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及其模糊性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陈德喜黄焰结

关键词:模糊性语言学美学

陈德喜 黄焰结

翻译美学及其模糊性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陈德喜 黄焰结

拟从札德将模糊理论引入语言学的范畴谈起,详细回顾、阐述了模糊的定义,再论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及汉语文化的模糊性,模糊与翻译的结合顺理成章地促成了翻译美学的发展,从而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欣赏到含蓄隽永,意境空灵,形神兼具的汉语文化的魅力。笔者将模糊与翻译美学的结合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以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模糊;翻译美学;英语教学

一 模糊的研究

美国人札德从语言的模糊性中得到启发而提出了模糊理论。他将模糊集合理论引入语言学的范畴,这样就为翻译学研究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堪称是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张乔、苗东升等拓宽了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口径,苗东升甚至认为“诗眼和词眼都是模糊语词”。杨光荣根据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把模糊语言学分为定量模糊语言学(以札德为代表)和定性模糊语言学(以伍铁平为代表)。由于英语和汉语模糊美感的价值功能和审美效应均存在强烈反差,所以研究模糊语言美学效果在翻译过程中的遗失和补偿是翻译研究不能,也不该回避的问题(毛荣贵,2005:233)。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普遍现象。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特性;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策略考虑,人们也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语言模糊性是语言固有的现象。一般说来,语言模糊现象产生的缘由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描述对象类属边界地不缺东西,语言符号的收敛性,描述对象自身的“不可言说”性及不同社会角色对语言本身理解的差异性。(毛荣贵,2005:229,230)说到模糊,在语言学和美学领域,英文对应词通常为“fuzziness”。对模糊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界定迄今为止仍是模糊的。然而翻译学中的模糊语言是指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中具有不确定性外延地话语,其特点体现在所指对象界限的不确定性。换言之,这些模糊话语具有非此非彼性,其隶属度介于开区间(0,1)之间,而不处于闭区间[0,1]的两极。

宽泛而言,中文里“模糊”一词可涵盖模糊、含糊、笼统、歧义等四个概念,译成英文分别是fuzziness、vagueness、generality、ambiguity。目前国内外研究界对于“模糊”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界定迄今仍是模糊的。根据香港学者邵璐(2008,2)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五种不同的视角:

其一,从模糊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下分为模糊语义和模糊语用研究。

其二,从哲学角度,包括从模糊美学角度研究,代表者为范武邱和毛荣贵;从模糊诗学角度,代表者为胡和平。

其三,从模糊逻辑学角度研究,代表者为武谦森。模糊性是由认识和知识不完善引起的。

其四,从模糊数学角度研究,代表者为范守义和穆雷。

其五,从模糊修辞角度研究,代表者为黎千驹、庞建荣、韩庆玲。

这里,由于篇幅关系,且不需要详述,笔者就不展开评述了。

二 模糊与翻译美学

翻译研究在中国历史悠久,研究翻译的方法和视角也在不断地改变,涉及许多领域,如,文学、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信息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等。据Munday看来,翻译研究主要经历了前语言学(或前理论)、语言学和后语言学(或多元理论)三个理论时期(林克难,2002:74;姜秋霞、杨平,2004:12)。在前语言学时期,翻译研究植根于古典诗学和美学,主观、模糊、随意,基本可以说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外方情况都差不多。作为翻译与美学联姻的专著,许多专家、学者均有宏论。刘宓庆、毛荣贵、傅仲选、奚永吉、张柏然、黄龙、姜秋霞、侯向群、张思洁、葛校琴等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毛荣贵对翻译美学的界定如下: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7)。杨振宁教授也说过中国文化是沿着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中文的表达方式是不够准确,但是写诗却是一个优点,这样诗歌等文学作品意境深幽,隐于文中,需要读者整体理解,用心感悟,通过发挥想象力去发掘内在、隐含的因素。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其内涵较之精确语言具有更多的暗示性、蕴含性、妥贴性、独创性、简洁性、音乐性等特点,因而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人对模糊美感的追求,与民族偏向于内向的性格特点和审美心理习惯有关。但是,喜好含蓄并非我们民族所特有,作为性格比较外向的西方民族并不排斥模糊和含蓄。西方文学艺术也不乏以模糊和含蓄见长的优秀作品。海明威提出过所谓的“冰山原则”,至于西方象征主义诗人特别是意象派诗人则更是倡导象征、暗示与意象,反对明说和直陈。模糊,乃语言之共性(毛荣贵,2005:248)。但是,模糊美感在汉语中,它是主流美,而在英语中它却是支流美。汉语的模糊性呈现了更多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季羡林先生认为《二十诗品》妙就妙在模糊上,由此可见语言模糊性在英汉语中的审美地位的差异。模糊能给人以整体概念和整体印象,每个读者都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正应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模糊性的意味深远之处。另外,汉语的语法集西方语言学中的语法、修辞、语用、语义等于一身,正如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先生说的那样,国语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汉语更多的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

其实,许多翻译家、学者都认为汉英翻译之憾,莫大于眼睁睁地看着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因为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应,是一种意境性语言,讲究意合意会,不求须眉毕现的分析,不讲严密的逻辑,而英语则呈现别样风景,重逻辑,讲分析,求形合,注重细节,欣赏客观描述,漠视整体效应。

