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伦理政治探微
2012-08-15王猛
王 猛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西汉初期伦理政治探微
王 猛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西汉初期,统治者及其谋臣在重塑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与整和国家政治理念方面,究竟用何种伦理思想作为其外在依据和精神依托,可以说也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而他们最终选择了儒家和道家的伦理思想作为其主旋律,并在不同时期试图把其伦理思想与政治有机融合,直至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新儒学”的提出,使儒学定于一尊,而后黄老之学让位于儒学,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儒学与政治实践的完美结合。
汉代;伦理政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一 儒道伦理的初步交锋
西汉初年,鉴于秦苛政、暴戾而导致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统治者及其谋臣摒弃了法家的事功伦理政治作为其统治的道德价值依托,而是选择了先秦时期不被重视的儒家和道家作为其维系国家德政和王权的伦理政治。高祖刘邦在位之时,整个朝野和社会弥漫着儒道两种伦理观交锋的气息,而这种气息又在这位开国皇帝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这位于马上得天下的皇帝,颇具草莽精神,因而在开国之初常流露出绌儒之态,“为天下安用腐儒”,[1]鄙夷傲慢之态溢于言表。为此,以刘邦为首及其大部分群臣还没认识到儒学伦理思想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构建和道德体系的重塑所起的重大作用,可以说对于积极出世,一心悯救苍生的儒学及儒学家在这个时候仍处于失意的境地。直至一个现实问题—君臣礼仪问题的出现,儒学思想在汉初才开始崭露头角。高祖刘邦贵为天子后,往昔与之同甘共苦的将相却还没认识到尊卑之分,在朝廷上仍像过去那样嬉戏打闹,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场面令高祖深感头疼,此时,儒生叔孙通抓住契机,及时上前对高帝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沂共起朝仪。”,[2]孙叔通将礼仪进行改造,去繁为简,以便于施行。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在叔孙通等儒生的精心安排下,群臣“以尊卑次起上寿”。昔日放肆无礼的群臣武将“莫不震恐肃敬”“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高帝见此场面,精神为之一振,“吾乃今日知为拿帝之贵也”。[3]自此,高祖对儒学的态度开始转变。
而汉初另一位儒生陆贾也为儒学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陆贾曾在高帝面前“时时前说诗书”,在遭致高帝怒斥之后,他仍据理力争,冒颜犯上,他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陆贾这一番言论,使高祖“不怿而有惭色”,而后又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4]陆贾随后奉命著其代表作《新语》,在杂糅了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后,他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5]的儒学德治方针,从而也初步建立了汉初的儒学政治构想。孙叔通以儒家礼制的外在功用为儒学在汉初争取了一席之地,而陆贾又从儒学的内在机理着手,为儒学的进一步光大奠定了基础,至此,儒家思想以其仁礼精神的伦理思想开始被逐步认可。
与此同时,道家也亦以其特殊的政治伦理学说影响着刘邦及其刘政权。刘邦,祖籍今徐州丰县,当时乃属楚地。而道家思想正是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刘邦早年居于此,虽没接受过系统的道家理论,但长期耳濡目染,必会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晚年病笃,“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取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6]他相信天命,有病而不及时救治,流露出宿命的态度。而后“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7]曹参亦是徐沛人,且在黄老之术方面颇有研究,萧何死后人任曹参为相,也体现出了刘邦对道家思想的尊敬和重用。
在西汉刘邦统治时期,他顺应历史潮流选择了以儒学和道学两种伦理思想作为国家道德价值体系的方向标,并发挥自身模范作用,将儒道两种思潮中有益国家稳定和王权巩固的成分初步加以吸收,融合。上行下效,在统治者的引导下,朝臣及整个社会也逐渐认可儒道的伦理价值观,反之,由于社会的认同,又促进了统治者对儒道伦理价值观的倡导。因此,儒道在汉初的初步交锋,最后在原则上各有中心,思想上相互融合而结束,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和新道学。
二 儒学暂隐,黄老据主流
儒道思想杂糅其他各家思想经过刘邦时期的发展,融合,有原则的批判吸收,已形成了新的儒学和道学。而结合当时的大环境及政治气候来看,国家政权尚建,根基未稳,社会民生凋敝,具有清净无为思想的道学显然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国力的恢复。同时刘邦去世后,惠帝、文帝、窦后、景帝更是黄老思想的推崇者,惠帝礼遇曹参,尊重其无为施治,“文帝本修黄帝之言”“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书,尊其术”。[8]为此,黄老之学盛极一时。
而在此期间儒道两次著名的论战更是把黄老伦理思想推向极致。第一次为儒生辕固生与道家黄生在景帝前的争论。“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9]辕固生与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汤武革命”的问题,看去来虽然观点截然不同,但为汉代新兴政权服务的目的却是一样的。辕固生旨在寻找汉代秦受王的理论,黄生则要维护已建立起来的等级秩序,这两者都是统治者所需要的,因而景帝对这场争论的结果也只是给了个模糊的解答,并未明确指出孰是孰非。第二次是窦太后与辕固生围绕《老子》评论所发生的评论。“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10]如果说第一次论战儒道两家的伦理思想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政治发展空间,那么第二次窦太后与辕固生的冲突则直接打破了这个平衡,道家伦理思想的权威容不得他人的挑战和亵渎,并以政治手段为支撑,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潮发展,因此道家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而儒学退居其次,仍只是民间的一支学派。
