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角色理论视域下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

2012-08-15

关键词:角色扮演高中生心理

李 飞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的同时,高等学校生源质量也在不断下降,高校问题学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其行为失范也日益严重,成为高校不安定的因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概念的界定

(一)高校“问题学生”

关于高校“问题学生”的界定,至今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kenneth shore对高校“问题学生”做出了一个宏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其是“难以管理或拒绝管理的大学生”[1];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后认为,高校“问题学生”是指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方式方面表现特殊,如缺乏责任心和正确的名利观,性格极端、蔑视权威、漠视制度等,并进一步认为,只要具有上述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就都可将其视为高校“问题学生”,从而不被社会、学校和同学所认同[2];莱杰·布罗斯纳安认为,高校“问题学生”是指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学业成就水平偏低所引起的个体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方面明显偏离常态的学生[3]。上述界定有一定的道理,但研究视角陈旧、研究面单一,在本质上未能抓住问题核心。

笔者认为对高校“问题学生”的诠释应把握住三个关键点:(1)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运行的规律;(2)是否影响自身发展;(3)是否符合高校倡导的主流价值标准和规范要求。

20世纪初,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戏剧中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有学者认为,社会角色理论是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角色理论,是从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研究并揭示个体人社会职能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理论。本文采用奚从清教授的观点,认为社会角色理论是研究个体在互动过程中扮演角色及其活动规律的理论[4]。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问题学生”是在与高等学校中的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所扮演的“大学生角色”与高等学校倡导的主流价值标准和规范准则产生对抗态度和行为的特殊社会群体。

(二)行为失范

“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最早提出来的,主要指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这里所指的行为失范是高校“问题学生”在扮演大学生角色的过程中,与高校倡导的主流价值标准和规范准则发生冲突、对抗的现象。行为失范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越轨行为是可能引起非议或轻微犯罪的行为;违法行为是违反了各种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行为,会遭到执法机构的轻度惩罚;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失范行为,因危害社会触犯刑律而应负刑事责任[5]。一般高校问题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指越轨行为,近年来,种种数据和事件表明,问题学生的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对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作准确的统计难度较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经调查发现:目前,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日益严重,无论是从类型、涉及的领域,还是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性,都有恶化的趋势。

(一)目标模糊型

目标是方向,是前行的动力。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所在。目标模糊型的问题学生,由于在目标设定上,仍处于振动阶段,而振动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上的煎熬,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进而导致一系列的行为失范。在学习上动力不足,产生上课旷课、迟到、早退,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课余生活单调,沉溺于网络等。调查中,有学生倾诉到,“进入大学感觉失去了方向,做什么事都没有劲”;还有的学生坦言:自己经常逃课,觉得学习是负担,读书没有用处,进而上网、打游戏。

(二)价值观缺陷型

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受到网络暴力色情等社会灰暗面的影响比较严重,甚至造成了人性的扭曲。主要表现为:对学校、老师的教育和管理采取盲目的对抗,以顶撞老师、排斥主流价值为荣,性格激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和公共财物,一旦利益与组织目标相冲突时,则不顾集体利益,甚至会演变成破坏性群体。在调查中,有一部分问题学生在回答“对理想的看法”时,表示出了“理想无用论”、“理想实用论”的价值取向,而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如何处理同学或朋友对你的误会”时,有学生表现出了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

(三)心理问题型

现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失范行为已屡见不鲜。心理问题型学生主要表现为: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或心理平衡而不顾一切地做出可能损害到他人利益,也可能伤及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嫉妒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报复心理、抑郁心理、自卑心理、病态心理等等。

三、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角色扮演是社会角色理论的核心。米德就曾把角色扮演作为社会角色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重要内容加以研究。角色扮演作为社会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对角色承担者能否实现角色期望,最终得到社会群体和组织的认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产生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指个体在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不同的角色行为,由于其主客观因素,制约或影响着角色扮演的效果。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正是角色扮演所产生的不同角色行为所致。

