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论

2012-08-15王岩云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选题期刊转型

王岩云

(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论

王岩云

(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以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知识生产方式转型以及媒体生态转型为背景考量,期刊编辑应突破常规,主动转型。具体而言,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的基本路向包括:从来料加工型到找米下锅型,从小处着手型到大处着眼型,从工作型到职业型,从审稿改稿型到策划组稿型,从文稿汇集型到思想挖掘型转变等。

期刊编辑;编辑使命;策划;职业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转型”成了当下的一个主题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在转型,期刊也在转型。期刊建设的重心应在于期刊竞争力的提升,而提升期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期刊人的综合实力。作为办刊人的期刊编辑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在迷惘和挣扎中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的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中,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体现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无疑构成了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的大背景。

(一)社会文化的转型: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共生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文化消费日渐强劲,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自觉建设先进文化,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逐步增强,社会文化呈现出从大一统的一元独尊到多元共生的格局。文化领域发生了多种形态的文化转型,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还有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等多个层面或侧面的文化转型[1]。文化转型不仅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且要求承载传播文化职能的期刊和负责期刊运营的编辑人员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转型调整。

(二)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从学科构建型到问题导向型

在经济、技术和生产条件的急剧改变过程中,传统理念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的认知方式以及科学、社会和文化知识生产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通常是在某一学科结构下推进,倡导“纯学术”、“纯知识”、“纯理论”,主张知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知识的进步,知识生产者应“为了科研而科研”。而现代知识生产的视野不在限于某一学科背景,对知识生产对象的认知趋于开放,主张知识生产的目的应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传统的以理论独尊、试验性科学、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被新知识生产范式所取代。[2]新范式下的知识生产呈现如下特征:(1)强调知识生产的情境化;(2)以应用问题为导向,采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方式进行知识生产,这无疑有利于不断消解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模式下所形成的学科界限和壁垒;(3)强调知识生产参与者的多样性,即不同的参与者围绕某一“应用语境”确定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进而在互动中促进知识生产;(4)倡导和践行为了社会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知识生产,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趋于敏捷、灵活和多样。[3]期刊编辑是知识生产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其所承担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必须密切关注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并备有应对之策。

(三)媒体生态的转型: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新媒体不时涌现,媒体形态日趋多元化。同时,媒体承载的内容、传播的渠道、发挥的功能等也都在调整变化整合。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一个全新的谓之“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应运而生。就媒体的发展阶段而言,当今已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期刊作为知识生产成果发布与展示的载体,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则对于期刊和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的基本路向

在转型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时此景,如果依然只是埋头苦干(编辑人员非常具有这种精神),而无视周遭的变化,必将落伍于时代。当代中国期刊编辑不能止于迷惘与挣扎,而应在坚守本分的基础上学会变通,顺势而上,有所突破,主动转型,以争取更大的作为。笔者就此谈些个人的想法,以求教于编辑同行。

(一)从来料加工型到找米下锅型

过去人们对于编辑有一种错误认识——编辑工作就是“等米下锅”,或者称之“来料加工”,即在所有来稿中筛选稿件,即便所有的来稿都不称心如意也要“矬汉当中拔将军”。其实,一份期刊就是一道大餐,编辑好比厨师,做好一份期刊就如同要做出可口的饭菜佳肴,没有原料是绝对不行的,坐等原料也万万不可。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编辑也总是叹息“优质稿件太少了……”。每一种期刊都想拥有优质稿源,而优质稿件是一种稀缺资源。全媒体时代为知识传播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使各种媒体时时都处于竞争状态。期刊编辑的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守株待兔,等待“来稿”处理,必须将工作向前延伸,争取主动性,真正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以从根本上扭转优质稿件少的被动局面。为此,编辑人员在认真做好来稿审编校工作的同时,还要开拓和扩大稿源,加大组织稿件的力度。既可主动与相关作者加强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有价值的稿件线索并予以跟进,也可深入了解科研发展的情况,加强与科研主管部门的联系,收集掌握更多与期刊用稿信息有关的第一手材料。

(二)从小处着手型到大处着眼型

传统上的编辑人员更侧重于“小处着手”,以做好自身的编校工作为追求,工作主要局限于修修改改甚至仅是小修小补。对于期刊的发展,许多人认为属于主编甚至主办单位、主管机关的事情,与自己没有或者说基本没有关系,因此抱持的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心态。的确,作为单一工种来自我界定的编辑人员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点”,而难以拥有“大处着眼”的胸襟和视野。从小处着手型到大处着眼型,要求编辑人员对自身工作(从整体到每一个环节)的认识要逐步实现从关注细节到注重宏观的转变。“大处”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字斟句酌”,文章的时代性、政治性就是大处;相对于语句的通顺与否,选题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以及文章选取的视角和论证的方式方法就是大处;相对于当期刊物的编排选稿,期刊的年度计划就是大处;相对于本刊的自我规划,主管部门对于期刊发展的改革政策以及国家的文化发展规划和文化战略就是大处;相对于中国期刊的发展与现状,世界期刊的发展格局与趋势就是大处……我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大局,而只能决定自我努力和发展的着力点,但自我努力的着力点不能脱离大的形势和环境,因此必须在大局中谋求发展,并且应努力参与到有利于己的发展环境的形塑中,或建言呼吁,或践行推进。其实,所谓“大处着眼”并不是不要细节,而是要关注大局,在大局之下做好细部工作,在“大处”的视野之下做好工作的点点滴滴。

