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李春雷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

2012-08-15侯艳娜何石妹

关键词:邯钢木棉树木棉花

侯艳娜,何石妹

(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新世纪以来,河北邯郸作家李春雷的文学创作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李春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作品,如今已发表作品 700余篇。其中,报告文学的艺术成就最高,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报告文学“正泰杯”等奖项,代表作品有《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等。

李春雷曾坦言,在报告文学写作的过程中,他关注的始终是时代与民族的大课题,并认为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正是这样的写作立场使得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呈现出宏大叙事的特点。

一、宏大叙事的内涵

那么就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而言,何为宏大叙事?学者王晖曾明确指出,就报告文学而言,宏大叙事是指“以反思与批判的视角艺术化地直击现实中具有热点与焦点意义的重大事件、人物和问题,关注大众生存与命运,审视文明的进程与缺失。”[1]

在这一定义中,包含了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叙事的主题。报告文学叙事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具有热点与焦点意义的重大事件、人物和问题”,由此形成了报告文学宏大叙事的主题,它应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第二,叙事的目的。报告文学的叙事,应该是“关注大众生存与命运,审视文明的进程与缺失”,也就是说,报告文学的叙事不应止于对事件等的真实呈现,还应以此为契机,展开对社会、历史乃至文化的思考。第三,叙事的方式。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还应呈现出“艺术化”的特征。王晖认为,跨文体性是报告文学写作的一个基本特质或规范[2]。就此而言,可以说,跨文体的写作是报告文学宏大叙事艺术化的主要方式。第四,叙事的角度。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应以“反思与批判的视角”切入事件的再现。这几个方面的要点就成为分析报告文学创作宏大叙事特征的关键点。

本文着重从叙事主题、叙事目的、叙事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讨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的宏大叙事。

二、叙事主题:改革

李春雷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鲜明地体现在其作品的主题之上。纵观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经济改革就像一条核心线索,贯穿其创作的始终,最终聚合为鲜明的“改革”主题。

报告文学是一种社会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文体,“体现出一种政治同构的特点”,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在建设现代化的政治氛围下”,主要彰显的是“一种号角和鼓点的功能。”[3]在这样的政治同构中,报告文学家要“为今天的读者和未来的文学史提供我们这一特定时代人典型的精神样本。”[4]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报告文学创作理应能够为我们提供经济改革中人与事的时代典型。李春雷以“改革”为主题的报告文学就为我们提供了经济改革浪潮中典型的人与事。

(一)再现中国国企艰辛改革之路

再现中国国企艰辛的改革之路是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其创作主题“改革”的精彩展示。这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李春雷的前期作品中。相金科在论文《奏响时代的音符——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回眸》中指出,截至目前为止,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可以以200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创作时期。前期是李春雷工业题材创作的高峰期,代表作品有《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等;后期代表作品有《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等。李春雷的前期创作,以长篇的架构、史诗的笔法,再现了改革浪潮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艰辛历程。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将视角对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初期,透视邯钢这样一个普通的地方中型企业,是如何通过企业运行方式的改革,迅速成长为资产超过 200亿元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李春雷的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再现了邯钢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艰难过程。

《宝山》的时间跨度则从20世纪的70年代末一直到今天,涵盖了整个宝钢工程建设和运营生产的全过程。李春雷通过宝钢建设中的一系列典型事件,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民众以及企业由传统的工业心理向现代化意识转变的艰难历程,揭示了国企改革的契机和发展壮大之路。

简言之,李春雷前期的创作,紧密围绕着国企改革的足迹,绘就了中国工业发展绚烂的篇章。

(二)展示改革人的精神风采

如果说前期创作李春雷关注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样的集体群像,那么在后期,所关注的对象则由群体过渡到了“个人”,重点展示的是改革人身上的改革精神。

对改革人精神的展现,其实在李春雷早期的创作中已露端倪。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李春雷写出了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形象:刘汉章。作者没有去渲染所谓大企业家的风度与胆识,而是写出这个要钢不要命的汉子的真精神。

最能体现改革人精神风采的作品则要数《木棉花开》。《木棉花开》以任仲夷到广东就职开启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为切入点,展现的是以任仲夷为代表的改革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解放思想、勇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在任仲夷为代表的时代的开拓者和先行者身上,作者彰显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智慧”。

在着力于改革主题叙事的同时,李春雷还对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力量进行检视和弘扬。《摇着轮椅上北大》通过对郭晖身残志坚、勇敢面对生活的讲述,展现的是生命的坚忍与执著;《夜宿棚花村》同样将焦点放在了普通人的勇气和担当之上,在诗意化的讲述中,彰显的是灾区人民压不灭的生命之火。

三、叙事目的:国运民生的思考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在真实地再现事实的基础上,“不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的个别性的即时报告,而是将事件作为酵母,由此展开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全方位的思考。”[5]这样的写作使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宏大叙事的特征更加鲜明。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等以改革为主题的作品,作者并不局限于对邯钢、宝钢等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讲述,而是以此为契机,生发出对国家、民族时代命运的思考。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卷首的“凝眸邯钢”中,作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所面临的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国有企业亟需脱困写起,将邯钢放在了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中华民族需要奋起直追的大时代背景之中,把邯钢与中国的崛起、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及中国钢铁文化的嬗变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展现了邯钢迅速发展背后隐含的深层时代价值。