(一)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指的是个体由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的变动或更替。高校大学生的角色是由高中生角色转变而来,这个转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并不断影响到角色行为的价值取向。高中生角色的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角色都有不同。在环境因素上,大学生突破了高中生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面上的不足,接受着来自各种诱惑的考验;在文化因素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又有着一定的关系,高考“指挥棒”让高中生使出全身气力迎战高考,而含辛茹苦的父母和辛勤的老师作为鞭策抑或是安慰的话语,告诉高中生们大学的美好与浪漫,然而来到大学,才知道事情却并非如此。角色转换能否顺利进行,还取决于角色心理的成熟程度,在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新、旧角色心理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如,高中生的依赖性较强,而大学生则需要培养良好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旧的高中生角色已退出原来的地位,但是角色原来的心理定型尚未消失,虽然新的大学生角色已占有一定地位,但角色心理尚未成熟,矛盾和冲突便产生了。

要解决角色转换的困难与不适,从而导致的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角色承担者应保持良好心态,迎接角色转换

大学生在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由高中生角色转换为大学生角色所带来的不同,作为个人要理解人的一生会承担多种不同的角色,角色的转换是人生必修课程。大学生要用乐观、宽广的胸怀、愉快的心情迎接角色转换,而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不能简单减压,而将问题与矛盾带到更多独立的大学时期,要让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学生角色的规范和任务。

2.寻求帮助

求助别人、帮助他人或是自己调适心理状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应主动寻求帮助,通过高年级学生、专业心理咨询师等群体或组织的帮助,以达到心理的调适,而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受阻时,可以通过“第三者”来交流、引导,也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进取法

人生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不同的人生阶段会相应承担起不同的社会角色,唤起问题学生的进取心,由外力转变为内力的克服与调适,尽快内化大学生角色的行为规范,用最短时间融入大学生活,扮演好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

(二)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的产物。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许多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角色时,角色内部或是角色之间往往会发生矛盾、对立、抵触和冲突。高校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与学习中,扮演的大学生角色,有来自不同社会群体和组织的角色期望,国家、社会、家庭、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对大学生角色的期望规范都不尽相同,对于大学生自己而言也有其内心的标准,这种激烈的斗争或内心的冲突较量,造成角色当事人的紧张、焦虑。

(三)角色错位

角色错位是一种扭曲了的角色行为,是指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与社会、群体、组织、他人的期待和要求不相符合的行为。从主观上说,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其文化素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生活方式和言行习惯等有很大的关系。拿性格特点来说,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大学生,如没有如愿以偿地扮演好大学生角色,在学校里成绩不理想、活动不突出,又未能得到老师的关注,便会烦恼、困惑,易发展成高校“问题学生”,在行为表现上,会陷入消沉、沮丧,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对学校、老师的管理和教育采取“冷处理”即不关心、不理睬。从客观上说,由于社会、群体、组织和他人对大学生角色的期望也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大学生角色期望过高,被赋予“天之骄子”,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太大;或是见于目前高校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对大学生角色期望过低,偏激地认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造成大学生心理自卑、对抗的心理。这类的问题学生多会采取逃避现实,躲进虚拟世界,在网络空间中寻找释放和认同。

对角色错位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矫正,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在新生入学、政治学习日、主题班会等多渠道、多形式,向大学生明确大学生角色的职责和义务,做到目标清、动力足、发展好。

(四)角色失败

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障碍不仅影响角色扮演的效果,甚至会导致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一种严重的角色失调行为,是角色扮演者由于种种原因使其半途终止或最后退出角色的行为。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后,教育者不仅对失范行为进行正向引导,而且会多措并举力图将问题学生重新拽入正常的轨道,但有时候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角色失败现象日益增多,退学或是被开除学籍。

角色失败的形成往往不是一个原因,作为大学生在扮演大学生角色的时候,面对失败,要敢于面对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失败为成功。也要在思想上认清大学生角色规范的重要性,知道大学生角色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怎么样去做,从而使自己的角色行为合乎角色规范和社会规范的要求。

参与文献:

[1]kenneth shore.教育“问题学生”的策略[M].曹绍炼.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

[3]莱杰·布罗斯纳安.教养[M].蒋立珠,陈瑛.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4]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李立菊.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J].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高中生心理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心理感受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