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本科编导人才素质教育
2012-08-15乔新玉
乔新玉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本科编导人才素质教育
乔新玉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媒介融合对编导本科生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编导人才素质的融合,即编导跨越采编播传统界限的能力和编导跨越媒体形态工作的技能。本文深入分析媒介融合对编导本科生素质的影响,试图从理论素质构造、操作技能素质培养和实践素质打造三个方面,建立起培养具备融合素质的编导本科生的模式。
媒介融合;素质教育;编导;技能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指的是以发展人才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从这一层面看,素质教育对于大学本科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科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国家人才需求,契合中高端就业市场诉求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是应试教育所难以达成的。素质教育对人才个性的发展极为关注,编导本科生将来所从事的创意产业对创意者本身的个性特色的创新也具有极高的要求。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正在产生广泛影响的现象和趋势,正在改变着编导就业市场的格局,对编导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需求。媒介融合影响下的影视技术日新月异,理念、设备和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编导人才的本科教育应当对数字时代的媒介融合趋势做出及时的回应和调整,以便能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数字时代的编导人才素质的融合诉求
1.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作为一种人们津津乐道的时代趋势,直到“世纪并购案”发生之前,并不为一般大众所熟知。2000年 1月10日,当时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与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媒体内容产品提供商之一“时代华纳”合并。2000年左右,人类正在经历首次网络经济泡沫,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对新媒介的未来发展给予厚望,对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之间的融合抱以极大希望。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并购被解读为新世纪媒介融合大张旗鼓的开始。2009年12月,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解体,回归到10年前各自经营的状态。业界和学界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解体的解读,与10年前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并购时完全不同,几乎无人将之视为媒介融合趋势的偃旗息鼓,反之,只是视其为媒体经营失败的个案。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解体后的今天,媒介融合仍然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影响。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媒介融合的概念仍然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看法。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戈登,从类型划分的角度对媒介融合的外延范围进行了厘清。戈登总结了人们对“媒介融合”一词使用的情况,将媒介融合划分为五种类型:所有权融合、战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信息表达融合。也就是说,人们所谈到的媒介融合现象皆可以被这五种类型划定的疆域所涵盖。
2.媒体对从业者素质的融合要求
这五种类型的划分,可以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进行二次归类,即组织层面的融合和个体层面的融合:所有权融合、战略性融合和结构性融合指称的是媒体组织层面的行为;信息采集融合和信息表达融合指称的是媒体从业者层面的行为。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个体层面的融合是组织层面融合的结果和必然诉求。组织层面的融合需要个体的推动和技能支持。
媒介融合在我国如火如荼,无论是报网融合、手机报还是卫星电视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我国学界和业界的专家似乎对组织层面的融合更加津津乐道,对个体层面的融合则有些视而不见。与此同时,媒体内容的供应者近年来对编导本科人才培养似乎颇有怨言,认为毕业后的人才尚需企业和媒体的雕琢才能够胜任实际工作。这反映了就业市场在时间轴线上对本科院校提供的编导人才素质的需要发生了改变。企业或媒体对编导人才的融合需求随着数字时代的演进,变得越来越迫切。欧美在编导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厂制度”起,就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愈行愈远。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背景的媒介融合,使得欧美的影视人才出现了与专业化相对应的“全能化”趋势。
这一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全能化趋势,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全能化人才培养稍有出入。西方媒体人才培养在达到专业化极致状态后的全能化素质诉求,是人才专业化对媒介融合的适应和调整,因此这一语境下的媒体人才素质“全能化”的核心仍然是以高度“专业化”为内核。这一判断可以促使培养编导人才的本科院校在“全媒体”、“自媒体”时代,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培养理念和模式。从宏观角度解读个体层面的媒介融合,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市场对从业者跨越采编播传统界限的素质的渴望,对从业者跨越媒体形态的工作技能的渴望。
二、编导本科生的融合素质教育
1.理论素质构造:专业理念和个性特色的发展
素质教育在本科层次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综合素质、专业理念和人才个性特色的培养。具体到编导的本科生教育现状,相关院校和教师应当注重在理论教育中加强人才的专业理念和个性特色培养。1999年后传媒院系和专业在数量上快速拓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影响加深,编导人才的培养愈加受到传媒院系的重视。由于与文学院系的学缘关系密切,我国编导人才的培养在综合素质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匹配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编导人才的素质教育在媒介融合这一时代背景下,接下来应当注重对学生专业理念和个性特色的打造。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传媒院系应当继续坚定“杂”的理念,以便培养通晓我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特色的人才。
