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中心主义视阈下的翻译归化与异化问题研究

2012-08-15裴仁焕

关键词:源语中心主义归化

裴仁焕

(吉林师范大学a.博达学院;b.外国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民族中心主义在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归化与异化翻译在译者立场选取中主导着文化传播的方向性。不同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民族、地理、时间及经历等。对文化差异性的忽视将会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也不利于文化和信息的准确传播。在民族中心主义视域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均可应对跨文化交际间的屏障,但难以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对其翻译译作的影响,导致一方文化向另一方文化的入侵、渗透。以译者本身对两种文化的了解为前提,创造两种文化间拥有共性且可被双方文化的读者群体所接受的第三方文化,是减少民族中心主义对翻译以及文化交际的影响的关键所在。

一、归化和异化的理论依据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所以翻译的实体对象是语言,其根本目的为对语言承载下的文化和信息进行传播。同时,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手段、一个过程。不同的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民族、地理、时间以及经历等。对文化差异性的忽视将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同时对于文化和信息的准确传播有着消极影响。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取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问题。其争论源自于翻译理论家莱尔马赫(Schleiemache)在其《论翻译的不同方法》中提出的译者在翻译活动时只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一是使读者靠向作者;二是使作者靠向读者。这两种策略被翻译界定义为“异化(alienating)” 与“归化(naturalizing)”。韦努蒂(Venuti)基于莱尔马赫的概念,将其发展为“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归化翻译(domestication)”。[1]并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给归化(domestication)作了如下定义:“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文化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语文化”[1];而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2]。从本质而言,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讨论的是译者在翻译时立场的选取。归化翻译策略是以译入语文化为先导,翻译时尽量使译文靠近译入语文化读者,翻译过程中优先采用译文读者熟识或者习惯的表达方法,对原文的表达形式存在一定的修改;异化翻译策略是以源语文化为根本,翻译时尽量使译文靠向原文作者,翻译过程中优先吸收原文语言特色及表达方式,尽可能地保留与传递原文的语言特点及内容。

狭隘地看待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这种态度选取并不可取,二者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积极的影响。然而无论归化或是异化策略的采用,都受到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二、民族中心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狭义地民族中心主义翻译观是:以本民族的文化来改造其他文化,不了解或不想了解其他现实世界与本民族文化有多么不同。在翻译中表现为处处按照目的语文化来塑造译文的形象或选定词句,把不适合于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因素统统剔除在外,译法上多采用归化法。[3]广义地理解为任意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即在言语中或语言实践中透露出对任一民族的一种内心偏好。因此,民族中心主义是以某个种族为中心的一种话语权力或心理倾向。

奈达把语言文化的特征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4]无论译者或是原作者都有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人类虽有共性,但在进行语言实践中却因自身文化的不同而有着其语言与思维的个性。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进行翻译活动,其必然受到自身本文化与外文化的双重干扰,其译文对于文化的传播指向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很多学者如奈达、傅雷以及钱钟书等,主张采用归化策略,侧重考虑读者群体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所作译文用译入语文化的表现形式表达,消除翻译痕迹旨在译文本土化并使译文尽量向读者靠近。这种翻译策略对于消除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中存在的“空档”,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有着其积极的作用,可以保证原文中源语信息的准确传递与被接收。但一味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翻译活动,实为过分倚重本民族文化视角,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虽然可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但源语文化因为被译者本土化然后进行传递,原文中可能隐含在源语文本层次下的所指层次含义将被直接以译入语文化中对应的所指层次所需要被承载的文本所替代,读者虽可以有效并快速地接收原文表达的信息,但无形中丧失了接触源语文化特色项的机会。因此,部分甚至大量的源语以及原作者的文化项、表达形式及风格等在传递过程中被归化翻译策略下的译文所屏蔽。比如,A:“Are you alone here?”B:“I’ve been saving myself for you.”译文1:A:“你一个人在这?”B:“我在这已经为你保留我自己。”译文2:A:“你自己?”B:“我一直在等你。”译文一采用直接翻译文本信息的异化直译策略,读者虽然可以完全明白其译文的字面含义,但对于“保留我自己”会产生疑问与不解。译文二侧重翻译原文的所指层次,直接将原文以译入语文化习惯以及读者群体熟识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读者可以简单快速地接收原文表达的信息,同时不会产生歧义与不解。看似译文二优于译文一,但如果译文读者只是一味地阅读译文二这种表达形式,将永远不会真正接触原文的表达特点与语言形式。本质上,源语文化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译文二这种翻译策略的作用下将直接被其屏蔽。

