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客家武术流变及特征研究*

2012-08-15张赐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连城闽西龙岩

谢 亮,张赐东

(龙岩学院 体育系,福建 龙岩 364000)

1 概念界定

关于客家武术概念的界定,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家武术概念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一,区域范畴,是指客家人生活的区域;二,习练对象主要为客家人.基于以上研究,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将“客家武术”界定为:客家武术是指在客家人生活和居住地域传衍的武术拳种,其内涵包括直接源自客家先民所创所传的武术拳种,外延包括由非客家人所创,流传到客家人生活地域,并被客家人所习练,受客家文化、习俗等所影响而具有客家武术特征的武术拳种.

2 闽西客家武术的源起

闽西地域是福建省客家人群较早的迁徙和居住地,故而有“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客家祖地”之称.客家武术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洗礼,集客家先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于一体,在不断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相互交融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武术文化现象,浓缩了客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重要因子.

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南迁主要集中在唐、宋年代.闽西地域历来以山多、地势险要而著称,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也被视为“易守难攻”的重要军事基地,故而该地域也是兵家喜争之地.闽西客家先民们居住于此,经常会受到来自战争的困扰,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预防战争带来的额外负担.同时,山高林密的地域又是才狼虎豹时常出没之地,客家先民们必须掌握一些地域野兽袭击的本领,显然,客家武术是在这样艰辛的生活环境之中不断孕育而生的.宗族械斗也是闽西客家武术缘起的重要因素之一,闽西自古山多耕地少的社会现状使得闽西客家人士不得不为了获得必要的生存生活资源而与邻近的居民发生械斗.为了取得胜利,他们不得不习练一些击杀本领,同时在不断的械斗过程中,闽西客家武术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土壤,而且在一招一式的实战中更增强了其实战技击功能.另外,反压迫的民族斗争也是闽西客家武术缘起的重要诱因之一,闽西客家先民们在同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的同时,也塑造了其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热爱种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也赋予了他们艰巨的历史使命.在客家人士受到压迫,受到威胁时,他们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同敌人做顽强的斗争,在古代兵器严重不足的情景下,武术自然成为他们反抗压迫,维护民族正义的重要武器.如清朝时期兴起的反清复明组织中就有许多闽西客家武术人士,像巫必达所创的连城巫家拳就是对南少林反清复明武术的衍承.

3 闽西客家武术的流变

3.1 闽西客家武术在古代的发展

闽西地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战争,也涌现了许多武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清两朝,闽西地区共有武进士62人,武举人608人.可谓是闽西客家武术人才济济.在这些闽西客家武术人士中,主要以习练连城拳、五梅拳和五兽拳为之最,这三种拳种在闽西地域不仅影响巨大,而且脉络较为清晰可辨.

闽西客家连城拳为福建八大拳种之一.该拳源至宋端拱年间,连城隔田村黄氏第三代九四郎借送县巡检回河南故乡之机,在河南开封少室山学习少林拳法数年,淳化三年返乡传授族人.清顺治十七年,连城拳师黄思焕经商浙东,结识宗人黄百家、黄征南等人,磋商拳技,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连城拳.清朝中期,经黄观杰删改,套路更加精炼,并创建“兴武社”,规定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天川胜会”,即连城拳检阅日.连城拳流传于连城、上杭、长汀、龙岩、清流、宁化、永安、三明、明溪、沙县一带,民国初,流传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

五梅拳,又名梅花桩八法拳.据“五梅拳拳谱”记载:清道光年间,福建上杭庐丰乡的“炉脚庵”来了一流离女尼,将五梅拳传其义子黄宝善(后更名黄宝林).黄将师傅所传内容进行了加工整理,写出了《五梅拳拳谱详解》,使五梅拳更加完善.现在有些五梅拳社为了纪念黄宝林,遂将拳社命名为“宝林厂”.福建兰溪乡黄潭村人龚荣煌13岁跟从黄宝林学拳,后继承师业,主传五梅拳.他的足迹遍及广东梅县、蕉岭和福建武平等地,为五梅拳的推广、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兽拳源为清光绪年间徐秀环所创.徐秀环将龙拳中之龙、虎、鹤、蛇、猴五兽动作,分别演化编成套路.其拳法要求头正、顶平、颌收、含胸、拔背、直腰、卸膊、敛臂、收腹、提裆,柔中带刚,劲力饱满.此拳主要流传于龙岩县城郊.

3.2 闽西客家武术在近现代的发展

民国时期,武术在各地流行,不少拳师设馆授徒.北伐战争期间,龙岩、永定、上杭的革命创设“拳术馆”(也有称“国术馆”、“铁血团”),传授武术,培养武装暴动骨干.1937年元月,龙岩林柏炎从上海精武馆学艺返岩,创办“龙岩精武体育会”.林又开设国术班,也兼任太极拳教练.1940年赴新加坡,继续从事武术活动,成为著名拳师.龙岩精武体育会因此停办,其徒郑景湘在龙岩另设馆研艺.