在专业理念的培养方面,相关传媒院系应当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①职业道德、法规和人文理念;②中国戏剧、古希腊戏剧和西欧戏剧;③中西影视历史、影像、文本、流派和批评方法;④影视试听语言的内部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异同;⑤导演技巧与方法。专业理念培养从抽象意义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专业水准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在编导人才的个性特色方面,本科教育应当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达能力。学校应当注重加强编导人才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中被视为人才的一种重要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编导行业属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意味着从业者的日常工作必须以大量的新鲜创意作为素材,因此岗位要求人才在创意方面能够形成一定的快速生产模式。联想能力是编导人才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创新的重要手段,传媒院系应当在本科教育中促使学生形成通过联想形成创新的熟练模式。
2.操作技能素质的培养
从本科层次的艺术类教育理念看,编导人才经过四年学习后的动手操作能力极为重要。由于社会宏观层面的就业结构问题,编导专业的本科生就业近年来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非编导专业人才对编导就业市场空间的挤压、事业性质传媒的编导人才的饱和等等。如果冷静地厘清事实的现象与本质,我们会看到,诸多编导本科生的就业难题可以归结为操作技能的欠缺。编导人才的操作技能从广义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微型剧本的写作和改编能力、摄像能力、数字图片的处理和合成能力、非线性编辑能力和后期制作能力。
上个世纪2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大制片厂制度”对世界各国的影视制作模式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的美国这一制度早被视为非法垄断行为的前提下,许多国家仍然将建立本国影视作品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希望寄托于“大制片厂制度”。这一努力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愈加困难,因为今天的众多影视制作依赖的是“外包”制度。实际上,今天各国最终呈现出来的影视试听作品,常常是数家专业公司协力合作的结果,例如《蜀山传》的“血海”效果是由数家美国、新西兰和香港的特技公司历经1年时间共同完成的。电视的内容生产,较之电影或许不甚精致,但是在欧美国家仍然有众多外包公司的身影。编导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应当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编导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后,应当拥有一个开放性的技能结构素质,既能够从事一般性的影视制作,也能够为企业高度专业水准的技能要求提供一个“高可塑度”的“可能性空间”。出于软件使用的连续性和可拓展性考虑,编导本科生在软件技能方面可以倾向于 Adobe系列产品的学习:Photoshop、Premiere、AE和Audition等等。对于学习能力特别强,爱好栏目包装的同学,应当鼓励他们课外的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学习3D MAX和Combustion等等软件的操作。在摄影摄像方面,相关院系和教师应当鼓励全体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入门级DV的使用,监督和鼓励爱好摄影摄像的同学熟练使用专业摄像机。
3.实践素质的打造
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与“用”的契合。编导的本科生教育应当从素质教育的这一理念出发,努力践行学以致用的追求。
首先,建立假期实习制度。相关传媒院系可以将假期的实习与学分绑定,例如规定学生每学年必修的2个学分需要从暑期实践中获取。传媒院系还可建立相应的评判标准,辅之以相应的奖惩激励制度。对于实习成果突出的同学进行书面或口头的鼓励,并给予其作品公开展览的机会,以鼓励学生专业水准和个性特色的建立与暑期实习制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其次,建立定期和非定期的作品展览活动。编导作为艺术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艺术主张表达的学习,应当鼓励学校建立展览室以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由于编导作品常常是以视音频为最终样态,有条件的院系可以在学校设置公开的大屏幕,上映学生的优秀视音频作品。
最后,建立第四学年专职实习制度。大学本科的第四年可以安排为学生集中实习的时间,因为编导专业人才的素质一方面高度依赖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高度依赖与特定岗位的结合。将理论素质和操作素质的培养集中到大学的前三年,可以使得学生于大学第四年在社会岗位上检验、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素质。
[1]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
[2] 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叶福军,潘瑞芳,张帆.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新闻界,2009,(4).
[4] 林三芳.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使用者信息需求变化探讨[J].新闻界,2011,(2).
[5] 乔新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2011,(2).
Quality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Broadcast Programming Students in the Setting of Media Convergence
QIAO Xin-yu
Media convergence raises a new claim for undergraduate broadcast programming students: the quality convergence of broadcast programming talents, which means,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do broadcasting, editing and programming, and master cross-media work.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edia convergence on undergraduate broadcast programming students,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 quality convergence mode from theoretic competence construction, operant skill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skills building aspects.
media convergence; quality education; broadcast programming; skill
G420
A
1008-7427(2012)03-0122-02
201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