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及现状分析
2012-08-15胡雪松
胡雪松
(厦门华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传统美德,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有意义活动。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建立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宗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探索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思路和实施方法,认真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以“立足校内,服务社会”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活动,加强同学对“提高自我,回报社会”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精神的培养,使广大同学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在地方的影响力。
一、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美誉度[1]
1.加强队伍建设,为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1.1 扩大学生参与面,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扎实的工作态度、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专业高校志愿者活动队伍, 是发展我国群众事业和青年志愿活动事业的有力保障。因此完善其组织招募机制,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高校志愿者活动队伍,是志愿者事业发展的基础。学校在构建志愿服务队时,应将志愿服务队构建成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班级团支部志愿者服务支队、党支部志愿服务队、专业志愿服务队、阳光成长计划成员志愿服务队的体系,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志愿队伍,相互交流、补充、协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以全面开展。
1.2 完善队伍培训体系。首先对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进行培训,使志愿者正确认识自己角色定位、责任、义务和权力,更正确地认识所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志愿精神,增强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其次通过理论授课、模拟实验、拓展训练等形式对青年志愿者进行理论技能培训,如专业理论培训,综合素质拓展等,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以此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
2.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化、品牌化建设,做好“精品志愿服务”项目
2.1 志愿服务的基地化建设。为推动青年大学生志愿活动走向社会,落实到基层,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志愿者活动的强大合力,学校在校内外建立固定的服务基地,规范服务内容,保证服务对象,以实现青年志愿者的示范功能、辐射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所在单位通过签订协议、挂牌授旗等形式与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在街道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公交运营公司、贫困欠发达地区小学等。
2.2 打造品牌,树立精品志愿服务。在基地化建设的同时,志愿者服务团队应倾力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因为有了品牌,青年大学生志愿活动就能更好地对外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认识、熟悉、理解志愿者,进一步扩大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树立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良好形象,激励更多志愿者投身到志愿者行列中。我院青年志愿者团队依托专业特色,建立并开展突出学院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具体如下:
3.健全考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2]
高校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上,应坚持“六个原则:即“自愿参与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动态调整原则、针对指导原则、持续延展原则、评价激励原则”。
为体现活动效果和价值,必须对活动进行评估与奖励,从而激发志愿者的活动热情,使志愿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促进高校志愿者活动事业长久的开展。在评价激励方面,通过制定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包括服务记录、总结、服务反馈,把个人参加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对其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此外,学校应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和志愿精神的弘扬,推动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志愿者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二、突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五个结合”,推动学生工作相关方面的协调发展
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着短、平、快的特点,缺乏精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另外重形式,轻内容;重宣传,轻实效;重开头,轻结尾等弊端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克服这些弊端,在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坚持推进“五个结合”,在保证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并以此推进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相关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
1.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展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渠道
应根据学校每年社会实践立项安排,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时间上连贯起来,建立“服务学习”专项立项,使志愿服务在内容上和活动形式上统筹起来,发挥二者综合效能的作用,不同的社会实践项目,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服务社会去渠道,激发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同时也给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科创奠定基础
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活动应注重结合学院自身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服务队伍的专业优势,加强培训环节,巩固和扩大活动服务基地,提高服务水平,凸现团队整体力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化志愿服务。而这些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可作为学生参加学生科技创新的“练兵活动”之一,极大地提升了志愿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为后期组织参加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3.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做好后勤服务保障,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青年志愿者活动应注重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学院的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志愿服务,使得学校各项课外文化活动的品味得到了升华,志愿服务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更好的提升了活动的层次感,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4.与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相结合,活跃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加强了党团基层组织建设
在高校各学院党总支应不断推进基层党支部和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分队建设,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基层团干、党员能力的培养,提高基层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此来带动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也通过志愿服务提升党组织在社会的影响力,体现党组织的先进性。
5.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加强了我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着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有着不少薄弱环节。鉴于此,我院通过大力开展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一方面,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广大学生从中可以实现知行统一、培养健康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为服务社会作准备。另一方面,我院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我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凸显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有利于大学生更多更快地了解社会、洞悉国情。再次,学院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推进了我院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教育的作用。
当前,高校志愿者活动总体开展良好,但在一些方面还需继续努力[3]:
1.需更好协调志愿者的热情与现实志愿者活动。在所有志愿者活动中,我们立足学校,服务社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真正体现大学生知识水平的高层次志愿服务还需更多,以使志愿者的热情与现实志愿者活动达到一个平衡点。
2.活动需向更高层次提升。很多活动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精神需更多宣传,只有足够的宣传,才能使志愿服务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志愿服务精神、从而推动全校文明校园建设、继而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目前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还停留在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等,但可能考核体系还需再完善。在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上面,当前主要体现在微观层次的激励,如自我价值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后期如果能设立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奖励基金,给予青年志愿者精神与物质的奖励,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将激发当代大学生更多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
4.需更好的保障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常运作资金及完善骨干培训。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运行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与社会的支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主要场所是校园,学校应积极为其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和人员上的配备,关心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的情况,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们出谋划策,在人员培训、项目设计与管理、资金管理与运行等各方面提供建议与物质帮助,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各种便利,为志愿者的成长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另外,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社会上的资助。
总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且意义深远的工作,我们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在活动的方式上,要开拓创新,不断拓展活动的阵地和形式;在活动内容上,要在原有基础之上,积极开拓适合当代青年需求的内容,使志愿者活动能够出新、出彩;在活动的考核上,要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力求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在高校的事业改革、和谐发展、校园稳定中迸发出广泛而持久的效益。
[1]谢盈.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管理[J].消费导刊,2007,(12).
[2]戴卫义,闪茜菁.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3]桑运川.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