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各县先后建立武术协会,开展活动.1958年,长汀周飞鹏在省武术观摩大会上获比赛奖第一名、表演奖第二名,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表演奖.“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被歪曲为“传播封建迷信的工具”,遭受错误的批判,各地终止活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武术重享声誉,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本区经过数年的努力,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大量宝贵资料.连城、上杭和龙岩分别整理出连城拳、五梅拳和五兽拳的拳谱,均被编入省体委编的《拳械录》中.各地武术运动再度兴起,既有民间武术馆,又有地、县(市)少年业余体校武术班.1982年4月,地区武术代表队参加省在永安举行的武术观摩表演赛,获男乙组团体冠军.队员黄秉忠获男乙组个人全能冠军,传统拳和对练第一名.1986年5月,郭迈文获得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长器械盘龙棍)金狮奖.1987年,林贤明参加福建省闽南金三角武术散打邀请赛,获48公斤级第一名.

4 闽西客家武术特征

4.1 融贯南北武术之特长

闽西客家武术人士的先辈们诸多都是来自中原地带的迁徙民众,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域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而且也将中原地域的武术引入闽西.中原地域平原广阔,武术多以大开大合为主,腿法较多,空间移动范围较大,以长拳、少林拳术类著称.但是,闽西客家人居住的地域多见于山林,一些斗争不仅时常发生在空间较为有限的地域或田埂等,所以客家先民由北方带来的以大起大落为主的武术,有的时候很难发挥其价值,所以闽西客家先民们不得不吸收闽省固有武术,将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富有南北武术所长,不仅具有嵩山少林拳流派的精华,更有南方众家拳法的专长的闽西客家武术.

4.2 发劲贯串一气,身法灵活相济

客家人身体相对比较短小精悍,这就决定了其动作身法上的灵活性,发劲的贯串性.连城拳在演练中的发劲动作要求在两足,劲在腰间,发于腰,催于肩,顺于肘,达于手.利用足的蹬顶、腰的拧转、肩的前送发劲.要求腰腿身手的劲力贯串一气,不可松懈,要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在运动中,连城拳的身法亦讲究吞吐浮沉,左右闪躲.做到头似波浪,腰似杨柳,眼随手动,身步灵活,刚柔并济,认为浮则巧,柔则绵、刚则脆,必须象猿猴般那样灵敏快捷,吞吐自如.

4.3 练习内容丰富多样,练功方法独树一帜

独特的客家文化背景,使连城拳的练习内容逐渐的多样化;独特的客家地域条件和生活方式,使连城拳的练功方法别具一格.其习练内容主要有单钩、双钩、花钩、捆手、七拳、单提、四门拳、心安拳、老花拳等,在闽西客家武术器械的使用上,常以棍见多,同时兼有刀、铁尺、勾连枪、锏、双剑、盾牌、大刀等不同器械,就连平时日常所用板凳、扁担、锄头、镰刀等工具也时常登上武术技击舞台.对练套路则有对练拳、对练棍、棍对耙、棍对勾连枪、棍对大刀、棍对凳、棍对盾牌,勾连枪对山字耙、空手对双刀、空手对耙等.[4]闽西客家连城拳不仅练功方法十分独特,而且简单易行;像练砍、切、削等掌法时用上了土坡、米、沙,让练习者更容易体会动作的力点,举武石的不同级别可以明显看出练习者的进步情况等.

5 结语

闽西客家武术始于古代的保家卫国斗争之中,历经千余年的大浪淘沙,已成为南派武术的重要一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在保家卫国的无数次斗争中,造就了闽西客家武术的融贯南北武术之特长,发劲贯串一气、身法灵活相济,练习内容丰富多样、练功方法独树一帜等重要特征.当前,在十二五文化大发展及海西建设的积极指引和号召之下,理应深入挖掘先人们所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使之技术体系及蕴含的理念得以更好的传承,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1]龙岩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龙岩地区志[M].上海:上海人市民出版社,1992.

[2]林荫生.福建武术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54.

[3]刘伟凌.记福建七大拳种之一连城拳[J].海峡体育期刊,2009.

[4]曾桓辉.客家武术传播与发展刍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2):113.

[5]伍天慧 谭兆风.粤东客家武术特点形成的缘由[J].体育学刊,2005,12(2):65.

[6]张赐东 李志军,等.客家文化对客家民间武术传播发展的影响[J].成人体育教育学刊,2010,26(5):3.

猜你喜欢

连城闽西龙岩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连城拳 传习千年 远播海外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GPON技术在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WORDS AND CHINESE ONES IN TRANSLATION
和猫狗一起做游戏
闽西红军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