一些学者如韦努蒂、鲁迅与瞿秋白等人,主张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侧重考虑保留原文中源语文化的表达特点,使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原文承载的源语文化,旨在让译文读者向原文作者靠近。这翻译策略下产生的译文在两种文化交际时,可能会因为译文的翻译痕迹较重以及原文表达形式与译入语表达习惯有差异,从而降低读者对原文信息的接收效率,需要译文读者进行二次思考与理解,进而得到原文信息。但在接触过的源语文化项重复出现时,因为译文读者已经对此进行过思考甚至已经对此文化项形成习惯理解方式,因此该文化项不再影响读者的理解效率。在接受信息效率方面,异化策略可以产生一劳永逸的效果,同时保证源语文化尽可能多地向译入语文化群体传播。以对英语中的“jeep”一词翻译为例,直接采取异化直译法将其根据读音译成“吉普”。汉语言文化读者对“吉普”一词本身并不理解,但结合图片或生活中“吉普”所对应的实物可以清楚明白,“吉普”是一类车型的名称,而“吉普”一词也作为外来语被当作汉语本文化语言使用。同时,一味地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活动有着导致源语文化向译入语文化侵略的可能。比如对英语问候语“Hello”的翻译,可译成“你好”或者“哈喽”。如果长期采用异化策略译文“哈喽”在译入语文化群体中使用,“哈喽”会因为长期使用导致译入语文化群体成员对此约定俗成,成为代替汉语文化本土问候语“你好”的用法。类似实例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比皆是。

三、翻译者立场选择

民族中心主义是广泛存在并不可完全避免的。而民族中心主义对于翻译者立场选择的干扰,决定了译入语读者对于原文所承载的原始信息的接受效果,同时也影响着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传播的指向性。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倚重本民族或者自身文化及喜好,其所作译文就有着强烈的本民族中心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过度保护,对源语文化的过度归化意译,从而导致本民族文化闭塞无法与外来文化交流,阻碍跨文化交际。也存在着因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过度偏爱与自豪,在对源语文化项进行翻译时根据本民族文化对其文化意的推断进行译作,从而导致错译。译者如果过分倚重源语文化而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所作译文带着明显的民族中心主义痕迹,因对源语文化的过度倚重而对其过度宣扬,从而导致本民族文化的被侵略甚至在长期如此的情况下弱化本民族文化,进而导致本民族文化成为弱势文化、边缘文化。

四、结论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首先要意识到民族中心主义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其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立场选择的影响。单一地倚重译入语文化或者源语文化都将导致译者漏译、错译及过译,甚至致使在交际中一方文化向另一方文化倾斜。在翻译者立场选择时,首先应充分理解翻译的本质,加强对双语文化的学习以及在翻译中对于文化项的敏感性,在还原原文信息的要求下必须对源语与译入语两方文化都有着准确广泛的理解,在翻译立场选择时不过分倚重某一方文化,尽可能地保证原文所承载的信息、表达风格、文化项等被准确、完整地传递,尽可能地将译文放置在一个既可以被译入语文化群体接受,同时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文所承载的源语文化特点与表达方式,通过这种翻译活动促进文化健康地传播,加强文化间平等地交流。

[1]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Pairs Gallinard Pariis,1995.

[2]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 St Jerome,1997.

[3]方梦之.译学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猜你喜欢

源语中心主义归化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