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看、民居建筑内在精神与意境的融合——传统 现代 后现代民居建筑精神与意境比较*

2012-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后现代民居共生

白 婧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1 追求内在生态审美精神的融合

传统、现代、后现代民居各有着内在不同的生态审美精神,其精神经历了从疏离到寻求统一的过程.传统农业文明时代人们生产上自给自足,生活上追求四世同堂、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境界,思想上追求自然山水的审美情怀,精神上以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生态与审美天然和谐为最高理想状态,具体的城市建造活动在整体生态与视觉审美上有着内在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自给自足的精神领域逐渐被工业化、大规模挖掘式的建筑形势所打破,许多小丘被夷为平地,许多村庄旧貌换新颜,更多地城市被扩建出来,道路平整,交通发达,高楼林立,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最突出的景象.但是城市越多其内在精神的断裂感更强,像江南晚报一篇文章所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座乡村、一个地域丢失传统与历史,相当于一个人丢失记忆与经历,会产生一段难以填补的失忆的空白,最终成为一个无以弥补的历史断层”,这样一种评议也符合现代人的精神实际.现代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断层,现代社会工业化、机械化的发展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的生态关系;这一切都对人的精神生态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由于这种伤害是潜移默化的,隐含在剧烈变革的建筑内部,因此既不易被人察觉,也无法清晰地显现出来.但是我们必须保持一种时代的清醒,来弥合我们对于传统以及历史的背叛.正像已故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说:“我们要对历史保持清醒的记忆”.我们要找寻传统合理化的发展延续方式,要实现整个建筑生态的全面可协调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找到一种更符合时代前进要求的建筑范式.后现代建筑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伴随着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声讨和批判声而来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现代的后面有双重含义:现代主义的继续与超越.后现代显示出强大的包容性和整体特性,后现代主义建筑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不同地域流派相互聚集兼收并蓄而成的,谈到这些流派相互之间并不是完全没有摩擦,但都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下获得了内在精神的统一.像新历史主义建筑美学注重将经典的审美惯性和民族的审美习性以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特有的生态审美性都挖掘出来,用来校正现代主义对历史以及传统居住景象所造成的破坏;新人本主义关注建筑与人内在精神生态的关系;有机主义关注生物和生态平衡的关系;绿色建筑美学、生态建筑美学强调用生态科学、绿色建筑技术以及生态美学视点关注建筑整体的生态等等,都对建筑整体生态比较关注,对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区化等关系的处理也显出开放的心态,表现出对单一文化及思维方式的超越与变革,它融合各种技术与各门学科优势,用于科学规划与实践,也使其对于复杂局面的应对能力更强,这些都将对客观生态与生态审美精神的融合,以及整体栖居景象全面协调和改观有帮助.

2 注意民居整体意境的融合

传统民居整体空间图式清晰,空间协调感强,建筑装饰与院落美化形式多种多样,总体遵循自然审美、人地相称的建造原则,使建筑群落组合显出整饬和谐的一面,在具体的建造中又应用到体宜因借、因地制宜的方法,塑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体现出合理性的变化.传统民居是匠人与主人共同意旨结合的产物,其中自然融入了不少精神元素与文化要素,具体又以园林生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院落内外充满了“诗情画意”,自然审美韵味极强.传统民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审美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建筑内外的精神统一、有机协调,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传统民居经过历史长期的积累与发展,许多文化意境渐渐被融化到建筑内部,具体装饰也有了象征意味,整体图式丰富.由于与地域生态联系紧密,整个建造切合地区实际以及整体地理环境,传统民居的整体地区风貌也比较突出,而其间的种种建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彼此映衬,又进一步增强了其审美效果.传统民居由内而外散发着自然韵味,内部装饰、外部空间设置、院落的审美塑造都成为其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民居这种种优良特性,塑造出的整体艺术风格,成为世人不可多得地宝贵财富.

