护理操作技能规范,处置果断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确保临床抢救的关键。在产科的危重症抢救中,多合并失血性休克和大量的输液治疗,通常患者需要建立多条静脉通路进行长期输液治疗。临床输液多采用浅表静脉进行输液,但由于低血容量的情况下,外周静脉多数由于机体代偿性变化而收缩,造成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穿刺困难。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针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技能培养,提高其输液穿刺能力和应对危重症的能力。针对低血容量患者,可采取选择大静脉如颈外静脉、股静脉作为穿刺点,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针对部分穿刺困难患者,应及时请相关科室协助,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和静脉切开治疗,以免耽误患者抢救,贻误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抢救记录。针对产科多数危重患者,由于患者多数伴随着大失血和血管高紧张状态,生命体征变化较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此类患者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患者的血压与心率的变化。针对大失血的患者,由于红细胞的大量丢失,患者应常规吸氧,并保持平卧位,防止舌后坠及痰液阻塞造成的缺氧。由于长时间吸氧,为防止氧中毒,应低流量2~4 L/min,并密切注意患者神智及口唇变化。由于患者病情较重,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此时更要做好基础护理,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针对出现危重症的产妇,我们均给予特级护理,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保持床单及被褥的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及会阴部清洁。定时翻身,拍背;确保各种管道的通畅,防止压迫、扭曲。
2.4 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医患和谐 产科急症多数发展快,患者在经历疾病创伤后,心理极度脆弱,同时由于担心胎儿情况,多数情绪低落。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是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部分。同时由于产科危重症变换较快,合理恰当的解释也可消除家属的紧张心情,有利于缓和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讨论
产科的危重症患者是临床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因素,孕产妇的病死率仍是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水平的综合指标[3]。尽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孕产妇的病死率有了极大的减少,但2002年我国孕产妇病死率为50.2/100000,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9/100000次活产)。
制定完善的相关危重护理制度不仅能够使产科危重患者得到系统的治疗,也能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疏漏。相关资料显示,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心脏病、产科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三大原因[4]。我们根据疾病及临床护理特点,制订了针对性较强的相关疾病流程,不仅提高了抢救效率,也减少了操作失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完善的三级护理梯队,不仅能够保证急救治疗的良好实施,也能减少因为护理工作失误而增加的临床医疗风险。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危重症的整体认识和急救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产科危重疾病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更早期的发现相关疾病的征兆,为更早的临床干预提供及时、准确的临床信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还要培训护理人员熟练使用急救操作中的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痰器的使用操作流程。产科由于工作量大,患者病情进展快,仅仅通过机械的掌握抢救流程不能满足临床的工作需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有意识的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理论基础,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精神[5]。提高护理工作中对产科危重患者的临床观察力,完善的护理抢救制度,高质量的护理操作水准,是提高产科急危重患者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1]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7.
[2]李艳玲.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及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8):957-958.
[3]陈敦金,孟丽丽.产科重症监护患者处置的新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1):722-723.
[4]乌红芳.产科急危重症的抢救措施及护理[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6):537-538.
[5]陈莉.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6):53-54.
R473.71
B
1007-8991(2012)04-0152-02
(收稿 20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