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

2012-08-15刘福寿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

石 凡,刘福寿,2

(1.河北传媒学院 研究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71;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

石 凡1,刘福寿1,2

(1.河北传媒学院 研究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71;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大学总是站在整个社会的文化之巅。在大学的管理实践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通过提升大学管理的文化层次、建立“大德育教育体系”、重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社会服务中实现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和双赢等项具体的管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面贯彻,是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学;德育;社会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的灵魂

社会是个集合概念。其组成的逻辑顺序是:个体的人→家庭→社会组织→民族或国家→国际社会→全人类。如果我们暂不研究国际社会,那么,在一个民族或国家内,也是由众多的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体的人组成的。

每个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都具有个性,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权利。这是任何法律都不能剥夺的。但是,任何国家或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些被所有社会成员认可的、整个社会共同的目标和原则,这些就被称为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各个社会成员可以有思想的自由,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和目标,但在重大问题上,大家都必须服从整体的方向、目标、意志,这是由大家的共同利益决定的。否则,正如一则寓言所说,拉车的各个动力,有的向前,有的向后,有的向左,有的向右,那么车就会停止不前。所以,核心价值观是把分散的个体、家庭、社会组织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从而保证整体利益的粘合剂。从辩证法的视角看,核心价值观并不否定个性、个人自由、多元化;但个性、个人自由、多元化也必须承认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众多个性的最大公约数。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被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组织中可有不同的具体表述方式,比如北京市表述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市表述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杭州市为12个主题词:“民生,礼仪,诚信,感恩,奉献,关爱,信仰,责任,科学,爱国,创新,和谐”;军人表述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司法部门把它理解为:“公正,廉洁,为民”;公安干警表述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等等。但不管表述有什么不同,其灵魂必须是统一的,并且包括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引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奔向现代化、奔向“小康”,奔向和谐社会的精神保障。

二、大学的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联系

大学是一个地位非常特殊的社会组织。无论古今中外,大学总是站在整个社会的文化之巅,站在探索真理、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养高端人才的最前沿。所以,大学功能,无论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也好,培养人才也好,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其中,这是大学为社会服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一是人才培养。大学是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场所,大学毕业生是带着思想进入社会的。政权的管理、经济的管理、社会的管理、文化的管理、科技的管理等越来越多地掌握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手中。所以,大学生能否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的颜色、社会的面貌。大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证其毕业生的价值观质量,是大学对社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科研产品。大学作为全社会主要的科研机构,承担着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项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类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必须渗透到各类研究成果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其成果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自不待言。就算是自然科学研究,也有选择什么项目、为谁服务、怎样研究等问题。比如说有些研究项目只顾增长不顾污染,只顾开发不顾资源和生态的破坏,甚至有人用化学方法造冰毒,以及使用假数据、制造假成果,等等,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所以,保证在各类科研中都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对社会的承诺。

三是制度成果。大学作为整个社会最有文化的社会组织,其组织制度本身就应该是社会的榜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最科学、最民主、最有效率的制度。因此,大学制度本身,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社会规则体现。大学作为社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往往是制订各类社会规则的参与者,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学术规则、产品标准、评价体系,等等。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其他社会组织,在制订规则时,都离不开大学。所以大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把握水平会影响到各类社会规则的方向、准确性和力度等。

总之,大学的功能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传播、秉持、完善的过程中,大学起着独特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在大学管理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项建议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育高层次人才。使每一位走出大学校门的人都能懂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为此,笔者认为,大学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大学管理的文化层次

大学的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提升大学管理的文化层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文化,二是文化的管理。关于管理的文化,我们认为,大学的管理都应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无论是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还是校园管理、后勤保障管理,作为大学的管理,就一定要体现自己的独有的精神风貌,要有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品质。但是大学的管理,不是各院系、各部门、各系统、各专业管理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和高品位管理理念的管理,这就是管理的文化。所谓文化的管理,就是我们可以把具体的制度中彰显着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东西抽象出来,就形成了大学管理中一个居于高位的、相对独立的管理层次,如学校的LOGO,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教育理想,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以及校园雕塑、校园文明规范、校园文化的墙体展示等。显然,这两个层面管理的文化层次的提升,都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二)学校建立“大德育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以为,学生道德水平的保证,要靠德育课堂或政治理论课堂。我们不否认德育课和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作用。但我们认为,光靠“两课”是不够的,我们建议学校建立“大德育教育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

1.全员参与。就是以德育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行为引导;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努力做到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管理人员通过转变作风,以生为本,文明行政,服务师生,为学生做出表率;后勤服务人员也是“不上讲堂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文明服务塑造校园文明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2.全方位坚守和全过程贯彻。就是坚持把所有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以及每一个工作部门都纳入德育体系,使学校的每一个岗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德育的课堂。

3.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社会资源包括学生家长、社会上的道德模范、用人单位的专家、社会名流、兄弟院校学者、教授等,以及烈士陵园、革命圣地等德育教育基地。网络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在,互联网成了学生活动的重要空间之一,而且对学生来说,这是个“自由世界”。学生在互联网的表现更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道德状态。这也成了我们德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阵地。学校安排部分教师进入校园论坛,对某些学生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文明的语言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学校领导、辅导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信息交流、解惑答疑、业务辅导、心理咨询,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深入到整个学校教育之中。

(三)在师资队伍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学校的思想教育中,教师的模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大学教师本来就是以教化育人、引领社会为己任的,就应该是社会上最有文化、最有道德、最讲文明的人,要正社会风气,也就应该有勇气“从我做起”。现在有些大学教师自身缺乏这种品质,学术腐败日趋严重,这与大学教师的职责是不相容的。所以,大学应该倡导教师“回归”本位,恪尽职守。学校则应该建立严厉的考核制度,对不堪为师者予以严厉处分,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四)在为社会服务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对文化的传承、创新也好,人才培养也好,最终都是为社会服务的。大学是人才“高地”,但不是人才“孤地”,大学人来自社会,但不能自我封闭于校园,而应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现在的教学模式偏重课堂教学,“三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影响依然浓重,大学封闭倾向明显。笔者认为,以脱离社会为目标的办学方向总是错误的,大学的改革,包括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目标取向。农学类专业、管理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等,自然应该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社会上、各类企事业单位上;一般文科、理科、工科也应该使教学、科研走向实践、走向社会。2008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14名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成功发射了“北航1号”探空火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生动地说明了教学不一定就是封闭在课堂里进行。社会本身就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宏大课堂,各类专业都可以在这个大课堂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会大课堂里,大学的师生们可以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以陶冶、丰富、凝练自己的理念,并对社会进行引导,实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与社会都是受益者。对大学人而言,是他们净化灵魂、提升品味的过程;对社会而言,则是凝聚力量、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所以,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和创造实践,把教育过程与社会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就会实现大学与社会的双赢。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Shi Fan,Liu Fushou

University always stands in the top of whole society's culture.In the college management practice,we must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ideology.Through advancing the culture level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set up a"great moral education system",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eacher's example role in social services,realize interaction and win-win and so on aspecific managementofuniversitiesand society.Making socialistcore valuesobtain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i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ard by universities.

university;moral education;social organization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G412

A

1673-1573(2012)03-0094-03

2012-08-28

石凡(1983-),女,河北定州人,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处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刘福寿(1944-),男,河北任丘人,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教授,现供职于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和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留白”是个大学问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大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