三 儒学伦理的终极回归
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初时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经济得以恢复,国力得以增强,王政权初步得到巩固。然统治者仍在笃信黄老之学时,整个政治形势又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刘邦死后,吕氏集团十分猖獗,刘吕之间的矛盾日益升级,直至不可避免的发生武力冲突,最后以刘政权的胜利,吕氏集团的诛灭而告终。代王刘恒即位为文帝后,初时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在这时却发展迅猛,王国问题日益严重,叛乱之事时有发生。虽这系列事件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所引发,但黄老无为思想在其中毫无疑问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面对这种政治局势,儒生贾谊看到了“无为而治”伦理思想指导下的这种社会弊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僭拟,地过古制”,[11]并努力说服汉文帝改变无为现状,同时建议汉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缓解政治危机。文帝接受其建议,众建诸侯,中央和地方矛盾才有所缓和。然而矛盾依然存在,继文帝后的景帝仍奉行黄老学说,王国问题更趋严重,终引发七国之乱,直至朝廷平息叛乱,王国问题才得到解决。
虽叛乱得以平息,但这也表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调节整个社会政治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不得不促使统治者重新思考是否运用一种新的伦理价值体系来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儒生董仲舒抓住时机,顺应新的政治形势,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融通和改造。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核心,吸收、综合其他诸子思想,援引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独特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体系,同时他宣扬“君权神授”,并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来论证封建政治人伦教化的永恒合理性,以维护汉代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董仲舒提出的这一系列理论立刻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使儒学自先秦以来一直徘徊于官方政治与民间学术的尴尬境地一跃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经过后来学者的不断包装与粉饰,为其王权披上神秘的面纱。它如幽灵般飘荡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上空,并保持正统思想屹立不倒,除了儒学原始经义外,其独特的适应性和杂糅各家的灵活性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儒学的这种伦理政治和社会功用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并最终构建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模式,在以后的传统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
[1]史记·黯布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3]汉书·孙叔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史记·郦生陆贾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新语·本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汉书·外戚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10]史记·儒林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汉书·贾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Ethics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Wang Meng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it has been a long periods for the governor to reshape the moral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ethics.The Daoist ethics and the Confucian ethics were chosen as the dominant ideology .Until Dong Zhongshu’s“New Confucianism”was established,the Confucianism dominated the political ethics instead of the Daoist theory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 ethics with political practice in a sens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political ethics;Daoist ethics;Confucian ethics
K234.1
A
1672-6758(2012)10-0134-1
王猛,在读硕士,江苏师范大学。
Class No.:K23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