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在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引领作用

2012-08-15赵学通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

赵学通

(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2.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论大学在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引领作用

赵学通1,2

(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2.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传播主流文化是大学最基本的任务,在文化传播中,引领作用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大学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崇高的自觉精神、永恒的先进追求和坚强的主导能力。大学实现文化传播引领作用必须选择的有效途径是催生培养“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团队,提升大学的文化协调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的社会文化服务水平。社会主义的大学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发挥引领作用,是由大学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要求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大学;传播;主流文化;引领作用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更加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大学都以传播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为己任,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大学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自然成为传播中国主流文化的领头羊和主角,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一、引领作用是大学传播主流文化的重要职能

(一)传播主流文化是大学最基本的任务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传播主流文化无疑是大学的基本任务。

“文化”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是有差异的。在中国古代典籍《易·贲卦》的《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句,“人文”指诗书礼乐、人伦道德,“化成”则指教化,这里蕴含了“文化”的基本内涵,即文治教化。此后,汉代刘向、晋人束皙、南齐的王融都谈到文化,与现代所说的“文化”尚有一定差距。新文化运动之后,梁启超、梁漱溟等人对“文化”概念提出了不同观点,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毛泽东明确指出了文化的本质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主流文化是文化的流向和代表,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主要影响的文化。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在各种文化互相激荡和意识形态互相交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高度的大众认同感和强大的融合力。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大学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任务。

(二)引领作用是大学传播文化最重要的职能

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和人际交往等。人们通过这些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获得互知、了解和认同。在众多的文化传播方式中,只有教育是最有效、最广泛、最持续的。进一步说,在主流文化传播中,大学是最自觉、最主动、最自信、最领先的,这是由大学本身的性质所要求的。大学自从诞生以来,就始终肩负着引领文化的神圣职责。无论是古代的太学、书院,还是现代的大学,无论是文化发展的顺畅时期还是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大学始终站在风口浪尖,高擎着引领的大旗。“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近百年的历史证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引领作用都始终是大学传播文化的最重要的职能。

二、发挥引领作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大学要发挥传播文化引领作用,必须具有崇高的自觉精神、永恒的先进追求和坚强的主导能力。

(一)崇高的自觉精神是大学发挥文化传播引领作用的首要条件

一是自觉地进行思想启蒙,充当号手,唤醒民众,高擎大旗,引领发展。自觉是指个体发自内心的自我醒悟,是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和长远的整体目标,有坚定的信仰追求和鲜明的原则立场的综合体现。大学的自觉精神集中表现在知识分子思想启蒙,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贡献上。近代以来,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大学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引领。从北京大学发起的“五四”运动到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传承创新,从辛亥革命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传统学术文化体系的确立到现代中国文化的交流等,无不发端于大学的校园。大学拥有集群的文化精英,他们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心胸、敏锐的时代感悟、灵动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和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正是有了这样一批自觉意识极强的知识分子,才支撑起了一批卓越大学,引领了一个时代潮流,推动了历史前进。在民主革命时期,因为有了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北京大学才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摇篮。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启蒙大众,传播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一个崭新时代。文革结束后,在当代中国重大的社会转折时期,因为有了南京大学的胡福明和中央党校的孙长江这样一批普通而自觉的播火者,历史又把大学推到思想启蒙的前沿阵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重要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廓清了当时思想理论界迷雾,引发了一场思想革命,推动了社会转型,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二是自觉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文化,维护祖国的文化安全。中华五千年的泱泱文明,得以传承保护发展,大学知识分子功在魁首。鲁迅、章太炎、辜鸿铭、王国维、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冯友兰、林语堂等无数的知识分子自觉自愿,艰辛努力,薪火相传,为保护发展祖国灿烂文化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维护祖国文化安全,大学知识分子率先奔走呼号。国际上,一些国家极力想把人类优秀的文化资源据为己有。日、韩等国相继抢夺优秀的华夏文明,已经威胁到了祖国文化安全。有关资料表明,日本抢注同仁堂,韩国抢注中秋节、元宵节、七夕节等。中国“少林功夫”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也被外国抢注为游戏商标。在国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遗址和文物被毁,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重大问题。在大学知识分子坚持不懈地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保护和文化交流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正在向世界文化高峰攀登。

三是自觉地吸纳外来文化,丰富灿烂的祖国文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3]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恢宏博大、绵延不绝正是开放包容的结果。大学知识分子积极从事文化选择和翻译工作,从《资本论》到《进化论》,从《蒙娜丽莎》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产品纷纷介绍给国人,打开中国了解世界的一扇扇窗户。鲁迅、傅雷、朱自清、闻一多、冰心、季羡林,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一群先行的拓荒者,为文化交流默默无闻地奉献,把中国引向了广阔的世界。