《宝山》,作者更是将宝钢的成长置于中华民族振兴的时代背景中,全景式地再现了宝钢从最初的孕育、诞生、建设到大辉煌的曲折历程。作者以宝钢轰轰烈烈的上马、凄凄切切的停建、人民大会堂咄咄逼人的质询、惊天动天的地基位移……等众多典型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钢铁与工业、工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内在关联。与此同时,作者以此为切入点,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视角深入地总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教训,透视了中国从传统的工业心理到现代化意识的艰难嬗变,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展开了深刻的反思。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以邯钢、宝钢等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切入点,围绕着它们的兴建、崛起和强盛,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审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反思中国现代化工业化之路的曲折与艰辛,以国企及地方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探寻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发展走向。

四、叙事方式:跨文体写作

李春雷在报告文学的写作过程中,致力于报告文学文体新品格的锻造。这种清醒的文体创造意识,使得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呈现出鲜明的跨文体写作特点。李春雷跨文体写作的自觉努力,使其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得以“艺术化”地展现。

跨文体写作,是指打破文体学意义上的严格规定,实现文学写作时文体的跨越,有时,这种跨越甚至表现为对非文学因素的吸纳并以此来结构作品。就报告文学而言,跨文体写作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写作过程中,广泛吸收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他文体的叙述方式,使报告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叙述;二是广泛借用其他学科如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视角,将田野调查、口述实录等研究方法应用到报告文学的写作中。

李春雷的跨文体写作表现为前者,其众多作品中,《木棉花开》表现的最为集中和鲜明。

(一)意象塑造:诗歌表现手法的使用

李春雷的写作过程中,运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方法:意象法,在《木棉花开》中,成功塑造出“木棉树”这一英雄意象。任仲夷在广州的改革历程,木棉树与之如影随形。从开篇,任仲夷对木棉树的喜爱,“他似乎更喜欢木棉树,高大挺拔,苍劲有力。”到任仲夷对改革过程、观念的思考,“窗外的木棉树在静静地谛听着,思考着。”再到任仲夷身体的衰颓与思想的创新,“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激情的火焰仍旧时时喷薄迸溅。”及至,任仲夷最后的逝去,“岭南的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木棉树与任仲夷之间已经化二为一了,木棉树成为改革英雄的化身。

(二)散文笔法与诗化语言

李春雷的跨文体写作还体现在其散文笔法和行文的诗化语言之上。在《木棉花开》中,李春雷对任仲夷形象的塑造是通过“鱼骨天线”、“私营经济”的命名、“白天鹅”宾馆建设等事件展开的。这些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却在“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式写作中,共同谱写了任仲夷改革英雄的高大形象。与“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笔法相呼应的是创作的诗化语言。诗化语言使得李春雷的创作流畅而有质感,极富文学表现力。如:“生为岭南人,死亦岭南土。……而且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烈烈如火,殷殷似血。他用颤抖的双手高捧着自己滴血的心脏,向他的后人向这个民族奉献着最后的真诚……”在诗一样的氛围中展现了任仲夷令人钦佩的品质。

(三)细节呈现:小说手法的加入

李春雷还通过小说中常用的细节描写,使任仲夷的形象更加饱满。任仲夷在任期间,工作量极大,有个细节描写可窥一斑:“他在任期间极少乘坐轿车,他的专车就是一部12座的丰田面包。……为什么?就是为了利用路途时间便于听取汇报和讨论开会。面包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办公室,而他就是一台永远不知疲倦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地高效地运转着……”。在这些细节中,不仅展现了任仲夷对梦想的义无反顾,对改革的执着与无畏,还使得任仲夷的形象变得可触可感,更加生动。不仅如此,这些细节描写还使得李春雷的创作文本呈现出含蓄蕴藉而又灵动的艺术效果。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以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经济改革”作为叙事主题,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叙事的中心,展开对历史、社会、民族甚至文化的思考,以别样的跨文体写作,编织出绚丽多彩的画面……所有这些,最终汇聚为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独特的宏大叙事特征。

[1][2] 王晖.关于当下报告文学状态的思考[J].文艺争鸣,2006(6):65-67.

[3][5] 贺绍俊,巫晓燕.大国气象·政治同构·文体意识——论新世纪报告文学[J].文艺争鸣,2010(19):33-35.

[4] 丁晓原,王晖.2005年报告文学观察录[J].报告文学,2006(4):62-64.

猜你喜欢

邯钢木棉树木棉花
邯钢高炉INBA水渣系统改造实践
读者人气王大美木棉树
木棉花开
木棉花
木棉花英雄花
木棉树
河钢邯钢5项成果荣获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
刘汉章闯出来的“邯钢经验”
木棉花
木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