(三)从工作型到职业型

传统的编辑多是作为一份工作对待,可以领取稳定的薪水,至于是否热爱或者喜欢这份“差事”,似乎并不重要。笔者认为,职业(career)与工作(job)是不同的。工作给人们提供的主要是一份收入,而职业则可以承载理想、信念和愿景。相对于“职业”,“工作”更像是一个点,比如我们说“工作计划”或“职业规划”(“规划”相对于“计划”而言更能体现或突出全面性、长远性的意味)。从现实考量,选择工作可以是短期的,但选择职业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做全局性的考虑。将编辑作为工作,就是完成具体的任务(更像是一个点)即可。若作为职业,则必须去谋划运筹,就不仅仅要面对的那个“点”,而要考量这个“点”前前后后的各个“点”(编辑加工环节的上游和下游工作),以及这些点所连成的“线”,即期刊从无到有、从选稿到排版、印刷、发行等所形成的整个“流水线”;不仅要考虑到“线”,还要考虑到“面”,即围绕期刊运行的多个面向;不仅要考虑期刊当下的运行,还要考虑期刊未来的发展。期刊编辑的职业化是期刊发展的重要支撑。期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一个好的职业环境。为此,期刊编辑行业应努力加强自身的职业建设、提高职业品位、稳定职业队伍。同时,期刊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也应为编辑的职业化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四)从审稿改稿型到策划组稿型

期刊编辑不仅仅要懂得审稿改稿用稿,更要注重提升策划组稿的能力和意识。策划组稿是编辑人员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转型背景下编辑人员承担的角色不仅仅是对已经形成的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遴选(审稿)和优化(改稿),而且要承担引领知识产品创造的功能,在具体的知识产品形成前作出前瞻性的“思路设计”(策划)。策划组稿是编辑思想和编辑意图的具体体现,是编辑人员主体意识的外化。策划组稿的关键在于选题策划。所谓选题策划,是指期刊编辑人员按照办刊宗旨,依据自身特色、专业优势,开发整合出版资源,它通常是基于编辑人员对社会文化需求的把握,对本期刊意欲呈现和传播的信息主题进行筹划,其旨意在于着眼现实或史实,捕捉资讯前沿,将那些具有时代特征、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出版资源和文化成果公之于世,以期对社会主体起正向的导引作用。[4]人们在评论期刊现状时,不免会批评目前的期刊发展有“千刊一面”的问题。对于期刊而言,没有特色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意味着缺乏发展前景。选题策划是办出期刊特色的必要举措。根据知识生产方式的转换,选题不应局限于从书斋、学院、研讨会以及文本资料中找,而更应侧重于到现实中找选题,并将来自于实践的选题纳入知识生产的范畴去运作。

(五)从文稿汇集型到思想挖掘型

编辑人员在社会文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仅要进行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更应在文化的缔造和建设方面发挥作用。[5]传统的文稿汇集型的编辑只能实现文化的选择、积累与传播,而无力承担文化建构的使命,因此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当下的文化强国战略中,期刊编辑要承担起文化创造和文化构建的历史使命,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实现从文稿汇集型到思想挖掘型的转变。选题策划其实也就是思想挖掘的过程。一个好的、有创意的选题,往往是思想挖掘的产物,并且将推进思想的进一步挖掘。因为,“创意”往往体现于其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和知识创新的要求。当期刊发表围绕同一主题展开论述的系列文章时,将会产生有别于单篇文章的整合效应。由于不同的作者从各自的角度阐述同一问题,不同视域形成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就自然会在讨论中使思想得以挖掘和深化。而持续性地组织数期稿件,思想争鸣又会不断加深。编辑人员应不断学习,以增强和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为顺利转型奠定基础。

对于期刊编辑的转型还可以有其他的概括或表述,如从文句修饰型向品位提升型、从单一工种型到统筹谋划型、从技术工人型到行业专家型、从默默无闻型向广泛沟通型、从自在型向自为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生产型到经营型、从常规型到创造型等[6]。总之,期刊编辑转型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以上列举的几种仅是概括了其中若干侧面,这些不同类型的转型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呼应、相互作用的。一言以蔽之,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肩负着文化历史重任的期刊编辑要顺应时代变化,作出调适与转型。这是一个必须去思考、去行动、去实践的时代课题。

[1]张瑾.论文化转型[J].学术探索,2010,(6):158-163.

[2]Gibbons,M.,Limoges,C.,Nowotony,H.,Schwartzman,S.,Scott,P.and Trow,M.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4:18.

[3]武学超.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及对大学与产业联系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29-33.

[4]陈正奇,王银娥.论编辑和作者对学术期刊质量的影响[J].今传媒,2010,(11):13-14.

[5]崔月琴.社会转轨与编辑意识的转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6):87-92.

[6]王跃飞.新世纪学报编辑角色转型论略[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3):97-101.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Contemporary China's Journal Editing Transformation Theory

Wang Yanyun

Tak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media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s the background considerations,journal editors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convention,transform actively.In particular,the basic wa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editing transformation include:from the incoming processing to finding materials actively,from small improvements type to be far sighted type,from work type to profession type,from reviewing and correcting type to solicitation planning type,from the draft collective to thought mining type,etc.

journal editors;edit mission;planning;professional type

G214.1

A

1673-1573(2012)03-0013-03

2012-07-03

中国科技期刊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论”(GBJXC1140)

王岩云(1974-),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选题期刊转型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期刊问答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