(二)永恒的先进追求是大学发挥文化传播引领作用的必要条件

先进性是大学文化价值意识的突出体现,是发挥引领作用的必要条件。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4]大学的特性决定了自身必须站立在学术最前沿,占据思想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俯视全球,统领时代。就世界范围而言,文化的制高点就是顺乎时代潮流、合乎历史规律、反映全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先进文化。要想占领文化制高点,大学就必须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是先进追求表现在大学传播文化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的历史。在服务祖国人民、服务现代化建设方面,大学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共同创造西南联大的辉煌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吴晗、曹禺等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茅以升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在救亡图存、富国强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北大、人民大学等一批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和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取得了辉煌成就。“两弹一星”、三峡截流、“载人航天”等重大成就,无不凝聚大学知识分子的心血和汗水。现在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大学知识分子成为主体,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是先进追求表现在大学传播文化要面向世界,服务于全人类。大学必须用全球化的思维来规划文化传播,要用全球化的要求承担国际义务,把祖国优秀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推向世界,服务全人类。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高等教育面对的培养对象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而是国际社会的公民,培养的是世界市场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文化传播已经不仅仅影响本国的社会发展,而且影响到了世界的和平发展。要面向世界,服务全人类,就必须主动做好留学生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工作。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292 611人,来自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不含台、港、澳地区)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留学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的文化使者,也是持续不断、日益膨大的国际文化传播群体。与此同时,大学要主动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抢占国际教育市场。这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中国大学势在必行,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2011年纽约大学和华东师大合作在上海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此前,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院校已在中国本土落地。毫无疑问,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另外,从文化传播角度看,中国高校在境外设立办学分支机构,则更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先发展。目前,我国已有数十家高校在境外办学,涉及到工商、汉语言文学、中医、中药、法律等专业。除了公办高校外,民办高校也纷纷试水海外办学。西安翻译学院,于2008年1月与加拿大博学学院签定了教育合作项目,中国民办高校在境外合作办学中走出了一条新路,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中国大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服务全人类。

三是文化先进追求表现在大学要高瞻远瞩,面向未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剧烈,各国在高等教育角逐上先行一步。2006年,美国专门成立了“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并由教育部颁布了《领导力的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南》政策性报告。同时,德国提出了“卓越计划”,日本提出了“21世纪的研生院计划”,韩国启动了“智慧韩国21工程”,发达国家都把高等教育作为助推国家发展的引擎加以强化。中国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传承中创新。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基础上传承、创新、发展的。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以礼敬自豪的态度来对待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丰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精神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经过革命者的提炼,都迁衍上升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文艺的“双百”方针是出于传统文化而又发展了传统文化,体现了充满活力的时代特征。

充分借鉴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为我所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大学拥有与世界对话的广阔平台,拥有对外文化交流的丰富渠道,拥有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交峰的宽松环境。中国大学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优长方面,有条件、有能力、有义务走在社会的前列。按照“洋为中用”原则,采用“拿来主义”方法,积极主动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中国大学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够拥有未来。

及时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其新鲜养分,引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创举。伟大的实践必定产生伟大的文化,这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丰富了中国文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来源于当时的文化与革命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解决了文艺迫切需要解决的民族性和大众化问题,推动革命文艺健康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文艺家和不朽的作品,奠定了革命文艺的思想基础,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只有根植于伟大的实践,才能赢得文化的未来。

(三)坚强的主导能力是大学发挥文化传播引领作用的关键条件

文化主导性是大学传播主流文化的鲜明特征,坚强的主导能力是大学发挥文化传播引领作用的关键条件。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应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2005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公约》。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单边主义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抵制文化霸权,就必须旗帜鲜明的发展传播中国文化,文化主导成为中国大学的历史责任。

一是唱响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引导和谐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的形成,人们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和文化追求呈现多样性、复杂化的态势。我们应该看到,13亿中国人尽管在理想、信仰、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方面存在差异,但还有许多方面可以找到共同点,这就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和立足点。因此,大学必须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我们要利用大学自身的优势,在课堂内外、学术组织、讲坛论坛等一切场合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前,全国有2 700多所大学,3 100多万名大学生,他们连接着千家万户和整个社会,是大学发挥文化主导的生力军。胡锦涛指出:“始终高扬引导中国社会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才能努力地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对我国社会的渗透和侵蚀。”[5]这正是中国大学的历史责任。

二是坚守主心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丰富人类文明。世界各族人民创造了众多优秀文明。“在人类历史近6 000年里,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现在,全世界约有63种宗教,192个国家,292个民族,6 700多种语言”。[6]这些不同的文明和优秀的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十分珍惜并善于借鉴,来丰富中国文化。但是,各种文化中也不乏腐朽的、没落的、反人类的垃圾文化。面对各种思潮、各种文化的交融交锋,大学必须拔冗见沉,坚守自信。在大学里,所有的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只能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主心骨去引领。江泽民说:“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包括理论、新闻、出版、报刊、小说、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7]在文化传播交流中,不迷失方向,不丢失自我,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这是大学传播主流文化必须坚守的主心骨。

