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曲”与“直”
2012-08-15陈晓卫
陈晓卫,苏 雅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人类聚居环境,它是指包括城市、乡村等在内的各类人类聚集居住的生存环境。现今,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对土地的不断占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极度破坏,人类聚居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以中国北京的故宫为代表的一系列建成环境,其规模的确宏大,然而以昆仑山脉、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为象征的自然之物,成百上千平方公里范围的自然地形、地貌,现代人仍无力将其作“直”。环境决定着感觉,长期身处如此聚居环境之中,人们对于象征着“直”的几何化形态非常敏感,然而却逐渐丧失了对蕴含着自然、生命与变化的“曲”的欣赏与追求,现今规划设计往往是多用丁字尺、三角板,即使是在借助电脑绘图时,仍然是直来直去。使得规划设计范围内的聚居环境总体来看仍以“直”居多,“曲”的很少。殊不知,这种形式表象的背后却蕴藏着文化、生态与价值观导向上的深刻危机。
一、聚居环境建设研究
(一)基本概念
“直”本意为竖状、不弯曲。在聚居环境建设中隐含人工之意;与之相对,“曲”蕴含自然意味。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自古便以曲为美。古典园林中“曲”的自然艺术形态,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亦应曲曲有情。
(二)价值观念上的“曲”与“直”
在规划设计领域,很少人会将“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真理与人类聚居环境与我们的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相联系。任何一项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目标,包括我们所制作的规划设计文本说明,亦体现着我们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哲学。目前人类所处、所需规划的聚居环境对于每个人的感觉,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作用;同样,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又直接受到我们世界观,聚居环境观的左右。
二、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一)难题与误区
当今规划设计领域,在“直”这一思想观念控制下的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过分人工化固执僵硬的构图、对环境生态观及人类根本需求的漠视、缺乏对人文资源环境的思考,使得城市肌理山水格局未能得以延续。功能主义背景之下产生的文化趋同与特色危机等现状,究其原因,在于规划设计及开发建设之前,缺乏对人类聚居环境的影响评价与科学正确的预见。
误区1:自然观念的缺失
现今,一些规划设计毫不顾及自然山水环境,走向了以“直”为代表的人工上的极端,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以河道规划治理为例:其一,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人们往往将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为河流连续体带来了巨大损害,且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丧失水的自然形态的同时也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其二,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根本性解决水资源的蓄留。其三,伐去蜿蜒河流两岸的林木,铲去其自然的野生植物群落,代之以水泥护岸,致使该片区域寸草不生,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
误区2:文化出现"趋同现象"与"特色危机"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文化未能在建设的同时得以延续、发展。在21世纪这个空前城市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外设计师的规划设计被介绍到了国内的同时被生吞活剥的照搬照抄了,欧陆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这种对表皮碎片的盲目复制,肤浅西化,东拼西凑,在带来资源过度浪费的同时,也使得设计逐渐失去了艺术创造的动力与激情。
误区3:何谓真正的绿化
在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生态城市建设运动过于短视和急功好利,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与健康城市的目标,往往南辕北辙。人们直白的认为绿化就是大片大片的城市广场绿地,千篇一律片面追求绿地率,却极大忽视了因地制宜。把有千年种植历史的高产稻田改为国外引进的草坪作为政绩加以推广和宣传;不管当地的气候条件大量引进棕榈树等等,这是对景观设计概念整体性的忽视,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反思当今设计界对环境生态的忽略
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总体来看仍以“直”居多,“曲”的很少。环境决定着感觉,决定着知觉的敏锐程度,这种对象征着自然、生命与变化的“曲”的丧失也就极大地影响到了人们心中发出的对世界上存在的对万事万物的感知,即对环境生态资源应有的重视。在对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之初,如果不开展针对其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如果不在规划决策之前,加以科学合理的认识,在设计建设之中,如果不采取可持续的保护与开发,那么大量物种将会消亡,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三、对策
(一)在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中引入自然观
引申的“曲”即为,与毫不顾及自然山水环境作法相对的,是对人类聚居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时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尊重和合理运用。只有在设计中同具体地形地貌紧密融合,灵活布局才能使得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间相互渗透。对待河流,只有保留其原有自然堤岸曲线,搞好沿岸绿化配置,才可以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达到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节约工程量与基本建设投资的目的。绿色河流廊道,是廊道中最自然的原素,对生态规划起重要作用,还其自然状态,最根本是以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为基础。
(二)因地制宜并延续城市文脉
吴良镛认为:“我国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不同于西方,外国理论不能解决中国的复杂问题。”任何场地都不是白纸,而是包含着深厚的自然、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是一个地区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演变的记录。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每一场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唯一和独特的。认识、顺应、维护和延续这种地域景观应当成为我们重要的设计价值观。城市和地区特色往往根植于其渊源的历史,由此而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城市更易于识别且富有魅力。桂林的环城水系承载了桂林历史的流传,是桂林城历史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城市空间建构的主要资源。杭州西湖以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于一体而呈现出一种清新绮丽、自然和谐和整体景观环境美,这些均得益于对城市历史文化、文脉的延续。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念
正是有着丰富多样性的“曲”及其内涵与偏离人性、单一化的“直”间的较量,才使得以人为本生态观念在规划设计之初得以树立。针对眼下过于短视和急功好利的城市美化运动,我们强调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聚居在该地域上的人类与土地生命系统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来开展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例如:广场设计,不应只是大空间的划分或几条轴线的连接,应当依照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层次,涉及多个空间,使之尽量丰富,其上涵盖的活动内容尽量多样化。以人为本观念下的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时刻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关注整个聚居环境及其演变对于人类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
(四)设计尊重自然
“设计尊重自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设计师们的共鸣,使得设计师们在对美这一形式陶醉的同时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逐渐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用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等等。在聚居环境的规划中,大的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气候需要同步,否则能量耗费将是巨大的。
四、结论
21世纪是强调人、强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强调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代表自然、生命、变化的“曲”,凭借着其与社会同步发展、维护地域历史与文化,适用、经济、生态的深层内涵成就了聚居环境设计的普遍价值观,使得新建设观念指下的规划设计在视觉感受上愈发多元化,其通过将文化物化在景观空间和形态之中,将生态贯穿在战略决策研究之上,以回应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城市—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为人类良好聚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3(05):52-54.
[2]刘滨谊.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J].规划师,1999(02):31-33.
[3]刘滨谊.人聚环境资源评价普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7(02):11-13.
[4]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06):27-29.
[5]王向荣.地域性自然[J].城市环境设计,2009(0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