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时间观与汉英语言差异
2012-08-15陈丽君
陈丽君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中美时间观与汉英语言差异
陈丽君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时间观栖存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其内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差异。从心理时间的角度来说,中国是典型的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美国是将来时间取向的国家。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中美时间观的不同体现在汉英语言中“前”(ahead)与“后”(back)的隐含意义、“老”(old)字的概念、社交称谓形式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时间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深层文化的差异,减少两国跨文化中的失误。
中美时间观;过去时间取向;将来时间取向;汉英语言差异
一、引言
时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感知时间,并逐渐形成稳定的时间观。作为深层文化结构的一部分,时间观深潜在人们思想深处,影响人们感知外界,左右人们的思维,决定人们的言行;反过来,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正如美国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所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1]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不同国家、民族对时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间观念也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某个文化背景下的人容易本能地用自己的时间观与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际,导致文化误解与冲突。随着中美两国交往增多,要避免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产生的交际失误,我们就要了解中美时间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中美时间观的差异,揭示中美时间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以提高两国跨文化活动的有效性。
二、时间观与心理时间取向
时间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对时间逐渐形成了3种认识方式——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时间观。”[2]生物时间观指的是以自然节律为基础的、人自身的时间系统,如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有一个周期。心理时间观是指人们心理上形成的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取向。文化时间观,主要指不同文化的人看待时间和在某个特定文化中使用时间的方式。本文重点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时间观。
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的选择在级序侧重上有所不同,从而在心理上形成 3种不同的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past orientation)、现在时间取向(present orientation)和未来时间取向(future orientation)。”[3]
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通常强调传统和尊重历史。人们通常假定生命是遵从由传统或上帝的意志预先注定轨道的,喜好和过去相关的事物。
现在时间取向的文化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人们不太关心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和将来可能要发生的事,认为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几乎不为明天做打算。
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强调长期和变化。变化通常被认为是必要和有益的,而过去则是过时的、老套的,应当被抛弃。他们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三、中国的过去时间观和美国的将来时间观
中美两国是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他们分别代表两种心理时间观。中国是以过去时间观为主,美国则是以将来时间观为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国人引以为傲,进而厚古薄今,认为历史是决策的指针,是判断正误的标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数,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4]“人之初,性本善”也暗示着一个人很坏也是“后来”才变坏的,而他(她)“过去”是好的。儒家文化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历来也重视传统,注重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所以中国人具有较重的过去时间倾向。在中国人眼里,年龄是时间、经验、资历的印记。当人们在做事情时,通常会考虑这个事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有什么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求静求稳。若年轻人身陷困境,他们倾向于请教长辈,希望通过长辈的人生阅历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未来时间取向是美国人重要的价值观念。美国人很少回顾过去,对将来却充满遐想和期待。无论做什么,他们相信机会人人均等,只要努力奋斗,就可获得成功,未来一定更加美好。他们对目前并不在意,认为现在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为更美好的将来做准备。这种未来时间取向与美国的历史和宗教有关。美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没有过多的传统和经验可以遵循。所以美国人一般不像其它民族那样注重历史与传统。另外,基督教在美国宗教中占主导地位。基督教原罪说认为人本性有罪,回归过去意味着走向罪恶,后退没有出路。[5]受此文化的影响,美国人普遍比较活跃、乐观,喜欢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他们很少崇拜祖宗,觉得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
由于时间观的不同,中美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交际行为,语言表达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四、时间观视角下汉英语言的差异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受文化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6]中美不同时间观在汉英语言上也有所体现。本文将比较两种语言中“前”(ahead)与“后”(back)的隐含意义、“老”(old)字的概念及称谓的形式来探讨中美时间观影响下汉英语言的差异。