三是主导文化创新,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传递中国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利用大学人才优势和传播资源,提升推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韵味的优秀文化产品,为中国大众和世界各族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十年前,美国的影视业就已经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与汽车工业产值相当。美国“薯片”“芯片”“大片”三片风行世界,不仅仅赚到美元,还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显示美国的文化霸权。有资料显示,“美国目前已控制了世界70%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8]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演艺影视制作、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数字电影、网络视频、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产业迅速崛起,人民群众得到了一定实惠。但是对外文化贸易差距却没有根本改变,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跟不上时代要求。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数值达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国产影片涉外销售总值超过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到2010年1∶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产品规格小、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大学应该责无旁贷地致力于对中国文化产品发展方向的主导引领,要用全球眼光和世界思维,整合全社会资源,齐心协力对全社会的文化产品进行选择、甄别、加工、提升,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大众,走向世界摇旗呐喊、闯路先行。

三、实现大学文化传播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

文化传播复杂多样,大学如何选择有效途径,在文化传播中实现引领主导作用,成为迫在眉睫,必须破解的发展难题。

(一)催生培养“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团队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首先因为她拥有大师和大师生存的土壤,有了土壤才会有大师。有了大师,才会有领军人物团队,才会人才辈出,永领风骚。

一是大学要营造有利于大师产生、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之所以独占鳌头,就是因为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北大延揽人才,培养大师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温良的环境。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为中华民族培养保护了一大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在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专家、学者、教授和大师。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为民族振兴和解放、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文明和进步,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在延安创办了“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年4月10日,毛泽东在鲁艺成立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在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鲁艺的教育方针是: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专门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一大批领导人和学术元魁都成为鲁艺的良师益友。正是因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召唤和鲁艺宽松温厚的办学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一批批名人大师和青年才俊奔向鲁艺,为鲁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毛泽东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是中央领导集体与延安鲁艺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篇不朽的著作,指明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辉煌时代。一个平等、祥和、坦诚、互信而又充满创造活力的大鲁艺至今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环境造就人才,环境决定发展。2006年6月,中山大学44岁的年轻教授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彻底证明了国际数学界关注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记者采访朱熹平时,他深深地感叹到学校给予的“免考核”特殊政策为他的潜心研究创造了条件。尽管他几乎五年里没有任何学术成果,但是他与其他一批具有创造潜力的包括文化学者、教授在内的专家能受到学校“特殊照顾”,免受论文指标和年度考核的干扰,何愁大师不能脱颖而出!

事实证明,大学只有营造鼓励人们干事创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知识、技术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催生、培养出大师和领军人物。

二是大学要不拘一格延揽和培养人才,催生文化发展领军人物。回溯历史,北大、清华正是因为不拘一格延揽人才,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茅盾、马寅初、陈寅恪、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华罗庚、冼星海、辜鸿铭、林语堂、闻一多等像一颗颗熣灿的明星至今闪耀在中国文化的天空,为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延安鲁艺发表演讲时说:“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具有远大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在延安鲁艺,艾青、何其芳、陈荒煤、齐燕铭、张庚、吕骥、周立波、王朝闻、严文井、王大化、华君武、孙梨等领军人物,为培养无产阶级文艺战士,沤心沥血,在中国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个崭新的领域。在延安的七年半中,鲁艺开办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专业,培养685人,造就出了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秦兆阳等一大批无产阶级的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和记者,他们是鲁艺的骄子,是无产阶级文化闯将,书写了中国文化的辉煌。

延揽人才和培养人才是大学打造文化领军团队的两个重要抓手。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十余年,中国文学艺术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高峰。为了培养学者型的文学艺术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的要求,各个大学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纷纷举办各种文学艺术培训班和“作家班”。一大批具有社会实践经验和生活感悟、致力于文学艺术事业的中青年人才纷纷走进大学校园,系统接受文学艺术的理论与技巧培训。从中国思维到世界眼光,大学的培养和熏陶为他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正是他们的领军作用,才迎来了当代文学艺术的春天。他们的创作成果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起到引领作用。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没有大师就没有大学的引领作用,没有引领作用,大学也就失去了生命。

(二)提升大学的文化协调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协调创新是发展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文化协调创新能力是教育、科技、文化有机结合,共同创新的能力,是大学传播主流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基础平台。

