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2012-08-15刘文霞
刘文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
2006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培养创新性科技人才作为我国21世纪初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同年7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中国在未来20年内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主题。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那么,如何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英美文学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善于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也就是说,创新性人才不仅要有悟性,有善于理解和领会的能力,更要有灵性,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善于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文学教育是心灵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作品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灵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文学作为心灵教育的主要手段和艺术鉴赏的主要对象之一,更是一门激发人类想象力的艺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主旨也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基础,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自由发挥能动性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创新能力。
本文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为例,培养学生悟性和灵性,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培养悟性和灵性是激发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想象力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为基础。悟性是能力,灵性是智慧,学习贵在心悟[1]。悟性的培养离不开大量而又充分的阅读,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心领神会,才能感悟和体悟。英美文学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大量阅读文学文本,但是在理工科院校,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做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结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文学文本提前有一定的了解,又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利用寒假时间在2010级英语专业学生中间开展“同读一本书”的集体阅读活动,要求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五部悲剧作品。新学期一开始,又组织学生在周末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讨论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样把计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要完成的阅读任务提前分解到一、二年级,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使他们提前完成了一个学期的阅读任务;既分解了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完成大量阅读任务的负担,又让他们提前了解了英美文化和文学知识,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研读自悟:培养悟性和灵性的第一阶段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悟性和灵性的培养必须通过研读自悟、细读引悟和合作探究三个阶段。研读自悟要经过自读、自问和自悟三个阶段,这是一个重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悟性和想象力的起点和基础,其核心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用探究的思维方式对文本展开研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应当提前向学生提出与阅读任务相关的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英美文学和文化知识,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要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例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三一律”等西方古典戏剧的艺术法则和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特点,然后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并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解答,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
例1,《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舞台灯光、音乐、服装、舞台动作和演技?
例2,读完《哈姆雷特》,你打算向哈姆雷特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哈姆雷特会怎样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
例3,你如何理解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2]?为什么?
教师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舞台设计,自导自演自己版的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
研读自悟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其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在这个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基本上不介入。只有在第二个阶段,即审读引悟阶段,教师才参与到其中来。
(二)细读引悟:培养悟性和灵性的第二阶段
如果说研读自悟是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主旨的话,那么细读引悟则是从语言的逻辑顺序、用词的选择和语气的变化等细节方面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close reading),从而感知作者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表达效果。在细读引悟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引悟”。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2];同时,教师讲解应当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都必须转变角色,改变“教师讲解、学生听写”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尽量缩短自己的发言时间,做到能够抛砖引玉、画龙点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例如,在讲授美国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对“美国现代文学的艺术观”、“美国现代诗歌的特点及其与传统诗歌的差别”加以重点介绍和解释,然后从文本分析入手,画龙点睛又故意留有余地对最具现代特征的文学作品——T.S.艾略特的的代表作《荒原》进行探讨,甚至可以抛出一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观点,把现代作家的艺术创新与思想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教师设计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留给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鼓励其放飞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思考,培养其善于质疑和善于批判的精神。
(三)合价探究:培养悟性和灵性的第三阶段
培养学生悟性和灵性的第三个阶段是合作探究,这也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后一个阶段。合作探究必须采用目标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手段。根据合作探究的原则,目标教学是一个从“引”到“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自我消解作为课堂第一发言人的权威,使学生成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充分展示其才华。在这种课堂模式上,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计划设立目标,要求学生查阅与该课题有关的资料,并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归纳出各自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概述与题目相关的不同观点,然后以与学生平等的态度,引导并鼓励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各抒己见,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和提问。这样,教师权威的消解不仅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认识能力,其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也得以培养。合作探究不仅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还要求师生之间合作默契。比如,在讲授当代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1—2009)的小说时,授课教师可以引入国内外评论界对他的评论。如女权主义者以厄普代克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灾星”式的女性形象为依据,将其定位成“厌女症”作家。那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厄普代克是否真的是一位“厌女症”作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什么样的?能否仅仅因为他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些素养不高、没有职业的家庭妇女形象就将其定位为“厌女症”作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眼光,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此外,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做到文学理论教学和文本分析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和知行合一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鉴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实际情况,教师作为引领者,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学原理部分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可以按照小说、诗歌、戏剧三大文学体裁分类编排,弥补传统的文学课程中以国别或年代为脉络的梳理方式所产生的不足。在讲述每一种文学体裁时,教师应简单明了地解释文学要素,为学生提供一种可行的视角和分析模式,然后提供英美文学名家名篇让学生根据学到的文学批评基本知识欣赏和分析文本,并作出相应的评论。
四、结语
教师精心设计的,英美文学教学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开展课外阅读和读书会活动,把整个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打破了英美文学教学受时间限制的局限性。
第二,改变了以往英美文学教学“教师重在讲解、学生忙于记录”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弥补了以往英美文学教学“重在讲文学史,忽略文学作品”和学生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使学生不仅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还能够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对文本进行批评,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四,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而且使课堂成为学生发挥独创精神、培养独创能力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本科阶段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宽厚坚实的基础。
[1]殷企平.阐释三境界:外国文学教学的艺术之路[J].外国文学,2012,(1).
[2]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M].Washington:Square Press,2003.