(一)“前”(ahead)与“后”(back)的隐含意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表示时间时,“前”指过去的、较早的,“后”则指未来的、较晚的。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第四版),“ahead of”有“further forward in space or time”(在空间或时间上向前、往前、朝前)的意思;“back”有“of or for a past time(以前的,过去的)”的意思。可见两种语言中“前”(ahead)与“后”(back)表时间时,意义是相反的。
中国文化是过去时间取向,人们喜欢追溯历史,习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过去被认为在前面,将来则在背后。所以汉语中“前”字隐含与历史相关的或事情已发生的意思,如:“之前”、“从前”、“以前”、“空前”、“史前”、“前人”、“请看前文”、“前所未有”、“前无古人”等。“后”字则表达将来的或事情发生在将来,如:“之后”、“以后”、“后人”、“后来”、“后发制人”、“后无来者”、“后继有人”、“好戏还在后头”等。
美国文化是将来时间取向,美国人寄希望于将来,喜欢面对着将来看问题,所以将来在前面,过去在背后。为此英语中“ahead”暗含向前的、将来的意思,如:“go ahead”、“ahead of time”、“go ahead to page 200”等。“back”则被用于表示过去的或事情已发生,如“date back”、“go back”、“turn back to page 10”等。
(二)“老”(old)字的概念
中国过去时间观和美国将来时间观还体现在汉英语言中“老”(old)字的概念。
汉语中“老”是年龄、经验和智慧的象征。许多“老”字词语都有此概念,如:“老骥伏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当益壮”、“老马识途”等。另外,有些词语虽不表示年纪大,但表示经验丰富和受人尊敬,如:“老运动员”、“老手”等。
汉语的老化称呼是对长辈、见多识广或有地位的人的尊称,“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指传授知识给学生的人,如今,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称为老师,比如:某方面有经验的人,某行业的专家、名人等。教师被称为“老师”,因为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知识,教师是崇高的职业;非教师被称为“老师”,因为人们在表达对这些人的尊敬。类似的词语还有“老师傅”、“老同志”、“老先生”等。
“老”代表年龄、经验和智慧,与“过去”相关,和中国过去时间观紧密相连。另外,受儒家“孝”的思想影响,中国社会尊老、敬老。在中国,尊重老人,抚养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不尽孝道,抛弃年长亲人的行为将遭到社会谴责。
在美国,情况大不相同。美国家庭更多指夫妻和未成年孩子组成的小家庭,美国老人极少和儿女一起居住。美国人重视儿女及儿女的需要,远远超过重视父母及爷爷奶奶,且美国人在法律上对长辈没有赡养的义务。这和美国将来时间观也有关,美国人关注未来,认为过去并不重要,对老人、老年和“老”字有着消极看法。英语中“老”(“old”)”字是个否定概念,相当于“过时的”、“无用的”和“绝望的”。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不遗余力地避免用“老”(“old”)”字,到了非要用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如“senior”、“aged”、“veteran”、“elder”;用“nursing home”、“elder hostel”and “loneliness industry”代替养老院。
(三)汉英社交称谓形式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社交称谓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汉英语言在社交称谓方面差异显著。汉语中包含姓氏的社交称谓比比皆是,如:老李、李老、孙某、曹伯伯、陈小姐、刘老板、李老师、王经理、肖律师、张教授、周总理、杨将军等,且姓氏几乎都放在称呼最前面。英语中包含姓氏的称谓多数使用于正式或特殊的场合,其他场合以使用名字为主,晚辈对长辈都是直呼其名。
姓名属称谓系统的范畴,是人们运用最普遍的一种称谓形式。汉英中姓和名的位置是相反的。在中国,姓总放在名字前边;而在美国,姓总放在名字后面。
汉英社交称谓形式的不同也反映中美时间观差异。中国是过去时间观,因此崇拜祖先,重视祖先代代相传的姓氏,以显示对祖辈的尊重。另外,中国社会崇尚集体主义,认为个人归属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有责任维护集体的利益,营造和谐的氛围。做事情时会咨询集体成员看法,考虑他人意见。因此,中国人重视家族这个集体,维护家族利益,尊重祖先,并把他们当做智慧的化身。这就是中国人把姓氏放在称谓前的原因。美国是将来时间观,他们注重将来,因此更注重孩子,而不是老人,甚至会忽略过去及代表过去的祖宗。此外,美国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因而宗族观念不深,所以美国人把姓氏放在称谓后面。
五、总结
时间观是无声的语言,栖存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交际行为和言语。其内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差异。伴随国际交往的增加,进一步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与冲突也显得非常必要。从心理时间的角度来说,中国是典型的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中国人珍视历史,喜爱借鉴历史及前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自己行为,并把老人看做是智慧的化身。相反,美国是将来时间取向的国家,美国人着眼将来,认为应时刻向将来看齐,不浪费时间考虑过去。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汉英语言差异体现中美时间观的不同,因而汉英语言中“前”(ahead)与“后”(back)的隐含意义、“老”(old)字的概念、社交称谓形式都有一定差异。对中国人而言,“前”(ahead)代表过去,“后”(back)代表将来,对美国人而言,情况相反。在中国,“老”的概念是有经验、有智慧,在美国,“old”意味着没用的(useless)。此外,汉英社交称谓的形式也不同,中国人喜欢把姓放名字前面以显示对祖先的尊敬,美国人喜好把名放在姓前面以强调个人主义。
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时间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两国深层文化的差异,这能进一步减少两国跨文化中的失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比较的是代表中美两国主流文化的时间观念,并不排除例外现象的存在。另外,时间观念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稳定,但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世界各民族、各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价值观念和态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时间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事情。
[1] Edward T. Hal1.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Anchor Books,1973.
[2] 马兰德罗. 非言语交流[M].孟小平,等,译.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 L.A.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4] 汪爱荣. 文化视角下中西时间观念的差异[J]. 青海社会科学,2011,3.
[5] 唐智霞.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5.
[6]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H0
A
1008-7427(2012)04-0100-02
201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