一是要提高文化传播内容的协同创新能力,只有内容与时俱进,传播才能起到引领作用。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创新能力。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要求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的新模式和新机制,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拔尖人才,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中国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四库全书、二十四史、现代文化的丰硕成果都是大学传承整理推介的内容。中国幅员辽阔,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拥有不可移动的文物40多万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56万个项目,收集到珍贵实物和资料达26万多件。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六批2 351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三批1 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前,全国拥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共41处,总数居世界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得到保护,命名了三批1 488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人。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大学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与社会合作,协同创新,才能得到保护、整理、提升和创新。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人需要大学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培养、提高,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在中国文化传承创新中,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舞台广阔,前景辉煌。没有先进内容的文化是空壳文化,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就生长不出鲜艳的时代文化之花。

二是要提升文化传播手段的协同创新能力,只有手段与时俱进,传播才能独领风骚。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电子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熙攘攘的人群交融在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8]这幅水墨动画是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的杰作,是大学走向文化协同创新的号角。

大学拥有雄厚的技术资源,有资源互补、协同作战的优势。利用交叉学科,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是实现文化传播引领的关键环节。回顾文化传播的历史,文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苍颉造字,“天雨粟,鬼神泣”,有了文字,中华文明就得到了延续。有了毕升,有了活字印刷,中华文明在传承发扬光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步。20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光电网络时代后,由于汉字输入手段一度落后,曾经制约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北大教授王选率领北大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团队,历经十余年艰苦奋斗,研究完成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插上了翅膀。王选被誉为当代毕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赞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中,北大方正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持续创新,协同创新,努力推动中国信息技术的进步,成为“中国创造”扬威世界的先锋之一。清华同方以科教兴国为已任,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基础,利用各种资源协同创新,创立了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四大产业,成为IT行业的领军团队之一。百度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彦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他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创办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为人们以最简捷的方式获取信息,找到所求提供了条件,把中国文化用最便捷的方式推向国人,推向世界。“百度”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和韩国之外,全球仅有的4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腾讯主要创办人马化腾被誉为“QQ之父”,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电子系计算机专业。他利用各种资源,协同创新,自主开发了网上中文ICQ服务,成为全国在线人数最多的中文ICQ服务商。目前QQ在国内外,拥有注册用户9.348亿,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即时通迅工具。QQ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李彦宏、马化腾等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创新革命的领军先锋。大学只有促进科技与文化完美融合,才能引领中国文化传播再创辉煌。

(三)提升大学的社会文化服务水平

大学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教育大众化、学习全民化的今天,大学必须走出围墙,走向广大的社会。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是要围绕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设置专业、建设学科。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群众,教育人民。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服务人民、走向世界。

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和历史研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探索文学艺术发展规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和三下乡,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科学研究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等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要繁荣发展现代化传媒技术和新兴产业,探索设置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和动漫、网络影视制作等新兴产业,要抢占先机,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服务引导能力,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和促进人们精神文化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中国大学一定要面向社会设置专业,面向世界培养人才,把中国观念通过文化产品输向世界。

二是围绕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和效益,突出办学特色。各个大学由于不同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这是由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决定的,是符合大学办学规律的。但是也勿庸讳言,这几年,中国大学的雷同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大学个性正在消融,严重制约了大学的发展,更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引领。要落实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和“2011计划”,只有彰显办学特色,避免大学同质化,才能提升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效益。

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建立学术研究组织,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从理论上进行探索,从思想上进行疏导,从应用上进行解读,从实践上进行指导,发挥大学的精神引领作用。

要立足于办学特色,依托自身学术资源优势,服务公共文化事业。目前我国共有3 020个博物馆、2 884个图书馆、3 264个文化馆(群艺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实效。加强区域文化研究,传承、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途径,把大学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与区域文化发展联系起来,支撑起祖国文化发展的广阔天空。

要立足于全球思维和世界眼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节”“相约北京”“中外文化聚焦”以及中法、中俄文化交流都成为大型文化品牌。我国还在海外设立了9个中国文化中心、322个孔子学院等。大学要利用对外文化交流的广阔渠道,发挥熟悉对外文化交流规则的优势,加强文化的输出和吸纳,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把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吸纳进来,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

胡锦涛说:“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胡锦涛同志精辟地阐明了文化创新要求和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的大学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发挥引领作用,是由大学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要求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辅导读本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

[5]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200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298.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8]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4.

[9]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光明日报,2011-10-15.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责任编辑、校对:王岩云

Study on the Leading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ransmission

Zhao Xuetong

Spreading mainstream culture is the basic task of University.In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the leading ro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University.In order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universities must have such basic conditions as noble consciousness,the eternal pursuit and strong leading ability.The effective ways universities should choose are cultivating leader group,promoting the capability of culture innovation and enhancing the standard of social culture service.Socialist university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ainstream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universities and requir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at's more,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aw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transmission;mainstream culture;leading role

G112

A

1673-1573(2012)03-0105-07

2012-05-28

赵学通(1963-),男,河南巩义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德育和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
文化与人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