无论在翻译操作还是在翻译理论中,模糊现象都具有绝对性。邵璐(2008,3)的模糊法则认为模糊性不光体现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理论同样具有模糊性。所以毛荣贵先生在论证汉英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时,分别从汉语语法、意境、妍美、句法等四方面与英语存在巨大的差异,必然导致英文译本的美感磨蚀。以神驭形,孕育模糊,汉语表达才获得了英语所缺失的美学价值。这对于优秀的翻译家来说,是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的事情。他们面对英汉之互译中的精确美感与模糊美感,无非有四种基本的翻译方法: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毛荣贵,2005:303)。而翻译中对于模糊语言的处理,常用的手法首先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部分模糊译模糊”、“以模糊译部分模糊”或“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以及“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邵璐:2008,2)。通过这样的手法,模糊语言的汉英翻译过程中有时灵感显现可化看似不可译为可译,至少可使磨蚀降低到最低程度。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原作作者的意图,作为原作读者的译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三者的视野融洽就成了翻译的焦点。就翻译而言,视野融洽是为了保证原作的意图,文本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在译文中得到再生,从而获得译文读者的共鸣(周方珠2004:279)。只有这样的翻译,尤其是模糊语言的翻译,才能真正地将汉语的美感传达到英文读者那里,也才能真正地让英文读者欣赏到含蓄隽永,意境空灵,形神兼具的汉语文化的魅力。

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可以说是杰出的代表,他的翻译理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来概括。具体来讲,“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似”则是指“形似、意似、神似”,其中“神似”最重要,并以中西文化背景语言的差异为切入点,说明古典诗歌英译关键是要保证它在文化背景、意境、音韵上的原汁原味和体式上的相似。他的“美化之艺术”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和升华,但多了归纳和系统化的现代致思导向;他的“竞赛论”的翻译实践充分展示了汉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有效抵制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此外,许渊冲教授的译诗八论,其中的“译者意也”是说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罗新璋、沈苏儒、毛荣贵、张经浩及香港的刘靖之等学者。他们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统译论的影响。

三 翻译美学及其模糊性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研究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地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翻译学在西方已成为一门显学;在中国,翻译学也朝人文学术研究的中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4年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被批准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立我国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二级学科),从2005年起招收独立的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翻译》,2004)。同时,国内众多的高校纷纷成立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复旦大学等三所学校还成为首批招收翻译本科的大学,这一切均显示了我国翻译研究的长足发展。

理论的发展滋生了翻译研究的繁荣。近年来,笔者在夯实传统翻译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中外前沿的翻译理论,并付诸于科研和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于师徒相授的经验式教法,强调“怎样译”的规范式翻译方法,而新的翻译理论和科研结果昭示翻译教学更应注重“为什么译”的描写式翻译方式。笔者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大学英语教学,总是巧妙借助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促进英语教学,以丰富英语教学的方法(可称之为教学翻译),同时也在适当的机会向学生们讲授有关翻译的技巧和知识,毕竟翻译也是英语学习的五项技能之一。另一方面,笔者也利用批阅学生翻译作业的机会,帮助拓宽学生对翻译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实践水平(谓之为翻译教学)。而且,笔者在业余时间里仍不断借助翻译研究新的突破来探索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新思路。总之,理论研究对翻译实践,尤其对英语教学和翻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最直接的使用范围是指导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而且还可以应用到实用翻译之中,这一点,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受益颇多。

翻译学这门新兴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尤其是模糊与翻译美学的结合,需要学习和消化的知识很多;本文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将模糊与翻译美学的结合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以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笔者将会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中外翻译前沿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寻求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一方面以翻译理论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另一方面以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毕竟翻译也是应用型的技艺。为此,笔者将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模糊与翻译美学之间的结合并将其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上,如诗歌模糊的翻译,海明威作品模糊性研究等等,此即为笔者今后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1]谭载喜.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阶段——我国内地高校建立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论谈[J].中国翻译,2004(3):31-48.

[2]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邵璐.再论翻译中的模糊特性[J].上海翻译,2008(3).

[4]邵璐.论翻译的模糊法则[J].外国语,2008(3).

[5]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林克难.提倡读原著[J].外国语,2002(2):31-35.

[7]姜秋霞,杨平.翻译研究理论方法的哲学范式—翻译学方法论之一[J].中国翻译,2004(6):10-14.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Fuzzy Theory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hen Dexi Huang Yanjie

The paper reviews and expatiates on the definition of fuzziness in the Fuzzy Theory which Zadeh introduced it into the linguistics.The paper focus its attention on the fuzzines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fuzziness with the translation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s.The author tries to apply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the Fuzzy Theory to English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literary works of college students.

fuzziness;translation aesthetics;English teaching

H315.9

A

1672-6758(2012)04-0058-2

陈德喜,讲师,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研究方向:语用学,模糊语言学。邮政编码:241000

黄焰结,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学专业,北京;副教授,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邮政编码:241000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0YJA74003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0sk541)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模糊性语言学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外婆的美学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纯白美学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妆”饰美学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社会语言学名词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