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2-08-15周燕
周 燕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新世纪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周 燕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我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简陋、容量不足、高水平实训教师短缺,深入探讨势在必行。在借鉴英、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模式的经验基础上,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观,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的机制和机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找准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建立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制度。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无形成完善的体系,还没有把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已实施的工学结合的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性因素,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实训基地设备简陋、容量不足、高水平实训教师短缺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一、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作,高职学生在职业院校接受 必要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实训教育的同时,又在企业中通过多种实习方式形成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1]。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是能做到“一元”、“多样”、“多赢”。“一元”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多样”指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应该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此外,区域性对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上应体现区域性发展要求,适应当地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订单式”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横向对比研究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德国称之为“双元制”,在英国称为“现代学徒制度”,在美国称“合作教育”,日本为“产学合作”,新加坡为“教学工厂”,澳大利亚则为“TAFE”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意义就是实现了高校、企业、行业多个结合。
1.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谓“双元制”,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是一种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培养模式。在德国的“双元制”中,学生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院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院是学生,接受的培训时间在企业为70%,职业学院30%[2]。
2.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
英国“现代学徒制度”,整个学徒期一般持续4~5年。第一年,学徒工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去学习。在以后的几年中,培训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学徒工可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带薪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也可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阶段性脱产学习”的部分课程,学徒工完成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
3.美国的“合作教育”
1906年,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推出一项新的教育计划:一个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这种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方式在美国效果显著。统计数字表明,97%的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63%的毕业生说,他们就业的机会确实比别的毕业生多,而且日后的职业大多是原实习单位提供的;约占合作教育项目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的人从事了令人羡慕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4.日本的“产学合作”
日本采取的“产学合作”形式对于办学资金设备不足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好方法。首先,日本高校和企业实行人员互聘制度。日本产业界聘请高校的专家、教授到企业去为其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讲课,传授有关理论和技能,或者聘请他们担任企业研发部门的顾问。另一方面,日本高校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从产业界招聘教师。采取积极灵活的措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日本1985年认定教师资格的《大学设置标准》规定大学教授和副教授的资格可以录用企业的优秀人才,只要他们在专业领域被认为具有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者就可被聘为兼职讲师及客座教授[3]。其次,日本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场地。由于高校的设备、设施条件有限,在教学中很难上好专业实际操作课。实行产学合作后,一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实践的机会。实习的学生有的也事先选好研究课题,到自己所喜欢的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将来的就业作准备。
5.新加坡“教学工厂”和澳大利亚“TAFE”
新加坡“教学工厂”和澳大利亚“TAFE”是以“学院办学为主,企业参与”的培养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创造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到实际知识和专业技能。澳大利亚的“TAFE”培养模式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大部分职业培训都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2]。
三、发达国家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观
1) 高职学生的培养必须同生产紧密结合,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我国的高职学生培养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学生在企业得到充分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直接掌握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这样可以减少培训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直接能走上岗位工作。
2) 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指导。一方面,企业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及设施设备,能使学生更早地接近新技术工艺和新设备材料;另外企业参与高职的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让学生学习紧缺的、现实的生产技术知识,在日后实际生产实践中,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
2.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的机制和机构
1) 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或校企合作办公室。高职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公室应由校领导和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学校、企业之间的沟通,促进产学研合作。首先, 合作办公室可以负责牵头社会知名企业与学院签订合作办学、订单培养等合作项目,促进学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4]。其次,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一套便于工学结合操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权力下放。学校教务处从小事和琐事中解脱出来,让学院或系拥有更多的教务管理权力,提高管理效率,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选择恰当的工学结合形式,而学校的教务处只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
2) 建立学生参加实习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学生在完成一段时间的实习后,要求写出详细的实习工作总结, 并由企业对该学生的表现出具鉴定意见。学生回校后,院系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做出综合评价,给出考核成绩。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1)高校多方面政策扶持,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高职院校可以从制定合理的教师企业实践工作量计算法,职称评定要求与企业实践挂钩,给与教师适当经济补助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教师定期走入企业,才能了解本专业的实务操作流程、工序、商品价格、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前沿的技术工艺等,这实际就是教师备课和再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积累丰富的行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2)组建一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高职学生是未来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而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对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谓“双师”即:具有“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师。建设“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不仅要注重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培养,也应借鉴日本高校“产学合作”,不拘一格降人才,聘请行业的“专业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确保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主要担任实务技能和实训等课程的教学。另外,也可仿效日本的一些高校为解决师资不足和知识老化的问题,设置了某些特别课程,邀请产业界具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到学校临时讲课。我国的高职若重视邀请行业专家里手定期来校讲课交流,并形成相应的体制,能促进他们能把生产第一线的最新学术和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传授给高职师生,促进知识技术的及时更新。
4.加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好校内实训室或基地。校内实训室或基地要以“项目为驱动”,根据典型教学任务设计实训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生产环境,把教学环境职场化,把工作过程流程化。学生可以在走上职场之前,掌握实际需要知识和技能。
2)拓展和建立牢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必须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否则工学结合就是纸上谈兵。高职每个专业必须争取三个以上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这对企业和学生是双赢互利的。对学生而言,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可提前完成角色的转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习目标性强;对企业而言,也储备了合适的人才和熟手。另外,高职院校与校外实训基地要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要不断的维护和加强建设,避免流于形式。
5.找准高职院校、企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1)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岗位工作职责具体化、制度化。高职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要顺利开展,要特别重视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在美国,这些人也被称为项目协调人。他们不但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情况,而且熟悉社会上用人的情况,与公司、企业等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学校的合作教育项目靠这些人统筹安排和协调组织。
高职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外要肩负起代表学校与企业联系、谈判和合作基地的签约、拓展和落实校企合作教育项目的任务;对内,他们是学生的顾问和辅导员,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爱好、专业能力和人才劳动力市场需求,选择未来的职业,安排他们去相关的企业岗位实习。向学生介绍工作单位具体要求,讲清实习的目的和任务,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实习顺利地进行。定期去企业随访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征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意见,也是他们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所有这些岗位职责都必须具体化,明确化,形成相关的制度。
2)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学习课程,学制和学习时间灵活机动。 鉴于澳大利亚“TAFE”模式的经验,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可由学院与企业专家领导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等设置,授予各院系较大的自主权;同时,学制和学习时间也可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最大的便利。
3)建立“产、学”一体的科研体制。借鉴日本的“产学合作”,产业界和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可进行产学合作。企业是开发研究的主力,而高职为企业输送人才并提供基础性的科研成果[3]。首先,高职可接受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其次,实行高职与企业的共同研究制度。把企业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请到高职,作为客座研究员与高职的教师一起做课题,做研究。
总之,高职教育肩负着新世纪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这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实行校企合作是必然的途径。另外,校企合作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高职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借鉴英、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模式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发扬创新精神,尝试多种合作形式,建立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人才培养制度。
[1] 肖鸿晶,黄小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11,(5).
[2] 张晓东.关于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4).
[3] 廖宗明.试论日本高校的“产学合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1).
[4] 韩奇生.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12).
G71
A
1008-7427(2012)04-0008-02
2012-02-12
省级立项课题“第三期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515。
作者系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