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有过多方面的批判,主要对其风格单一、反历史、反传统、只重技术忽略艺术、破坏了整体地区风格的问题谈得比较多.但是有一点,我们并不能忽略,那就是它也有自己内在的文化逻辑,它追求世界的大同,全球化的建筑意境,但是由于许多本土化的不适应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终究使其显出力不从心地一面.现代主义建筑有其自身的优点,它也是从传统到后现代过渡地一个必要与必须的环节,它对于立面空间与建筑高度的探索,都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建筑世界,它不但提高了我们的视线,也为我们寻找更加合理的生活空间提供了一些路径.它所怀的大众化梦想,是想考虑更多地人的居住公平问题,本意也都是好的,但是过于商品化的操作方式,过于模式化、机械化地建造方式,都将其美好地意图扼杀.它以一种国际文化取代历史、民族、地域的多样文化,也是其最根本的弊病之一,因此以“多元化”取代“单一化”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

后现代建筑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世界的,后现代建筑将多样化视为根本原则,同时又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它深入思索全球化与地区化、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审美等方面的关系,努力寻找可协调的方式,它还建立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系统哲学,即生态哲学.它将历史与文化的各种因素,都纳入其中,找寻最适宜的建构方式.它强调建筑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共生性,以及可持续性,它用新的思维方式取代以往单一、断裂化的思维方式,并以生态审美化的理念统领着时代建筑的发展,这将为民居整体生态的建设带来新的转机.

3 实现整体生态审美思维方式的变革

要实现后现代民居精神与意境的融合,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下面几种思维方式值得参考:

3.1 系统整体性思维

系统整体性思维,要求建筑从设计到实施每一步都照顾整体关联性,要系统整体地考虑自然与社会环境、功能与形式、设计与评估、建筑与管理等因素对建筑形成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建筑实施后对这些因素的反作用,即把建筑建设看作是一种系统工程,强调内部各种因素的系统、整体互动,以期达到最合适的效果,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件可随意、盲目、胡乱建设的试验品.从大的方面来说,建筑的系统整体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将建筑系统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地球生物圈中能量材料流动的一个环节”;“建筑系统与周围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之间存在着随时间、空间维度变化的相互作用”;“建筑自身设计及其对周围环境系统的影响,受到地球资源有限性的制约等等.”

3.2 有机协调思想

关于建筑的有机协调思想,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是其代表,他认为建筑应从属于自然环境,建筑应如植物一样,仿佛从地里长出一样,成为大自然的和谐因素,显示出对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视,这一点对民居的自然精神建设有启示性.197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定的《内罗毕宣言》谈到:“应特别注意对新建筑物制定规章并加以控制,以确保该建筑物能与历史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和环境协调一致”,是对环境整体机理有机协调性的重视,对于新建民居与周围历史群落的协调性处理也有提示作用.

3.3 连续性思维

延续这一脉络,1977年《马丘比宪章》提出:“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意即每一座建筑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它需要同其它单元进行对话,从而完整其自身的形象”,强调自然与建筑、空间和空间之间的连续性,显示了对建筑个体、群体以及环境之间的连续性的重视.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建筑群落的组合关系以及环境内在的关联,以群体的整体风貌的树立来完成个体最终的形象,将对我们深入思考民居建筑空间组织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联有帮助.

3.4 共生思想

“共生思想”是指“人与自然的共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其核心在于互为依托地生存,互为促进地相生,相长.”1987年出版的《共生的思想》一书,作者黑川纪章将人与自然的共生、建筑与自然的共生作为主要内容.在文章《作为第二自然的建筑》中,作者长谷川逸子明确指出建筑不应该被视为一种人工化产物,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态的自然.他还谈到要重新思考过去的建筑,要让“这些建筑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人类与大自然共生,把人类和建筑视为大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看得出对大地景观思想的深刻认识.共生思想提醒人们重新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建筑和谐共生的栖居景象,要重视地域,重视传统中生态理想做法,使各种时代建筑都能够协调共生.

3.5 可持续发展思想

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81年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两份报告,明确地使用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作了明确界定,其中谈到:“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一点可看出对建筑以及建筑行为后续发展性、客观以及文化资源可持续性的重视,这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向前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

以上所说种种生态审美思维融合了生态学、美学、环境学、设计学、规划学等多种学科的优点和长处,表现出对建筑全过程地整体协调建构的关注,和对人与自然、大地景观关系协调处理的关照,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有机性、包容性、人文性等特性,符合民居生态审美化塑造的趋势,可为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照.

[1]许力.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黄丹麾.生态建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后现代民居共生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90后现代病症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