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教学中零件尺寸的控制方法
2012-08-15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王 勇
襄阳市三十九中 胡莹莹
1 保证精度的原则
数控加工要求工序尽可能集中,常常粗、精加工在一次装夹下完成,为了减少热变形和切削力引起的变形对工件的形状精度、位置精度、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应将粗、精加工分开进行。对既有内表面(内型、腔),又有外表面需加工的零件,安排加工工序时,应先进行内外表面的粗加工,后进行内外表面的精加工。切不可将零件上一部分表面(外表面或内表面)加工完毕后,再加工其它表面(内表面或外表面)。以保证工件的表面质量要求。同时,对一些箱体零件,为保证孔的加工精度,应先加工表面而后加工孔。遵循保证精度的原则,实际上就是以零件的精度为依据来划分数控加工的工序。
2 数控加工误差的组成
数控加工误差是由编程误差 、机床误差 、定位误差、对刀误差等误差综合形成。
3 常用的尺寸控制方法
3.1 修改刀补值保证尺寸精度
由于第一次对刀误差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工件误差超出工件公差,不能满足加工要求时,可通过修改刀补使工件达到要求尺寸,保证径向尺寸方法如下:
(1)绝对坐标输入法。根据“大减小,小加大”的原则,在刀补001~004处修改。如用2号切断刀切槽时工件尺寸大了0.1mm,而002处刀补显示是X3.8,则可输入X3.7,减少2号刀补。
(2)相对坐标法。如上例,002刀补处输入U-0.1,亦可收到同样的效果。
同理,对于轴向尺寸的控制亦如此类推。如用1号外圆刀加工某处轴段,尺寸长了0.1mm,可在001刀补处输入 W0.1。
3.2 半精加工消除丝杆间隙影响保证尺寸精度
对于大部分数控车床来说,使用较长时间后,由于丝杆间隙的影响,加工出的工件尺寸经常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这时,我们可在粗加工之后,进行一次半精加工消除丝杆间隙的影响。如用1号刀G71粗加工外圆之后,可在001刀补处输入U0.3,调用G70精车一次,停车测量后,再在001刀补处输入U-0.3,再次调用G70精车一次。经过此番半精车,消除了丝杆间隙的影响,保证了尺寸精度的稳定。
3.3 程序编制保证尺寸精度
(1)绝对编程保证尺寸精度。编程有绝对编程和相对编程。相对编程是指在加工轮廓曲线上,各线段的终点位置以该线段起点为坐标原点而确定的坐标系。也就是说,相对编程的坐标原点经常在变换,连续位移时必然产生累积误差,绝对编程是在加工的全过程中,均有相对统一的基准点,即坐标原点,故累积误差较相对编程小。数控车削工件时,工件径向尺寸的精度一般比轴向尺寸精度高,故在编写程序时,径向尺寸最好采用绝对编程,考虑到加工及编写程序的方便,轴向尺寸常采用相对编程,但对于重要的轴向尺寸,最好采用绝对编程。
(2)数值换算保证尺寸精度。很多情况下,图样上的尺寸基准与编程所需的尺寸基准不一致,故应先将图样上的基准尺寸换算为编程坐标系中的尺寸。
4 修改程序和刀补控制尺寸
数控加工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一种现象:程序自动运行后,停车测量,发现工件尺寸达不到要求,尺寸变化无规律。如用1号外圆刀加工工件,经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后停车测量,各轴段径向尺寸如下:Φ30.06mm、Φ23.03mm及Φ16.02mm。对此,应采用修改程序和刀补的方法进行补救,方法如下:
(1)修改程序。原程序中的X30不变,X23改为X23.03,X16改为X16.04,这样一来,各轴段均有超出名义尺寸的统一公差0.06mm(30.06、23.06、16.06)。(2)改刀补。在1号刀刀补001处输入U-0.06。经过上述程序和刀补双管齐下的修改后,再调用精车程序,工件尺寸一般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数控车削加工是基于数控程序的自动化加工方式,实际加工中,操作者只有具备较强的程序指令运用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技能,方能编制出高质量的加工程序,加工出高质量的工件。
教学实践表明,这些尺寸控制方法简便、实用、有效,能满足数控车技能考证和工业生产的精度要求。
[1]全国高级技工学校数控类专业教材: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广数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